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驍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中國的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也發展迅速。銀行業的結構是否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如果有,又有怎樣的影響?這是許多經濟學家都在研究的問題。對此不僅分析了銀行業集中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研究了經濟結構與銀行結構之間的匹配程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研究,結果顯示:并不是銀行業的集中程度越高就越利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與銀行業結構的匹配程度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銀行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發展;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70-04
引言
近年來關于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一直是廣大經濟學家所研究的重要領域,而金融結構中重要的銀行結構也受到很多的關注。理論界關于經濟增長與金融結構關系的相關研究己經有了很多。著名經濟學家戈德史密斯在早期就研究過這一理論,而后人在他的研究成果上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雖然對金融結構的研究很多,但是對金融結構中銀行結構的研究卻很少。關于經濟發展和銀行結構中的儲蓄結構之間關系的研究,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但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金融發展史中,經濟發展與銀行結構之間肯定存在某種必然聯系。
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我們還面臨著經濟建設資金匾乏,而儲蓄率卻居高不下的尷尬局面。因此研究經濟發展與銀行結構之間的關系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利用中國的分省面板數據,通過實證分析經濟結構和銀行結構的匹配程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儲蓄結構的合理安排,提高銀行儲蓄的使用效率,提供淺薄的建議,從而使經濟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最優配置。
一、文獻綜述
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研究一直以來就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在相關金融研究理論中最早且最有影響力的就是金融結構理論,經濟學家對金融結構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肖和約翰·G.格利在20世紀50年代共同出版了《金融中介機構與儲蓄一投資過程》和《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方面》[1],書中重點闡述了金融結構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的,指出在投資—儲蓄過程中,金融機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60年,肖和格利合作發表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2]。書中指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是外部融資的主要形式。而真正為金融結構理論奠定了基石的是1969年美籍經濟學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Goldsmith)《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的發表[3]。書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國金融發展水平與金融結構的流量和存量指標,對影響金融發展與金融結構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戈德史密斯沒有分析這種變動的內在機制是什么。為了克服金融發展可能存在的內生性,La Portaetal(1997,1998),Levine (1998,1999),Loayza和Beck(2000)[4],Levine和Beck(2003)[5]等用法律起源作為工具變量,來研究金融的發展,研究分析了經濟發展與金融結構之間的關系。但上述研究大多數都有一個假設前提,即競爭性市場,但金融中介在現實經濟中的常態是非完全競爭。此時,就不能確定經濟增長與銀行結構之間的關系。
經濟學家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關注經濟發展中銀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Schumpter(1912)[6]早在1911年就認識到銀行可以擔任社會代理人的角色。但經濟學家對經濟發展與銀行結構之間關系的研究起步卻很晚,在已有的研究中也尚未得出一致的結論[7]。例如,鞠源與于良春(1999)[8]用產業經濟學方法研究分析了中國銀行業結構。他們認為中國銀行業是寡頭壟斷,中國銀行業存在著國有壟斷的低效率以及過度集中的問題。但并沒有明確提出經濟增長與銀行集中程度之間的關系。劉明興、林毅夫和章奇(2002)[9]研究分析了各國的銀行結構。同時指出:在研究銀行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模型中,大家都沒有考慮到銀行分工的差異,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對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優勢不同,指出銀行部門的多元化發展將有利于中國的經濟增長。但上述文獻中都沒有對經濟增長與銀行業集中度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王紅(2005)[10]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銀行集中程度有關,但結果并不顯著。同時也表明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顯著的作用。但研究中并沒有提到銀行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匹配問題,因此林毅夫、姜燁(2006)[11]關于《經濟結構、銀行業結構與經濟發展》中對于銀行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出了假說,他們認為,銀行業結構、經濟結構與金融結構之間如果匹配程度高,將會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否則,將會阻礙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并利用中國分省的面板數據,對提出的假說進行了實證檢驗,但其中的一些結果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并沒有與預期相符。因此本文在他們模型的基礎上,對模型進行了修正,加入了新的變量,利用中國的分省面板數據,通過實證,分析經濟結構與銀行業結構的匹配程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我們提出的假設進行了實證檢驗。
二、模型和數據
(一) 研究假設
