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兩年多以來的實踐,給予我們諸多重要的啟示: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理念,以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不斷鞏固提高生態環境優勢;加快升級轉型產業結構,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以構建先導示范區為抓手,努力形成多極支撐、多元發展的格局;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以先行先試為關鍵,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回顧;啟示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4-0063-05
[作者簡介]龔志堅(1972—),男,江西九江人,經濟學博士,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主任科員,主要從事區域與產業經濟研究。(江西南昌330046)
自2009年12月12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批復實施以來,江西省全省上下按照“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目標是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的本質內涵,緊抓龍頭,開拓進取,全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已經成為江西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強動力和主引擎。今年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的第三年,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關鍵之年。回顧過去,兩年來的實踐給予我們諸多重要的啟示。展望未來,在江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的指引下,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思路將更加清晰,步伐將更加有力。
一、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理念,以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不斷鞏固提高生態環境優勢
(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成效
兩年來,生態立省、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江西省上下形成廣泛共識。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要求,各地各部門自覺轉變發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形成區內競相發展、區外主動融入、全省合力推進的喜人局面;生態城市、綠色鄉村、綠色社區等各種形式的基層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明顯增強。同時,生態與經濟的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在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江西省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提高,森林覆蓋率由60.05%提高到63.1%,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76.3%提高到80.6%,①“十一五”各項節能減排任務全面超額完成,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而且一批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初見成效。國家已批復《鄱陽湖區綜合治理規劃》,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立項工作有序推進,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和庫區移民進展順利;②環鄱陽湖天然氣管網初步形成,特高壓入贛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1313萬畝;縣(市)城鎮生活污水排水管網建設總長達8010公里,啟動了42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示范工程建設,建成200多個國家級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
(二)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啟示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理念,以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不斷鞏固提高生態環境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積極發展低碳、生態經濟,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更好地擔負起“保護一湖清水”的歷史使命,是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價值體現。
1.進一步鞏固改善生態環境。應啟動實施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治理工程,制定區內老污染源的淘汰關停和治理計劃,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老污染源兩年內全部關停淘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嚴格目標責任和考核,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項目向江西省轉移,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確保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生態城市、綠色鄉村的創建工作。
2.進一步推進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要繼續推進造林綠化“一大四小”、污水處理、“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農村清潔等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峽江水利樞紐、浯溪口水利樞紐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力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盡早獲得國家批復并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省天然氣管網一期支線、二期工程和城市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做好國家智能電網試點項目和特高壓項目前期工作。
二、加快升級轉型產業結構,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成效
兩年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生態農業、新型工業、生態旅游為主要支撐的環境友好型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經濟區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光電、航空制造、生物醫藥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初步樹立;鄉村旅游、溫泉旅游、森林旅游等生態旅游加快發展,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大旅游網絡基本形成。2011年,生態經濟區第二產業總產值占該區生產總值58.9%,高于江西省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總產值占該區生產總值32.3%,高于江西省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升了經濟發展的質量。①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啟示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應加快升級轉型產業結構,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區內新興產業發展是擴總量、上水平與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結合點。要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產業加快調整升級的機遇,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抓手。
1.進一步突出新興產業的支撐。應把培養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首要支撐點,進一步統籌區內新興產業發展布局,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產業配套、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地,形成銅材、光伏兩大世界級產業基地,半導體照明、航空、陶瓷、生物醫藥、軟件服務五大國家級產業基地,汽車、鋼材、風能核能、化工、文化創意五大特色產業基地。
2.進一步突出現代服務業的支撐。要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重點培育旅游、現代物流、現代金融、信息咨詢、科技服務、商務會展、教育培訓、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產業,加快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努力尋求重點突破。
3.進一步突出改造傳統優勢產業的支撐。須強化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在聯系,在改造傳統產業中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果帶動和引領傳統產業升級。
三、重點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以構建先導示范區為抓手,努力形成多極支撐、多元發展的格局
(一)完善區域經濟布局的成效
