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艷
[摘要] 目的 探討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父母心理狀況及健康教育干預效果。 方法 對比50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父母與非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父母心理狀態(tài),對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父母進行健康教育并評價效果。結(jié)果 研究組父親和母親HAMA和HAMD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健康教育干預后研究組母親的HAMA和HAMD評分顯著高于父親(P < 0.05),干預后父親和母親的HAMA和HAMD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均<0.01)。干預后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恐怖及總分均較干預前顯著下降(P < 0.05)。 結(jié)論 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緩解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父母焦慮和抑郁情緒,改善心理狀態(tài)。
[關(guān)鍵詞] 精神障礙;青少年;心理狀況;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2-0105-02
青少年患精神疾病,出現(xiàn)行為和認知異常對其自身心理和生理發(fā)育成長造成嚴重制約和影響,并同時給家庭帶來嚴重打擊。家長尤其是父母是青少年最具天然優(yōu)勢的治療輔助角色,父母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對青少年精神障礙康復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患者家庭長期承受巨大的心理、社會壓力以及治療的經(jīng)濟負擔,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直接會對青少年患者的治療、康復造成不利影響。為此我科對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父母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旨在探討改善家長護理知識及心理狀態(tài),提高青少年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50例,年齡12~18歲,平均(15.37±1.53)歲,其中男18例,女32例,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制定的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1],以其父母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雙親家庭;父母與患者長時間共同生活;排除精神障礙及器質(zhì)性疾病。共納入100例父母,其中父親和母親各50例,年齡29~58歲,平均(38.92±7.84)歲,作為研究組。另選擇同期我院非精神障礙青少年父母100例,平均(35.53±6.82)歲,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同研究組。兩組父母在性別、年齡、學歷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1.2方法
1.2.1心理狀況評估對兩組父母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價研究對象的焦慮和抑郁狀況。
1.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分為兩個步驟:(1)集體教育:對所有精神障礙患者父母分為20人一組或按病種分組,進行醫(yī)院環(huán)境、探視要求、治療手段及精神障礙疾病介紹、發(fā)病原因、誘因、用藥指導、發(fā)作應急處理、護理方法等相關(guān)知識宣傳教育,每次一組,事先制定統(tǒng)一的宣教內(nèi)容,并印制相應的健康宣傳單,發(fā)放給每位患者父母,宣教后接受患者父母提問,并記錄和解答。(2)個體化教育:①針對每位患者父母心理評估結(jié)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對心理狀態(tài)較差存在明顯焦慮或抑郁情緒的家長進行一對一溝通,了解壓力來源并進行疏導;②對心理狀態(tài)尚可的家長可按病種分組進行團體式討論,就同種疾病的治療、康復及注意事項進行討論溝通,每次討論定一個主題,包括不同年齡患者的心理發(fā)育特點、親子交流技巧、家庭治療注意事項、行為問題應對等。
1.3評價標準[2]
研究組干預前后均進行一次心理狀況評估,HAMA總分<7分為正常;7~14分為有焦慮可能;>14分但≤21分焦慮;>21分但≤29分為明顯焦慮;>29分為嚴重焦慮。HAMD總分<8分為正常;8~20分有抑郁可能;>20分但≤35分抑郁;>35分嚴重抑郁。干預前后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綜合評價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狀況。SCL-90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guān)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等9個因子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總分越高癥狀越明顯。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干預前兩組HAMA和HAMD評分比較
健康教育干預前研究組父親和母親HAMA和HAMD的評分處于焦慮和抑郁的臨界,對照組父親和母親HAMA和HAMD的評分均處于正常范圍,研究組父親和母親HAMA和HAMD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2.2干預前后研究組HAMA和HAMD評分比較
健康教育干預后研究組母親的HAMA和HAMD評分顯著高于父親(P < 0.05),干預后父親和母親的HAMA和HAMD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P均<0.01),見表2。
2.3干預前后研究組SCL-90評分比較
研究組干預后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恐怖及總分均較干預前顯著下降(P < 0.05)。軀體化、人際關(guān)系、敵對、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較干預前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討論
青少年處于意識和行為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罹患精神疾病對其家庭生活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在治療和康復過程中需要獲得更多的關(guān)心和照顧,而父母的交流、教育和護理起到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甚至大于疾病本身的影響。然而大多數(shù)患者家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異常和負面情緒增加,行為粗暴,悲觀情緒加重,將進一步加劇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異常,加重病情。因此,重視患者家長的心理狀態(tài)是治療的關(guān)鍵[3]。對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恐懼、焦慮,社會輿論、壓力造成的悲觀、抑郁甚至強迫、敵對、偏執(zhí)等不良情緒,是患者父母主要的心理問題來源[4]。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父母的HAMA和HAMD評分偏高,處于疾病狀態(tài)的臨界,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患者父母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明顯增加,甚至部分父母已出現(xiàn)明顯的焦慮和抑郁的癥狀。
SCL-90評分從9個層面對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價,包括了心理、社交、行為和身體癥狀。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青年精神障礙患者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guān)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各方面均存在一定的負面反應,尤其以強迫癥狀、抑郁、焦慮、恐怖的影響最為明顯,表明患兒父母總體心理狀態(tài)較差。母親焦慮和抑郁的心理較父親更明顯,HAMA和HAMD評分更低,這與母親作為女性對感情和變化更敏感,情緒更易受到影響,根據(jù)觀察也表明,對患兒的照顧和陪伴更多的是由母親完成,與患兒相處的時間更多,面對患兒疾病的異常或緊急狀態(tài)的幾率更大,在精心照顧和處理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心理應激和創(chuàng)傷更為明顯[5]。
健康教育是現(xiàn)代醫(yī)學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緩解因為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及家屬達到身體及心理上更好的健康狀態(tài)[6]。精神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的社會、心理影響具有特色性,因此,不僅在治療的過程中對家屬的健康教育需要有針對性。本研究采用了集中教育和個體化教育的方式,依托科學的心理評價量表,在了解患兒家屬具體心理狀態(tài)的情況下進行宣傳教育。結(jié)果顯示,健康教育干預后的患兒父母的HAMA、HAMD及SCL-90評分均顯著改善,大多數(shù)父母的心理狀態(tài)恢復到正常范圍內(nèi)。精神疾病在大多數(shù)人的傳統(tǒng)認識中是一種會帶來羞恥感的疾病,缺乏對這類疾病的正確認識,缺乏治療的耐心和信心。因此,健康教育應從全面介紹精神疾病的成因、特點及治療開始,讓患兒父母獲得對此類疾病系統(tǒng)科學的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提供對患兒生活方面照顧、康復、應急處理等方面的知識,使患兒父母獲得知識及行為上的指導。再針對具體的心理問題,進行個體心理輔導或團體式的互助討論,進一步地解決患兒父母心理上的困擾,在討論和經(jīng)驗交流中感受到大家的關(guān)心和群體的智慧支持,消除內(nèi)心孤立感,從而改善面對患兒的心態(tài)和行為。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S]. 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1-35.
[3]王梅,王玲,何海英. 北海市中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關(guān)系調(diào)查分析[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1,20(14):1691-1693,1757.
[4]陳雷音,羅學榮,韋臻,等. 對立違抗性障礙兒童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家庭功能特點[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2):209-211,214.
[5]白春玉,張迪.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中學生孤獨感的影響[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4):473-474.
[6]師鳳彩. 兒童精神病患者父母心理狀況及干預效果[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393-394.
(收稿日期:20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