我們做如下假設:
假設1:經濟增長與銀行業結構之間有必然聯系,經濟結構與銀行業結構之間的匹配程度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假設2:在國有大中型企業占有比重高的地區,銀行集中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假設3:在非國有中小企業占有比重高的地區,若銀行集中程度很高,將阻礙經濟的增長。
(二)模型及變量的設定
我們設定模型的目的在于:研究經濟增長與銀行業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證明我們的假設,即并不是銀行業的集中程度越高就越利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與銀行業結構的匹配程度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用銀行集中度與企業結構指標的乘積來表示銀行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匹配程度[12]。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的生產函數為基礎,將利用中國2002—2004年各省的面板數據建立模型。
1.基本模型
2.被解釋變量
RGDPit是被解釋變量,表示的是各省實際的人均GDP,因為我們考察的是銀行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因此經濟的增長我們用人均GDP來表示。其中,下標t表示時間,i表示省份。
3.解釋變量
Kit為資本投入,用各省市全社會總的固定資產投資來表示。模型中我們取其自然對數lnKit。Lit表示為勞動投入,用各省總就業人數來表示,在運算中取其自然對數。
BSit表示銀行業結構指標,我們將銀行結構定義為:商業銀行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所形成的壟斷競爭程度以及銀行分工形式。而從壟斷競爭的角度而言,則指銀行的效率是否受到銀行市場壟斷競爭的影響,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從銀行分工的角度來看,則是指不同類型的銀行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各自的比較優勢,為各類銀行客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文中我們用所有制集中度和市場份額集中度來衡量銀行結構,即銀行存款集中度,因此,文中我們選取各省市轄區內國有四大銀行(中、農、工、建)各年年末的存款余額在所有金融機構年末的總存款余額中所占的比重來作為銀行存款集中度的度量值[13]。BSit表示銀行結構本身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ESit和NONit都是經濟結構指標。ESit表示各省市大型企業的比重,用大型企業的工業產值與所有企業的工業總產值之比來衡量[14]。其中,NONit為非國有經濟比重,由于數據的原因,我們用(1-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生產總值/工業企業總的產值)來表示。之所以單獨用ESit這一解釋變量,主要是為了研究中國的經濟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為了更好的表示經濟結構與銀行結構之間的匹配程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用ESit*BSit、BSit*NONit來分別表示銀行業結構與大型企業的匹配程度對GDP的影響、銀行業結構與非國有經濟的匹配程度對GDP的影響。
在方程中,α為截距項,£it為誤差項,服從方差為σ2,均值為0的正態分布。下標i表示的是省份,t表示的是年份。
(三)數據的選擇
我們的分析對象是全國27個省市在2002—2004年期間的經濟結構、銀行業結構以及其他經濟發展狀況,因此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5]、中國經濟信息網、以及其他論文中出現的相關數據計算、編制得出中國(2002—2004年)有關的面板數據。有些數據不能直接得到,如NONit為非國有經濟比重,因此我們用(1-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生產總值/工業企業總的產值)來表示[16]。由于某些地區的相關的數據很難找全,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不包括重慶、四川、西藏、海南四個地區。其他27個地區都包含,分別是:河北、新疆、北京、山西、云南、內蒙古、天津、遼寧、吉林、江蘇、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南、廣西、貴州、湖北、甘肅、山東、黑龍江、陜西、青海、浙江、寧夏、廣東[17]。有關上述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下:
(四)計量的方法
本文利用各省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對計量結果進行顯著性檢驗,用的軟件是Launch Stata9。回歸的結果(如表2所示):
結果中有幾個解釋變量的z的伴隨概率很高,不顯著。由于我們用的是面板數據,這可能是由于在不同樣本點上解釋變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異比較大,存在異方差性。也可能是變量之間并不獨立,存在多重共線性或者存在序列相關性。因此為了增加計量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健性,我們以人均GDP為被解釋變量對省級面板數據分別進行了隨機效應估計(Random effects estimates)和固定效應估計(Fixed effects estimates)[18]。通過對隨機效應估計和固定效應估計進行豪斯曼檢驗(Hausman Test),檢驗的結果是接受零假設,即支持隨機效應。因此我們對結果進行相應的修正。結果如下:
本文利用中國各地區面板數據對銀行業的集中程度以及經濟結構與銀行業結構之間的匹配程度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從表3中看出所有變量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顯著的。結果表明,資本投入、人力資源投入、經濟結構、銀行結構以及經濟結構與銀行結構的匹配程度都對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根據所得出的結果看出:表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系數的符號為正,而且系數很高,表明資本和勞動的投入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β3的符號為負,即并不是銀行業存款集中程度越高就越利于經濟的發展。存款集中度與經濟增長是負相關,即越高的存款集中度就越不利于經濟的發展。這點可能是資金沒有更好的利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18]。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銀行存款具有市場決定性。β4的符號為負,大型企業所占有的比重也不是越高越好,這樣可能使市場缺乏競爭,從而形成壟斷。因此加快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努力發展中小企業,積極促進經濟的增長就顯得極為急迫和重要。存款集中度與大型企業比重乘積指標的符號為正;而存款集中度和非國有經濟的乘積指標的符號為負。也就是說:在國有大型企業占有比重高的地區,銀行越集中越有利于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這可能是大型企業規模比較大,因此大型企業需要的資金數額比較大,中小銀行不能滿足其對資金的需求。而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資金比較雄厚,信譽較高,也使得大型企業向大銀行借款較為容易,而大型企業有了足夠的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就對當地的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在大型企業占有比重大的地區,銀行的集中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19]。而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地區,中小企業需要的資金要相對要少一些,若銀行業太集中可能導致資金的浪費。中小企業的信譽相對較低,中小銀行對貸款的條件相對要寬松一些,中小企業向中小銀行借款也相對容易一些,因此在非國有中小企業占有比重高的地區,銀行結構越集中越不利于經濟的增長。
