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 李平

摘要文章以南通職業大學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該專業“24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認為要成功實施該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抓好教學計劃制定、新型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頂崗實習環節質量把握等四個要點,其中頂崗實習環節質量把握是實施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關鍵詞工學交替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642 文獻標識碼:A
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作為南通職業大學一個特色專業,于2008年正式開設,至今一直在探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引導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相繼與家樂福(南通)、江蘇瑞美爾特集團、蘇寧電器和羅萊家紡等開展了校企合作。
1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的意義
“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使學生在職業崗位中學習,在學習環境中工作,即讓學生在干中學、學中思,在工作與學習的切換中提升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力,既獲得理論知識,又提高動手能力,把學習與工作的結合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①它有利于培養與企業“零距離”對接的實用型人才,不僅可以減少企業招聘成本,降低企業用人風險和人才流失率,而且可以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和學校就業率,實現企業、學生、學校三方共贏。
2連鎖經營管理專業“24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在學院“工學結合”“訂單培養”人才模式的總體框架下,以連鎖企業典型崗位的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為導向,推行“24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見表1所示。
第一學年以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為主,學年結束的暑假,安排學生前往合作企業進行認知與體驗為主的實習;
第二學年上、下學期分別增加工作學期,使學生在第二學年經歷四個學期——“學—工—學—工”,要求學生在工作學期,依次掌握操作技能、配送能力、運營管理與綜合管理能力等四類崗位核心能力。即在第二學年上學期結束前一個月,到合作企業進行連鎖經營基礎業務崗位實訓,主要是針對收銀、理貨、倉管、營業員、促銷和防損等基礎業務崗位的實踐,而且這時正值元旦和春節期間,連鎖企業銷售處于旺季,對人員需求非常大;在第二學年下學期結束前一個月,進行門店店長角色模擬實訓,主要是針對門店店長需掌握的一些技能進行實訓,包括角色認知、人力資源管理、門店外部設計、門店賣場內部設計、商品陳列設計、組織促銷管理、物流管理和服務管理等技能。
第三學年兩個學期均安排實習實訓內容,分別為畢業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工作。
可見,該模式使學生經歷了學校—企業—學校—企業的培養過程,是典型的以連鎖門店、配送中心、商場管理等崗位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為導向,創建的包含“專業認知→專業基礎業務技能訓練→職業店長技能訓練→專業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的一個“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從而逐步建立工學緊密結合的“模塊教學,分段培養、多輪實訓、遞進上升”的人才培養模式。
3連鎖經營管理專業“24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要點
“242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實施,除了要取得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外,還應抓好以下幾點:
3.1教學計劃制定
制定教學計劃時,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配比、課時總量和課時分配上應按需而定,強調適度夠用的原則,并針對每一個頂崗實習階段要達到的實習目的,雙方應達成共識。②總之應做到校方與企業共同磋商落實,真正做到切合企業需求,如企業要求校方加強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研究以及服務技巧等課程的講授,校方應在教學計劃制定上體現并落實。如教學計劃中頂崗實習時間的安排除了考慮學生學習認知的過程,還應考慮到企業的銷售淡旺季及企業的實際。據此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科學、易操作性的連鎖經營管理教學計劃。
3.2新型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構建
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必須體現連鎖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由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形成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要對理論課程加大整合力度,做到寬口徑、厚基礎,因為在理論授課過程中,部分課程之間存在交叉、重合的現象。我們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提出專業人才培養“能力知識結構”。基礎素質包括:語言溝通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專業技術包括:商品采購、陳列和促銷技能、物流配送技能、信息運用技能和電子商務技能;專業能力包括:連鎖推廣能力、公共關系能力、商務談判能力和連鎖店經營策劃與管理能力。
基于以上能力結構要求,我們設計出對應的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其中基礎素質模塊對應的課程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與創業指導、計算機應用、語言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禮儀、體育、藝術欣賞、人文知識等;其中專業能力模塊分為專業能力基礎課程、專業能力核心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和綜合實訓課程三部分。專業能力基礎課程有管理基礎、連鎖經營管理原理、商品與商品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連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連鎖企業信息管理系統、客戶服務實務、商務談判等。專業能力核心課程有連鎖企業門店開發與設計、連鎖企業采購管理、連鎖企業倉儲與配送管理、連鎖企業門店營運管理、連鎖企業總部運營管理。綜合實訓課程有校內實訓、頂崗實習和崗位見習等。其中綜合拓展模塊對應的課程有物流管理、公關實務、國際貿易、連鎖企業財務管理、電子商務等。
3.3“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力量,“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一方面,可以從企業聘請中高級經營管理人員等,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到學校任教或擔任實習和實訓教師;一方面可以引進既有工作經驗,又有扎實理論基礎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增加“雙師型”比例;一方面可以鼓勵教師進入合作企業帶薪進修,也可以在帶領學生實訓、實習時進修,提高動手能力。
3.4頂崗實習環節質量把握
頂崗實習環節質量的把握和控制是成功實施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的關鍵點,也是難點。校企雙方必須共建雙重質量管理及評價體系,可共同制訂《實習教學管理規定》、《學生頂崗實習管理細則》、《頂崗實習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實施辦法》等配套管理制度。同時需要制作相應表格對實習教學過程進行管理,如《學生實習協議》、《實習工作計劃安排表》、《實習考核鑒定表》、《實習指導教師工作記錄表》等。
還應做到,在實習之前,做好學生心理的引導工作。在實習過程中,學校派出專業教師定期落實并檢查教學計劃實施情況、布置檢查學習任務、協調企業與學生的關系、跟蹤學生學習和思想狀態,另外,企業也需要指定專人作為學生實習的師傅,并建立相應的考核評價指標,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及時得到師傅的指點和評價。③實習之后,需要對學生的實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規范的評價。為了確保學生頂崗實踐教學達到培養效果,可將員工的績效考核融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真正建立一條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4總結
總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也是高職教育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推進工學結合模式,學校既要依據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也必須考慮學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滿足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結合點,使參與者都能從中得到利益,實現“多贏”,工學結合模式才能順利實施。
本文為2011年南通職業大學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編號:2011-ZD-12
注釋
①汪曄.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企業家天地,2010(3).
②葉麗.“校企合作”培養高職人才模式探析[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
③霍文智.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企業實習基地建設探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