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宜 孫楠楠
摘要本科教育中的國貿專業是培養綜合型外貿人才的重要途徑,其專業課程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人才的素質及我國外向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通過對河南省鄭州成功學院國貿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并通過STATA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系統的統計描述和分析,結果顯示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明確的培養模式,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及高效率的教學改革是課程優化的關鍵。
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課程優化模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在全球產業分工重新調整,國內沿海產業升級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背景下,河南的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而相應的外貿高校畢業生雖然接受過比較扎實的理論知識教育,而在專業技能方面卻有所欠缺,難以在就業市場上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可見不斷探索外貿人才培養模式將對于促進河南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1調查分析
1.1問卷調查的設計和說明
本文以鄭州成功財經學院2007級國貿專業的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取樣。分別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就業意向五個方面展開。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18份,有效率98.3%。
1.2問卷調查的研究
(2)教學內容。主要用于了解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比例關系,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度以及哪些課程知識可以滿足工作需要,哪些課程有待改進。
在教學方式上,傳統的講授法內容充實,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而小組討論和案例教學法往往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和教師的詳略得當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使用上受到了諸多限制。學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學法不但易于引發思考,而且易于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識記,是有利于吸收專業知識的最優方式。但是書本和實際操作還是存在很多差異,情景模擬法是通過情景設定,鍛煉和培養學生處理業務的能力,所以在實操的教授上更有效果。另外根據調查,學生在查找資料擴充知識時35.11%選擇網絡,30.15%選擇書籍,10.67%選擇雜志,其他選擇是請教同學或是老師。說明網絡已經成為目前大學生除課堂外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可以建立互通的網絡平臺,利用教師和學生資料共享,在線互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便利的學習環境。
(4)教學效果。研究學生是否可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相應的學習任務可否滿足工作需要,各類資格證書對于就業的幫助度等問題。
有超過半數的同學認為課堂上能夠基本完成學習任務,但是38.26%的學生認為國貿實驗課的效果為41-60%,23.48%的認為是61-80%,8.70%認為達到了較高的81-100%,說明國貿實驗課的教學沒有達到較高的期望效果。07級畢業生離校前拿到的證書數量排名前五位是英語四級、六級、計算機二級/三級、外貿業務員及單證員,和外貿業務有關的專業證書數量仍然有限,如何在教學中把課程安排和學生考專業證書的內容和時間進行有效契合,將成為下一步改革的一個方向和重點。
學生普遍反映,課堂在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對就業幫助一般,一方面是由于理論和現實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說明在課程的設置上要面向市場面向目前的外貿環境,更要面向就業,實現獨立院校的市場定位。
1.3分析總結
學生對于國際貿易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不是特別滿意,主要反映在課程設置時間不合理,內容更新速度慢,必修課程較多,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與此同時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對職業的認識也變得更深刻、清晰。對于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定位也更加明確。學習方法從大一時的“教師教”,變為大三之后的“自己學”;學習的內容從理論課程過渡到實踐性、動手性較強的知識。
2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養
2.1校企合作下的外貿人才培養目標
校企合作下外貿人才應該是適應企業崗位發展需要,具備知行合一、學思結合的能力,畢業時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2.2校企合作下外貿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考慮到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增加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選修課程,培養出具有愛國、誠信、求真、勤勞等價值觀的大學生,本文認為應當為學生設計更多的學習模塊,以便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愛好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模塊中的課程進行學習。為此本文提出從培養復合型外貿人才的角度設計模塊課程,共開設6大模塊,如表2所示。
經過課程優化后的教學體系,結合了用人單位的需要,為學生進入實習和社會提供了專業基礎,同時較好的完成了從低級到高級的知識儲備,為進一步深造提供了方向,更適用于外貿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薇.轉型升級下外貿人才培訓基地建設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2]陳靜,王亞靜.基于德國“雙元制”探索我國民辦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中國電力教育,2010.33.
[3]陳廣,魏春石,張好微.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