吳映雪
中學語文教育,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做到“以學生為本”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重中學語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更好地為中學生的發展做出貢獻,使得中學語文教育得到發展。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是人的發展與物的發展的統一,必然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以人為本和實事求是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靈魂,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教學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中學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將“以人為本”落實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就要改變發展的對象,“以學生為本”,講求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要讓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就要激發中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給中學生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中學語文教學理念應把中學生放在首位,把中學生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注重中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做到“以學生為本”。在進行中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讓中學生擁有自由發言權,讓學生可以隨時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問,如此“以學生為本”的中學語文教學才能讓中學生的能力在實質上可持續發展。
在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的社會時期,他們的語文能力肯定會發生變化。對于中學生語文能力的變化,中學語文教師要進行仔細、充分地了解和研究,以便找到更多關于如何提高中學生語文能力的方法。中學語文教育應該從中學生現時的語文能力出發,在他們已有的語文能力基礎上進行中學語文教育。這不僅體現了“以學生為本”,還能提高中學語文教育的教學效率。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要以一個符合中學生實際發展的標準加以分析,在提高中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中學生思考問題的縝密性與準確性。對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語言思維的縝密性訓練,就能更好地讓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發展。
二、科學發展觀要求中學語文教育要注重可持續發展
中學語文教育的基礎在于中學生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要先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中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步和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中學語文教師要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來培養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中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道路奠定基石。要想進一步促進中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提高中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對綜合學習能力的訓練,可以全面培養中學生的協調、組織和參與等能力。
對于現今普遍存在于中學生中缺乏語文知識、學習能力不高的現象,中學語文教育理應該為中學生創造一個收獲知識的平臺,使得中學生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對此,中學語文教育必須要求中學生語文能力全面、協調地發展。對中學生進行語文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期間,中學生必須按照常規要求,通過對中學語文知識的點滴吸收來逐步提高語文能力。由于語文習慣的養成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要注重中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全面地發展中學生語文素養,就要重視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的結合。要在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時,最大化地讓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和擴散,把中學語文教學落到實處。無論課內還是課外,中學生都應該呈現出規范的學習行為,努力促使自身的語文能力訓練進入良好的階段,從而使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科學的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中學語文教育的整體效果與效益。
三、科學發展觀可以加強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就要求中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有能力協調和處理各種問題。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正確地引導中學生進行日常生活和學習。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課文能夠讓中學生在接受作者樂觀進取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同時,接受到良好的、科學的道德教育。中學道德教育重點在于讓道德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不止步于課堂的道德教育,以一種開放創新的形式進行中學生的道德教育,這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學語文老師要擔任好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在課后教學中,以生活化的形式科學地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中學生學會挖掘自己對道德思想獨到的體驗。這可以讓學生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下,使得正確的思想道德成為他們理想的人格目標。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讓師生得到共同發展
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師是中學語文教育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兩個部分。由于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師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他們處于的不同位置,使得他們各自的發展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中學語文教師作為授學者,要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注重對中學生語文知識的傳授。而中學生則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下,努力提高語文能力,讓自己得到長遠的發展。在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中學生不應該處于被動學習的氣氛中,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為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條件,這可以促使中學語文教育的成功發展。中學語文教師要最大化地參與到中學生的語文學習中來,以一種平等的姿態以及民主的心態來幫助和指導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只有這樣,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建立起來。
對于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師的共同發展,首先要使中學語文教師得到科學地、可持續地發展。只有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語文知識和教學技能得到了可持續發展,專業素質得到了科學的提高,中學生的發展才具有可能性。中學語文教師在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之后,才有足夠的能力和豐富的創新意識幫助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提高。首先,中學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見解要具有個性、多樣性和獨到性,用新穎科學的解讀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接收和汲取語文知識,同時也能夠促進中學生獨立思維的形成。中學語文教師要努力為中學生創造中學語文學習的自由環境,刺激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設立有助于中學生自由思考的情境,讓中學生自主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并勇敢地提出新的見解。在如此科學、自由的學習環節中,在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推動下,中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師一定能夠得到共同長遠的發展。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更好地讓中學語文教學起到傳承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的作用,從而讓中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得到最大化。中學語文老師要正確積極地引導、有意識地培養中學生,并努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努力向實現中學語文教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