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浩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112-02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為何“萬馬齊喑”?是因為大家都心弱。于是詩人大力呼吁“振作心力”。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故事,正好說明了凡人與偉人的最大區別:在凡人認為“絕不可能”的地方,偉人總是能夠實現“絕對可能”!——凡人認為無法解決的困難,偉人總能克服;凡人認為不可攀登的高峰,偉人總能登上;凡人認為不可創造的奇跡,在偉人那里,卻總是成為現實!
一、小學生“心力”的缺陷
1.行動上的盲目性和獨斷性
盲目性就是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或影響,不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缺乏主見,極輕易信他人。獨斷性就是盲目地拒絕他人的合理意見或建議,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固執已見。
2.遇事優柔寡斷和魯莽行事
優柔寡斷是由于無休止的動機沖突而導致在采取行動時會遲疑不決,遇事時患得患失,顧慮重重。魯莽行事是在沒有明辨是非之前,憑一時沖動,不負責任地作出決定,不考慮行動后果。
3.做事半途而廢和見異思遷
半途而廢、見異思遷是指做事有始無終,見到不同的人或事情就想改變自己的初衷。在具體事情的處理上經常表現出“雷聲大、雨點小”——決心大、行動小。
4.難以調控自我和約束力差
小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還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和受暗示性。同時,小學生在決定去做一件事情時,中途不會自我監督,自我激勵,遇到困難與障礙就難以排除,不能完成既定任務。
二、培養小學生“心力”的策略
突破意志力“瓶頸”的A型煉心圖
對于每個人來說,煉心的最難處在哪里?最難處,就是煉心的“瓶頸”處,不突破“瓶頸”,就難以有大的發展。從感受和體驗上來講,煉心最難處,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難受”。每往前面走一步,就覺得更難。意志力訓練的過程,是一個“不難受—難受—不難受”的過程。在最初無意識的無力階段,心里是不難受的,但這是一種虛假的不難受,是無法迎接生活挑戰的不難受;最后的不難受,則是訓練的最高階段。這兩者之間的階段,實際上是一個與難受相伴、體驗難受、挑戰難受的建設性過程。心力訓練的關鍵,在于能否處理好與“難受”的關系。心力訓練從“痛”開始,經過“進”逐步上升到頂點的“忍”后,然后再到“易”,直到“樂”結束。
痛——感覺到心靈無力給自己帶來的各種痛苦。
進——感覺到痛后,不是躲避和敷衍,而是勇敢地前進,下決心做一個有力的人。
忍——前進的道路一定曲折,使你會感受到加倍的痛苦,會有各種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困擾你,是你搖擺,逼你放棄。這時候,需要培養自己的堅忍力,絕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易——經過一段時期堅忍不拔的訓練,你發現原來不容易制服的習氣容易制服了,原來不容易駕馭的心靈容易駕馭了,原來不容易提高的層次容易提高了,原來不容易辦到的事也容易辦到了。你已經開始感到心增的力量在為你服務。
樂——增加的力量,不僅能夠為你服務,而且會使你深深感到一種有力的快樂。最主要的是:你在追求有力過程中所感覺到的痛苦,不覺得痛苦了,反到覺得這種痛苦是值得的,而且樂意更進一步去體會原來所追求的“痛苦”并“以苦為樂”。
1.明確目的、提高自覺性
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鍛煉的目的是為了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技能,“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其次教師平時教學講解“心力”鍛煉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明白只有不怕困難刻苦鍛煉才能取得成功。
2.遵紀守法、加強自制力
“沒有規矩,何成方圓。”沒有嚴格的要求就沒有教育,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我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可能多的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的尊重一個人。”體育教師必須針對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制定規章制度,如針對小學生集合隊伍時松散現象,把靜、齊、快具體化。
3.巧設目標、開發“心力”
體育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設難—克服—新的困難—再克服”模式,使學生的“心力”在這一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得到提高。如:小學生參加國家學生體質測試就可以采用此法,教師就應通過調查制定適合學生個體的單項指標,通過短期強化訓練組織單項比賽,使學生在短期內看到鍛煉的益處。
4.樹立榜樣、言傳身教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體育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介紹世界冠軍,優秀運動員及殘疾運動員等從困境、逆境中奮斗、磨練,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跡,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心力”。教師自己應該有著良好的“心力”,我們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