兩年來,以南昌為核心,以九江、景德鎮、鷹潭、新余、撫州等中心城市為重要節點,以昌九工業走廊和沿江開發帶為依托的鄱陽湖生態城市群發展格局初見雛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統籌城鄉發展為中心,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為重點,城市功能不斷強化,城鎮投資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充分發揮了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鎮體系結構初步形成,總體實力極大增強,為提升江西省國民經濟總體實力和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貢獻。2011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產總值達6805.48億元,同比增長12.8%,比江西省生產總值增幅高出0.3個百分點,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8.8%;區內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總額4916.49億元,占全省比重達56.1%,同比增長27.7%,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龍頭作用日益顯現。②
(二)完善區域經濟布局的啟示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完善區域經濟布局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應重點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以構建先導示范區為抓手,努力形成多極支撐、多元發展的格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按照“兩區一帶”的功能定位,科學配置資源、產業、人口,全力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先導示范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加速多極支撐、多元發展格局的形成,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1.進一步突出核心區域的支撐。要著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長極,進一步推動九江沿江開發,促進南昌、九江組團發展,使之成為支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區域。應在沿江開發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指導下,科學實施九江沿江開發帶產業布局,實現黃金岸線產生“黃金效益”。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區內各中心城市的協調互動,推進重要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強上下游產業的配套協作,加快構建鄱陽湖生態城市群。
2.進一步突出先導示范區的支撐。應在濕地保護、循環經濟、統籌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重點選擇若干特色鮮明、基礎較好的市縣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先導示范區,有關先行先試政策及項目、資金優先向示范區傾斜措施,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為江西省乃至全國可看、可學、可推廣的典型樣板。
3.進一步突出資源配置的優化。須在主體功能區規劃及“兩區一帶”分區詳細規劃的指導下,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按照湖體核心保護區、濱湖控制開發帶和高效集約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實施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基礎設施、產業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資源配置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相匹配,與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相適應,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四、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以先行先試為關鍵,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一)開拓創新的成效
兩年來,敢于先行先試、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的思路,造就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品牌效應。生態經濟區先后推進了“五河”及東江源頭等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爭取到江西省內6個城市列入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等國家相關改革試點,順利組建了鄱陽湖產業投資基金和新材料創業投資基金,林權等資源產權交易走在全國前列。充滿活力的氛圍環境,為江西省爭取國家各項支持、吸引境內外投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條件。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45個部委(央企)與江西省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同時國家已同意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5億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專項補助資金。①2011年,生態經濟區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35.76億美元,同比增長12.91%,占全省59.01%,利用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進資金額達到1338.1億元,占全省51.9%,同比增長34.9%,高于全省1.1個百分點。②
(二)開拓創新的啟示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開拓創新的實踐給予我們啟示: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以先行先試為關鍵,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一步拓展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是增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活力和動力的巨大源泉。
1.進一步擴大先行先試領域。應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啟動濕地生態補償試點,力爭在贛江源頭地區生態補償試點上取得新突破,重點爭取在林權、碳匯、排污權等資源環境產權交易試點上取得實質性進展。要加快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先導示范區建設,在用足用好已有試點政策的基礎上,還應積極爭取更多符合條件的市縣列入國家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現代服務業試點城市、國家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名單等國家有關改革試點。
2.進一步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要積極開展以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主題的重大招商活動,并赴境外開展系列招商推介會,不斷創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果。應圍繞加強國際生態經濟合作,繼續辦好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鄱陽湖國際生態文化節、世界生命湖泊大會、鄱陽湖濕地國際論壇等重大活動,擴大國際影響;大力實施“央企入贛”工程,建立健全工作和對接機制,對于已經簽署合作協議的部委和央企,加強跟蹤銜接,爭取有關支持落實到位;圍繞擴大招商引資,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周、贛臺會、泛珠會、中博會等重大招商引資平臺,舉辦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專題招商推介會。
3.進一步強化“中三角”互動合作。要充分利用湘鄂贛共同編制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規劃,共同爭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有利機遇,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三大國家戰略綜合協調機構定期對話和戰略協作機制;促進產業錯位發展和分工合作,消除市場壁壘,在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生態保護等方面提升合作水平;打造區域經濟體之間無障礙交通系統,加強鐵路、公路、港口順暢對接;以洞庭湖、鄱陽湖和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為重點,聯合打造“一江兩湖三名樓”精品旅游線路,率先在旅游產業領域實現一體化,建立資源互享、客源互送、線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產品互補、效益互享的旅游合作平臺。
①許愛民:《關于江西省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江西日報》2012年2月15日。
②鹿心社:《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2月在江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江西日報》2012年2月14日。
①江西省統計局:《2011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統計快報》。
②江西省統計局:《2011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統計快報》。
①許愛民:《關于江西省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②江西省統計局:《2011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統計快報》。
責任編輯: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