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淑琴
摘要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卻呈低迷態勢,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斷反思造成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低迷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路徑道德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1當前大學生的道德現狀
根據國家年度滾動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思想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熱愛祖國,高度認同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對社會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都比過去時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但是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仍存在不少的問題。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缺少道德信仰,人生理想功利化。在他們眼中,理想和信仰都是虛無飄渺的,只有金錢和權力才是最實惠的。為人處事,往往從自我出發,有利于自身的事就做,無利于己的事避而遠之。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不少大學生在學習方面,注重智能的培養,忽略自身道德修養,選擇課程時,更傾向于英語、計算機應用等技能課程,而對思想道德修養和文明習慣的養成課程則不感興趣。此外,不少大學生缺乏基本的功德素養。雖然有的學生很注重自身的形象,在外穿得整整齊齊,但宿舍內卻是一片狼藉。在公共秩序方面,部分大學生的表現也是令人擔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闖紅燈、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現象隨處可見。大學生道德問題的存在著實令人擔憂。
2大學生道德問題的原因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西方社會的一些不好思想極易趁虛而入,而大學生的心智尚不健全,他們的道德精神世界就很容易被腐蝕。然而,除了這種客觀的社會大背景之外,學校教育在大學生道德問題的產生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2.1道德教育內容遠離生活
“道德要以生命為基礎,生命須以道德來提升。如果道德理論和道德規則不能影響人的心意態度、情感歸依、意志品質和行為傾向,那么,它就只能是天下虛文,道德教育也就只能是蒼白無力的、表面化的坐而論道。”①也就是說,道德理論和道德規則必須以現實生活為根基,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否則,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學校,忽視了它自身所承載的培養高尚人格的使命,充當了社會的代言人,注重對學生進行社會價值的培養,道德教育的內容,往往只是注重于說理,顯得空洞無物,并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道德需要,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這種空洞、流于形式的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大學生的道德精神世界。
2.2道德教育方法重灌輸輕體驗
道德教育最終目標的實現不僅依賴于道德教育內容的科學化和生活化,而且還在于有科學的道德教育方法。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實踐中,能夠依據變化了的客觀實際,適時地對道德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和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滿足道德教育的實際需要,最終實現道德教育目標。然而,目前大學生道德教育方法卻存在嚴重不足。著名的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講到“任何方法,不管哪一種方法,如果我(下轉第102頁)(上接第49頁)們把它離開其它的方法,離開整個體系,離開整個綜合影響來單獨分析的話,那就既不能認為是好的方法,也不能認為是壞的方法。”這告訴我們,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要綜合利用多種方法,才能奏效。
3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的路徑
全面反思大學生道德教育問題,發現培養學生人格和心靈的道德信仰教育恰恰沒有受到足夠重視,道德信仰是道德進步的動力,只有當人們信仰某種道德時,才會趨之若鶩,道德的原則規范才落到了實處。
信仰,是指對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主義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活動指南。信仰是道德的本性,“道德就其存在的形式和發揮作用的方式來說,天生就是一種信仰的活動或信仰的事情。道德的存在是一種信念的存在,調節人與人關系的規范如果僅僅是外在的東西,它就不能算作是道德,而只有為人們的內心所接受,內化為人的信念,才真正成為道德。道德的發揮作用,也是靠內在的道德信念,而主要的不是靠外在的約束。”②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理想的篤信與敬仰。道德信仰是道德活動的前提,一個人只有信仰了某種道德,才會去踐行這種道德。然而,現實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只注重按社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灌輸,學生被裝進統一的“美德袋”中。“真正具有道德意義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會現存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灌輸給學生(雖然這是必要的),使學生成為一個個美德的集合體,而是啟發和喚醒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心,使學生樹立道德理性,領悟人生真義。”③因此,在道德教育實施過程中,必須消解這些類似規范一樣的“不道德的道德”,大力提倡對大學生進行道德信仰教育。
(1)將道德信仰教育內容納入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系中。我國多年倡導和實施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洪流中逐漸喪失了感召力,學校教育被功利主義所牽引,將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將大學生培養成有用的人,忽視對大學生的精神關懷。“功利主義的德育往往使人把道德生活還原為世俗的利益計算,克服這一弊病的選擇只能是反其道而行之,讓學生從自己的道德踐行中體悟人生的尊嚴和神圣,或者以一種實現最高價值的心境去踐行道德。有了信仰的支撐,個體的道德行為就能因為神圣化而具有進一步的動機意義。”④因此,改變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低迷態勢,必須將道德信仰教育內容納入到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從理論和實踐上重視大學生的道德信仰教育,逐步構建完善的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體系。(2)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信仰教育方式。“我們在母親的懷抱中就在接受道德信仰,它根深蒂固卻沒有經過反思。這種道德信仰孕育和發展于我們成長和活動的社會關系文化之中,其本質是先于理性的,是情感-意識的。”⑤這就是說,信仰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這決定了,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信仰教育的過程中要把“以理服人”與“以情感人”結合起來。首先,要講清為什么信仰的“道理”,要站在地位平等的立場,用真理科學性和理性邏輯性的力量讓受教育者信服,要克服居高臨下的說教方法。其次,要在“以理服人”的基礎上“以情感人”。要以大量生動的、形象的“事例”及“榜樣”來感化、感染大學生,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
注釋
①胡林英道德內化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②劉建軍.追問信仰[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③戚萬學,杜時忠.現代的德育論[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④檀傳寶.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⑤彭希林.青年道德心理學研究[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