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海
【摘要】“學困生”語文素養薄弱、駕馭語言能力不足,他們長期處于學習和寫作的困難處境,激發不出寫作的欲望和興趣。“學困生”寫作,往往是以湊滿字數完成任務為最終歸宿。只要老師和學困生重視作文營造作文氛圍,培養興趣;因材施教;評價中肯。學困生就能寫出基本符合新課標要求的作文。
【關鍵詞】培養學困生作文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51-02
作文,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運用,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中,作文教學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
在我們的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是個薄弱環節,作文教學存在著諸多不利條件,如圖書館藏書數量有限,可以借閱書籍少,也沒有條件可以經常上網瀏覽天下大事,除了學校里學到的知識,課外的見聞很少。學生們大多視野狹窄,知識有限,加上人們普遍不重視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培養, 致使農村初中一些學生作文成就感少,作文水平太低,形成學困生。“學困生”不僅存在著語文素養薄弱、駕馭語言能力不足的現象,更主要的是他們長期處于學習和寫作的弱勢地位,因而激發不出寫作的欲望和興趣。他們的“困難”表現為:九年級作文中心不明確,選材詳略不當等;八年級抓不住主題,不會選材,上下文缺少過渡、意思不銜接。七年級還表現在全文往往一個段,沒有開頭或有開頭沒有結尾,片斷作文也寫不好,句子前言不搭后語,語意不清,錯別字多,亂用標點等。更突出的“困”是:考試作文除了開頭一段是自己寫,往后的全是照抄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的語段,讓閱卷老師大呼無奈。總之“學困生”寫作,往往是以湊滿字數完成任務為最終歸宿,這樣的作文,老師批改起來費時費力,令人頭疼。從多年的作文教學經歷來看,學困生的作文指導雖說是難一些,但也不是無計可施。只要教師遵循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地指導學困生作文,他們通過努力也能寫出基本符合新課標要求的作文。下面談談學困生作文教學中我的一些思考。
一、重視作文,認清作文的重要地位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閱讀教學一起幾乎構成了全部的語文教學,有人把它喻為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一點也不過分的。[1]一些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形式化,沒有真正重視作文教學,沒有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必要的的啟迪和寫作訓練,而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做應付考試的基礎練習題上,花在了對語文課文的教學上,即閱讀教學上。老師不重視作文,學生怎能重視呢?另外學生不愛寫作文的原因,是感覺作文太難,怕自己寫不好,或者覺得無話可說。久而久之,形成惰性,一聽到作文就產生無名的恐懼。我們教師要明白也必須要讓學困生明白,每次的測試、歷來的中考、高考,作文所占的比重大,大多數同學的作文得分超過卷面分一半,作文分數是語文總分數的“大戶”。如果作文這關不能過,會嚴重拖累整個學科分數,嚴重影響總分,同時也不能說明我們同學的整體素質有了提高。只有老師和學生都重視了作文,認清了作文的重要地位,才能樹立起共同面對作文難教、難學的現實。另外教師要幫助學困生消除怕作文的顧慮,引導他們這樣看待作文:作文就像你的QQ聊天,你可以把作文本當成你聊天的桌面,寫你想說的話甚至心里話,傾訴你的所思所想;和自己最親密的伙伴聊天,談苦惱,談收獲,什么都可以傾訴;它是一次愉快放松而又充滿樂趣的交流;只要你會說話,就會寫作文。當你完成作文后,一種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心情也無比暢快。作文就是這么簡單!