5.結合項目、強化“心力”
體育運動項目繁多,不同的運動項目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
A、籃球運動培養學生“心力”的果斷性。學生在籃球比賽中,不論是進攻的一方還是防守的一方,都要求根據比賽情況作出果斷的決定。例如,當進攻一方拿球的學生進攻到三分線附近時,就面臨幾種選擇,一是直接投3分球,二是帶球突破,三是傳球給其他學生。這時,學生意志的果斷性就決定著學生的選擇。經過不斷強化,要讓學生養成果斷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優柔寡斷、左盼右顧,遲遲下不了決心。
B、長跑運動培養學生“心力”的堅韌性。在長跑中,最容易出現學生身體疲勞和運動極限,這時,學生來自于身體的難受的狀況非常明顯,沒有毅力是很容易放棄的,而且有許多合理的理由,教師的嚴格要求和鼓勵恰恰是最好的讓學生克服身體運動極限和各種消極想法的最好辦法。
C、不同項目的分組教學培養學生“心力”的自制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同時在一堂課中安排2個運動項目,首先把學生分成2組,安排學生分別從事不同的項目,這兩個項目中,第一組安排一個運動量大的項目,第二組則是比較輕松愉快的項目。這時,教師就要求第一組的同學努力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排除第二組同學的干擾,從而增強第一組同學的“心力”。
6.措施得當、潛移默化
在體育教學中采用競賽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力爭第一的精神。如:25米×2往返跑練習,為了提高訓練強度和興趣采用小組達標計時賽,這樣一來人人爭先、個個爭先,因為本隊的成績是個人成績的總和,練習時人人全力以赴,小組內相互鼓勵,在加油和吶喊聲中困難迎刃而解,意志品質得到良好的鍛煉。
7.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對于缺乏主見,輕信他人,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固執已見的學生應注意培養堅定的立場;對于優柔寡斷,缺乏勇氣,魯莽行事,膽小怕事的學生,應注意培養果斷,勇敢,冷靜,大膽的品質;對于急噪、冒失、輕率從事的學生,應著重訓練他們沉著、耐心、細心的品質;對于做事半途而廢、見異思遷、搖擺不定的學生應注意培養頑強的毅力。
8.互相鼓勵、自我調控
同學間的相互鼓勵更有勝于教師鼓勵產生的效果。有的學生在困難面前望而卻步或不完成練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同學的反應,因為這類學生怕出丑,怕同學的嘲笑、諷刺,而造成心理壓力,產生縮手縮腳,不敢練的現象。這時,同學間鼓勵、幫助,這種相互信賴,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能營造練習的良好環境,讓他們大膽、放手,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去練習。
“A型煉心圖”是訓練“意志力”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掌握該圖,關鍵在于實踐,不斷實踐。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緊緊抓住以下五大要點,就容易收到極好的效果。
1.視痛苦為福音
不要害怕經受掙扎的痛苦,感到改變的痛苦性、艱難性、反復性都不是壞事。你受的痛苦越多,就越容易找出導致你無力的癥結,越能找到戰勝無力的機會。正如一個鏡子,在沒有擦亮之前,就照不出黑暗和污濁,唯有擦亮了,才照得清楚,因而也容易找到更強的改變力量。
2.善護念
既然要改變自己,就得徹底立志,并時時回到我為何要這樣的“原點”,人在未進行改變自己的實踐之前,往往容易把事情想象得容易,但真正遇到困難,一時難以見效,便容易放棄。中國學佛的人有一種耐人尋味的講法:“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3.旅途哲學
雖然鼓勵自己勇往直前,但并不奢望一帆風順。要坦然承受軟弱和搖擺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絕不可因為一時的軟弱和搖擺而放棄。
4.強化積極意念
謀求心靈突破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信念不足而打退堂鼓。這時候,應該經常用各種方式刺激自己,強化自己能夠成功的積極意念。
5.保持“戒力”,不進則退
進行心力訓練時,內在要專一,外在要持戒。且看曾國藩的論述:“每日自我修煉,不至安逸而產生放縱思想。真正能天天經常用功,那么,就可以保養身體,可以自我樹立,可以外事有仰仗,內省有積蓄。
蘇東坡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心力”是自覺地確定目標,根據目標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的心理過程,是高級而又復雜的心理現象。“心力”主要是后天的生活實踐和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學習、事業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常態體育教學是培養“心力”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才都經歷過艱難困苦和曲折的“心路歷程”。
參考文獻:
[1]甘霖智慧叢書——《心力學》極限成功的核心法則
[2]體育教學雜志
[3]中國學校體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