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枝
摘要NSSE憑借調查學生投入到教育性目的學習活動中的程度,強調學生學習質量才是高校教育質量的核心,在美國眾多高校質量評估工具中脫穎而出。其從學生參與角度衡量高校教育質量以及研究發現,對促進我國高校學生學習,提高教育質量有重要啟發性。
關鍵詞NSSE學生參與高等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全美學生參與情況調查”(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簡稱NSSE),是1992年由美國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PewCharitableTrusts)發起的一個針對全國范圍內四年制本科院校學生投入高層次學習與發展程度的年度調查,目的是通過提高高校對學習質量的重視程度來提升教學質量。自2000年正式發布到2011年,參與調查的高校已經包括了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共1500多所四年制本科院校,影響范圍正迅速擴大。
1NSSE評估工具的開發背景
(1)高等教育質量的下滑,傳統的測量工具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美國高校教育質量出現明顯的滑坡現象,其中1995-1996學年,只有51%的四年制大學注冊學生在六年內拿到學士學位,說明有一半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內未達到社會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高校教學質量的滑坡,使社會開始擔憂大學教育,要求高校將教學與學生學習信息透明化,以衡量不同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在校的學業投入程度。但是現有的一些高校質量評估工具如CSEQ和“大學高年級學生調查”并不能很好地測量出學生學習情況,并且相對于高校管理者,這些傳統評估工具顯得冗長,不利于高校用來提高教學質量。
(2)傳統的大學排行榜的弊端不利于高校教育的發展。喬治·庫指出“如果你僅根據資源和聲譽評價大學的質量,你就遺漏了大學教學最主要的方面,而這才是大學和學生真正要做的”。①許多大學以學生入學考試成績、圖書館藏書量以及校友捐贈價值、大學的全國排名來衡量高校教學質量。但是院校資源和聲譽并非是了解學生就讀體驗的正確指標,它們幾乎不能反映大學教育的有效性,大學排行榜也未能指出大學為提高其教學質量能做哪些努力,而作為高校教學質量的根本——學生質量,并沒有被體現出來。需要一種新的測量工具來檢測學生是如何利用院校資源進行有效學習的,重新審視高校教育質量。
(3)新形勢下,本科生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變得尤為重要。信息為基礎的經濟和日益依賴的科技使得本科生為適應未來的生活,努力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變得必要。現在的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學術挑戰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教育的追求以及追求途徑都發生了改變,有超過一半的本科畢業生繼續接受教育以達到碩士生或更高的教育程度。教育內容范圍的擴大、教育程度的加深,迫使高等教育機構需要關于本科生經驗的有效的、可靠的、有用的信息,來幫助高校管理人員、教師和社會其他成員看清學生是怎樣在學校里與有相似任務和學術項目的人進行較量的。NSSE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2NSSE問卷理論基礎:學習參與(StudentEngagement)
學生參與作為NSSE的核心概念,是由美國國家學生學習參與調查的領導者、印第安納大學的喬治·庫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學生學習參與是一個測量學生個體在自己學業與有效教育活動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以及學生如何看待學校對他們學習的支持力度的概念,其本質就是學生行為與院校條件的相互作用”②NSSE的實施實現“將質量保障的焦點從資源投入轉向資源利用,將質量監控的重點從教育結果轉向教育過程”。③
(1)學生參與——大學質量的代表。學生參與代表的大學質量的兩個關鍵特征:一是“學生投入到有效學習活動中的時間與精力”即學生做了什么,如學習、閱讀寫作、課內外與師生的交流互動、校園活動的體驗等;第二是“高校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即學校為促進學生學習做了什么,如對課程的強調、為學生取得學業成就提供幫助、引導學生參與教育性活動的校園文化等。④前者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個人努力和投入,包括社會性人際互動(具體指生師互動和生生互動)和學生個人努力質量(個人課業學習、個人拓展學習);后者是以院校為主導的整體學習環境創設,主要指校園環境支持度(政策及行為支持、人際情感支持)和課程要求(閱讀寫作量、課程認知目標)。通過這些具化指標從學生和學校兩方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高校教育質量。
(2)學生參與實現大學教育質量監控的轉變。在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指標一級指標關注度中,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服務社會所占比重最高。這些評估指標監測的都是教育結果,沒有從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過程方面衡量教與學的質量。學習參與理論的創新處就在于真正實現了將教育質量評估的焦點從學校轉移到學生,從質量結果監控過程轉移到教育過程診斷。體現到NSSE問卷上就是確定了調查的7個教育過程診斷指標:課程的教育認知指標、課程要求的嚴格程度、課程學習行為、課程外拓展性學習行為、向學/厭學、自我報告教育收獲和在校滿意度。這7項指標從課程對學習的強調到學生自主學習、課內學習到課外拓展訓練、教與學的過程到學生的自我報告學習收獲等多方面,全方位立體地從學生的角度了解了學習與教學的質量,最后通過學生的在校滿意度,關注到學生學習過程體驗。
3NSSE評估學生學習參與的標準
為促進關于學生參與、學習和學校改善的交流,NSSE開發團隊將調查中的關鍵問題分為五組,形成五條測量有效教育實踐的基準。