學困生重視了作文,消除了顧慮,教師還要營造氛圍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指導他們寫作的方法。
二、營造氛圍,培養興趣
寫作需要興趣,興趣要靠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在班級為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寫作氛圍。這些氛圍,(一)是指導課外閱讀。教師要為我們的學困生有目的、有重點地精心選擇一些思想內容健康、富有文采和感染力、貼近學習和生活,適合閱讀的書籍,例如科普讀物、童話故事、優秀文學作品等。用青少年有興趣的課外讀物激發學困生的閱讀和朗讀。教師用早讀的一些時間,讓學困生把近期看到的有興趣的故事朗讀出來讓全班傾聽,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困生視野,也鍛煉了其口才,使課內外有機結合,構筑起他們的寫作基礎。(二)是安排學困生參加班上的墻報出版小組出版墻報。班級內每兩周出版一次墻報,墻報出版小組人員以優生為主,他們負責對全班同學的稿件進行審稿、選稿、修改,負責對墻報進行排版布局。把學困生安排進這個小組,先讓學困生學習墻報排版,懂得質量好的作品要放在什么位置(也可以說放在這個位置的都是優秀作品,值得閱讀),質量稍差的作品放在什么位置,從排版之中學習鑒別文章的質量。過一段時間后又讓優生指導學困生學習修改稿件,先從錯別字、詞改起,然后進入對句子、對整段的修改。學困生基本掌握這些方面的修改之后就自然而然的進入涉及文章中心、選材、選材的詳略、意思過渡、首尾結構等高層次的修改學習了。
三、因材施教,定量寫作,定期檢查
要最大程度地改變初中階段學困生作文長期難以進步的局面,需要從七年級抓起。針對七年級學困生作文的困境,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教學。
首先,從擴句、片斷寫作、連段成篇、圍繞中心選材、首尾的要求等方面分階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困生的作文適當降低標準。比如教學造句擴句,讓大家描寫運動場上運動員100米短跑練習,我們怎樣形容選手跑得快呢?差不多所有的學困生都寫“選手跑得很快”, 這也太過一般了吧。要提示學困生說明快的程度,怎么快,可以用恰當的修辭、從跑100米花的時間來描寫。學困生很快就能想到“選手像閃電一樣快”“選手像風一樣快”,也可以說“選手跑100米用了12秒”, 句子豐滿起來了,基本上達到了要求。如果能再擴大為“選手像風一樣跑到了終點,起跑時揚起的塵土還沒完全降落下來!”這樣高層次的句子,就更了不起。至于片段寫作要強調一個意思完了才能另寫一個意思;連段成篇則強調意思相近的段放在前后段的位置上,意思不同的段要做好過渡。只有做到了連句成段,連段成篇,寫出的作文才能意思銜接內容完整。
另外,指導仿寫。學困生在選材和謀篇布局上有困難,可以參照教材范文仿寫,蘇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我的老師》、《往事依依》就是很好的范文,文中提到的事學生都似曾相識,文章首尾簡潔、照應。教師也以《我的老師》、《我的爸爸》、《往事的回憶》之類親情和感情題材讓學困生仿寫兩三次,必然熟能生巧,對以后的寫作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仿寫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在仿寫中逐步掌握寫作的要領,能寫出比較好的作文來,寫作水平在極短的時間內有較大提高,是一條作文的“捷徑”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作文教學方法。提供寫作范文,貼近學生的作文實際,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對學生最“解渴”最“管用”,“說了一大篇,不如找個樣子給我看”,因而這也是對學困生最得力、最實惠的指導。[1]
學困生大多不能主動學習,教師對他們作文教學的時候有必要規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作文任務。只教不練不行,只練不檢查也不行。只有學生定量寫作教師定期檢查,才能提高學困生的寫作水平。
四、評價中肯,偏向鼓勵
作文評價是習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心理學家蓋茲說“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學困生的作文,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創造。他們寫出一篇文章,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在他們看來,花力氣寫了,已達到了自己的較好水平。給老師批改,希望得到肯定,從中看到成績并獲取力量與啟示。[1]因此,教師的批改要讓學困生獲得作文的自信心,就要在批改這個環節講究方式和策略。在批改方式上,最好能采用面批,平等對話。教師可就遣詞造句、立意選材、謀篇布局、等方面進行面對面點評,一次一個或幾個重點,好在哪里,不足在何處,挖深說透,能使學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得失。面批的是作文,交流的是情感,使學生既感到是朋友的交談,又感到是行家的教誨。這樣一次次的面批,學困生收獲必然是一次次的提高。在評改策略上,教師要中肯的指出作文中的不足,更要對其個性中的閃光之處,滿腔熱情地鼓勵,多給點賞識性的評語,打稍高的分數,每次的分數要比前次提高一兩分。學困生從中看到老師的賞識,看到自己的進步,就有了信心,有了前進的動力。許多學生的成長與進步,與教師的賞識是分不開的。[1]
初中學困生的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而繁雜的難題,我相信,只要我們有足夠的重視,遵循“厚積薄發”的古訓,用真情來指導學困生寫作,用我們的真誠來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這一群體的作文水平必然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韋志成主編《作文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