四、政策意見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在迅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為了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國推進了一系列銀行體制改革,而其中經濟結構和銀行體制改革以及銀行結構的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現實經濟的需求相比,中國銀行結構的調整步伐明顯偏慢,銀行結構與經濟結構發展不協調,尤其是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因此,為了促進中國經濟健康、迅速、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對銀行結構進行調整。根據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狀況和金融發展階段特點以及經濟增長狀況,針對經濟結構和銀行結構領域存在的諸多不合理之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以大銀行為主導
在中國大型企業比重高、國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銀行越集中,越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在這些地區,可以適宜的提高銀行的集中程度,使得其與經濟結構相適應,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發展銀行業時要積極促進大銀行的發展,以大銀行為主導。中國國有四大銀行的銀行集中度高,同時它們的市場份額占了中國銀行體系的絕大部分。國有四大銀行對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積極發展中小銀行
根據我們前面的計量分析,我們已經了解到各省市的經濟結構與銀行業結構之間是相關的。想要使經濟迅速發展,不僅要加大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還要使銀行結構與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只有銀行結構適應經濟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在前面的結果中我們的明顯可以分析得出,并不是銀行業的集中程度越高就越利于經濟的發展。中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國積極支持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由于其規模小,信譽程度不高,因此向大銀行借款比較困難,這就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地區,中小企業需要的資金要相對少一些,若銀行業太集中可能導致資金的浪費。而中小企業的信譽較大型企業來說要低一些,貸款的風險要大一些,但中小銀行一般是地方性銀行,這樣的銀行對當地的經濟條件和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就比較了解,對風險的控制比較強。中小企業向中小銀行借款的條件相對要寬松一些。因此努力發展中小銀行,發揮他們的作用和優勢,積極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格利·愛德華·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譯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2] 格利·愛德華·肖.金融理論中的貨幣:中譯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3] 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中譯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4] Beck,T.and Levine,R.Stock Markets,Banks and Growth:Panel Evide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8):423- 442.
[5] Chakraborty,S.and Ray,T.Bank Based versus Market Based Financialsystem:A Growth Theoretic Analysis[J].Journal of Monetary E-
conomics,2006,(53):329-350.
[6] Schumpter,J.,1912.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
[7] 陳剛,李樹,尹希果.金融中介與增長源泉[J].南方經濟,2008,(待刊).
[8] 于良春,鞠源.壟斷與競爭:中國銀行業改革與發展[J].經濟研究,1999,(8):48-57.
[9] 林毅夫,章奇,劉明興.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EB/OL].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http//ccer.pku.edu.cn.
[10] 王紅.銀行結構與經濟發展:中國銀行業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05,(5):111-116.
[11] 林毅夫,姜燁.經濟結構、銀行結構與經濟發展[J].金融研究,2006,(1):7-22.
[12] 劉洋.中國銀行業集中度對貨幣政策效果的影響——基于VAR模型的經驗實證[J].稅務與經濟,2011,(3):35-41.
[13] 孔靈柱.基于博弈視角的市場利率影響因素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1,(15):61-62.
[14] 李娟.銀行業市場結構、對外開放與金融穩定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8):15.
[15] 中國統計年鑒(1985—2006),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00—2005)[K].
[16] 白積洋.中國銀行業有效競爭的實證分析[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1,(5):85-93.
[17] 傅強,梁巧.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與競爭的實證檢驗[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29.
[18] 李鑫,韓廷宇,姚爽,何雨坤.中國商業銀行業市場集中度與廠商績效的實證分析[J].浙江金融,2011,(7):71-76.
[19] 廖格平.區域銀行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分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