(1)學術挑戰水平。挑戰性思維和創造性工作對學生學習和教育質量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大學應通過強調學術努力的重要性和為學生表現設置高期望來促使學生成就達到更高的水平。學術挑戰水平是調查學生用在準備上課方面的時間、完成的閱讀量與寫作量、所學課程對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判斷能力和運用能力等智力活動的挑戰程度、學校對學生學業表現的期望等。
(2)積極合作性學習。當學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育中以及要求去思考在不同環境中學習什么時,他們通常學到的更多。與其他人合作解決問題或撰寫有困難的材料,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離校后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雜亂無章的問題做準備。這一基準主要測量學生課堂上提問或參與討論、課堂中與他人合作、課內外與其他學生討論作業、輔導幫助其他同學、與家人同學討論觀點的程度。
(3)師生互動水平。學生可以通過與教師課內外的交流,直接學習到專家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結果他們的老師變成了他們今后終生學習的榜樣與導師。這一基準要求學生報道他們與教師、輔導員交流的頻率,以及在課外與教師討論自己觀點。同樣也報道學生在學業表現上收到的及時反饋程度和與教師就某個研究項目一期工作和與教師討論自己的成績、作業或者職業規劃。
(4)豐富的教育經驗。科技促進同伴間和教師間的合作,實習、社區服務和高級頂點課程也為整合和運用知識提供機會,這些都為學生豐富教育經歷提供機會。豐富的經驗教給學生關于他們自己或他人有價值的東西,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有重要作用。
這一基準主要探討學生與來自不同種族背景或者不同價值觀、政治立場、宗教觀、經濟背景的學生交流的程度;他們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以及他們參加諸如實習、社會服務、外國語學習、海外學習和課外輔導課程這類活動。
(5)支持性的校園環境。學生在校期間表現良好并且對校園滿意,有助于他們今后取得成功,為在校園中不同團隊中的積極合作與社會關系培育基礎。這一基準測量學生感受到的學校幫助他們在學業和社交上取得成功的程度,促進學生和他們同齡、家庭成員、行政人員間的關系。
4NSSE對我國高校改進學生學習的啟示
(1)轉變傳統高校評估模式,注重以生為本的考評。學生學習質量才是大學教育質量的根本,要想真實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單憑現有的高校外部質量評估體系是不夠的,必須從學生自身的學習經驗入手,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加強學生信息反饋,對評估中獲得的信息進行匯總,方便教師或高校教育研究人員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研究,從而提出改善學習效果的措施。
(2)落實學習評估結果,改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學習。NSSE每年的調查結果被應用于教育的各個方面,不僅用于高校自身的教育改革,并逐漸受到州政府和一些高等教育鑒定團體的重視,將其作為州績效評定的參考因素。家長和學生也開始根據各校的NSSE報告結果選擇大學。相比之下,我國高校評估結果僅僅用于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和以評促管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并沒有實質性的改善。高校應根據學生學習調查結果,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差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學習需要提供學習上的幫助,為促進學習營造健康的校園氛圍,將調查結果應用到學生學習改善和教育質量提高上,而不是純粹為高校資源建設服務。
(3)強化學生學習主體意識,自覺承擔學習責任。成功的學習者是主動的、有目標導向的,具有學習責任心的個體特點的。保障學生學習質量的根本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將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對自己的學習結果承擔責任。高校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問責制度,將在校期間的學習規范化,完成基本的學習要求;同時保障學生的學習自由權,支持學生參加多樣化的校內外教育活動,增加學習的主動性,豐富自己的校園經驗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總體來說,NSSE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評估高校教育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它的有效實踐和逐漸擴大的影響,值得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反思,從而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學習與高等教育質量的改善。
注釋
①A.Austin,.AchievingEducationExcellence:ACriticalAssessmentofPrioritiesandPracticesinHigherEducation[Z].SanFrancisco:Jossey-Bass,1985.
②Kuh,G.D.AssessingWhatReallyMatterstoStudentLearningChang:Insideth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J].Change.2001,33(3):10-17.
③蔣華林,李華等.學習性投入調查:本科教育質量保障的新視角[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4):45-46.
④Kuh,G.D.(2003).WhatWereLearningaboutStudentEngagementfromNSSE.Change,35(2):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