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 毛祥成
摘要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其教育對象的群體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更應該與時俱進,貼近學生。本文將從自立自強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提高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只有反映和體現他們的實際需求,才能被普遍接受,從而達到教育目的。這就決定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需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基本情況,尤其是要針對這一特殊學生群體的特點,不斷進行補充和調整,以提高教育的實際效果。
1以自立自強教育為核心
自立自強教育,是指通過激發受教育者內在的信念、決心等積極意識,促使受教育者在面對困難時,能夠依靠自身而得以繼續前進的教育。①毛澤東曾經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自古以來,自立自強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當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自立自強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個人只有自立自強了,才能在逆境中奮發圖強,敢于面對困難,敢于擔當,積極地解決問題和不斷進取,用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智慧的雙手戰勝困難,自力更生,最后取得勝利;反之,則怨天尤人,消極應對,不思進取,逃避困難,對前途沒有信心,成為社會的“絆腳石”。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立自強教育,強調的是學生在面對困境的時候,能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對自身積極因素和力量的發現和挖掘,其目的不單單是對解決暫時的困境,更是形成一種遭遇挫折而不悲觀,樂觀向上,以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思想意識。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立自強教育,就是從思想意識角度對困難學生進行導向教育,使得他們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坦然面對現實,通過堅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標,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2以誠信教育為重點
誠信,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部部長周濟強調:“誠信教育與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教育、加強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使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抓好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三大重點。”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認為:學生受到誠信教育的渠道和程度各不相同,主要以學校誠信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社會誠信意識的熏陶決定。誠然,大學生誠信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在當今信用型社會大環境下,“誠信”也日漸成為社會成員在經濟等領域的“通行證”。③目前高校中的學生誠信缺失,已不是個別現象,從考試違紀、抄襲作業、助學貸款還貸違約、剽竊畢業論文、虛構教育背景等失信行為,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程度仍然非常嚴重。④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強誠信教育已顯得非常迫切。在誠信教育上,部分高校已做出了非常好的嘗試,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和要求,有目的、分階段、廣范圍地開展了大量的誠信教育活動,尤其是針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內容,比如可以開展誠信主題征文、誠信知識講座等,通過樹立誠信典型,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增強他們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⑤
3以感恩教育為保障
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⑥自古以來,感恩都是一種高境界的倫理思想和行為規范,也是一個人的成長品質的基準點。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尤其是深受國家、社會、學校、師友們資助或援助的一群人,有了他們的幫助,自己的學業才得以順利完成,有的還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更應該滿懷感恩,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實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讓他們明白,來自社會人士的幫助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個人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同時,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禮尚往來,被幫助的人在有了自己的發展以后,應當回報社會,感恩每一個幫助過他的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措施:首先,高校可加大感恩知識的教育力度,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比如,可在教師節、母親節等節日組織一些承載感恩意識的活動,引導他們參與這些活動并在無形中喚起他們的感恩意識;其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資助的時候,可舉行一定的儀式,通過儀式的教育作用來強化感恩教育的效果。再次,積極開展為社會服務的各種實踐活動。組織和引導困難學生參加“三下鄉”等社會公益活動,既可發揮他們的優點,又可促進感恩意識的形成。
4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補充
“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結合大學生實際,廣泛深入開展談心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質,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專門機構,配備足夠數量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⑦2005年1月,胡錦濤同志在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報告中指出:“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抓好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工作,促使大學生們形成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質。”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⑧高校困難學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人格上的障礙。因此,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補充。第一,科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教育。課本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很多心靈上的語言需要用文字來表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課堂上給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城鄉有差距、貧富有懸殊”這一社會客觀事實。第二,有針對性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借助心理健康講座、個別咨詢等形式,讓困難學生真實感受到周圍人給予他們的關心和溫暖。第三,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與他人交流,主動融入集體,用自己的毅力和雙手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發揮自己的優勢,證實自身的價值。
5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導向
一個人理想的是否科學、是否遠大,關系著人的成長和成才。信念是指一個人在一定的認識的基礎上對某種理論主張或思想見解堅信,并身體力行的貫徹的一種意識狀態。具有堅定的信念,是一個人為著理想而終身奮斗的保障。理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的靈魂所系,是一個人堅持不懈地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的不竭動力。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對經濟上的窘迫,是理想和信念虛無的高危人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特別注意開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動,幫助困難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地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使其健康成長。首先是要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其次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般都經歷過比較多的挫折和苦難,處在人生轉折期的他們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復雜問題尚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要充分發揮高校“兩課”作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接受貧富差異的現實,“自強、自立、自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應對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正確處理各種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之間的關系,相信困難是暫時的,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的。
注釋
①⑨安志杰.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和教育對策研究[D].2009.
②③④⑤曹瑞.試論信用型社會環境下如何深化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J].中國科技信息,2010.
⑥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2004-10.
⑧胡錦濤.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20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