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額信貸發放主要是通過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又以前者為主。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加深,農村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以及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使信用社的改革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信用社正在努力建設成為“精品零售銀行”,“新型金融機構”,“現代金融企業”,逐步向農村商業銀行轉變。本文就山西省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為農村信用社和諧發展提出一定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 小額信貸 三農轉型
一、小額信貸的概念
小額信貸最早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當時,位于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借鑒傳統民間信貸形式的特點和現代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了所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現實條件以及貧困人口經濟和文化的特征,構建出的適合低引入人口特點的信貸制度和模式。
國際上主流觀點普遍認為,小額信貸是為低收入階層提供存貸款服務從而使其用于創業或為已經有的小規模農戶企業擴大再生產提供資金。本文中的農村信用社是指當前分散在各個市縣(區)和鄉(鎮)的以國有股本為主的農信社。小額信貸具有面向貧苦家庭、貸款額度較小和貸款對象特別等三個特點。
二、山西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現狀
山西省的工業主要以煤炭產業為主,而農業卻種類繁多,眾多農業產業的發展也形成了農業貸款需求多樣化的特點。農村小額信貸在支持山西省農業發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該類型的貸款業務在增加農戶收入的同時又不需國家太多的資金投入,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農村金融形式。到目前為止,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無論從機構數量、影響度還是服務“三農”的力度上看,已成為我省小額信貸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省小額信貸制度的總體特征。
(一)有利因素
最大的有利因素是國務院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臺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政策,省委、省政府為確保全省經濟持續發展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都有力地拉動了農村多元化、多層面的金融需求。加上當前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以及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改革的加快進行,都為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拓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為改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二)存在的壓力
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外向型企業的影響已經傳導至上游產品,我省煤、焦、鐵等上游產業在去年后幾個月已經受到嚴重沖擊,并且已經波及運輸業和大批關聯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經營不景氣或停產、半停產,一是將會使務工人員收入下降,影響社會的有效需求,進而影響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的市場價格,對農村信用社所服務的“三農”領域形成沖擊;二是農村信用社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數額較大,必將面臨信貸資產質量下滑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幾年間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都已擴展支農業務,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機構也在不斷涌現,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將開展信用合作,民間借貸將受到規范和引導。這些機構和組織重返或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必將在優質客戶和業務領域與農村信用社形成愈加激烈的競爭。再一點是,央行下調基準利率也將對全系統增收形成較大壓力。此外,小額信貸業務量的增加也導致了更多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因此,山西農村信用社將面臨近年以來最為嚴峻的經營環境,全山西省農村信用社都應當有充分的認識和高度的警覺。
三、山西省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建議
(一)對申請小額信貸的農戶劃分信用等級
對辦理小額信用貸款的農戶進行比較嚴格的信用評分,綜合農戶的個人信譽、還款記錄以及所從事的工作內容、償付能力等指標制定評級辦法,建立完整的農戶貸款檔案,從而通過信用評分的級別給予相應的貸款額度。在對農戶進行信用評分的同時,還應該逐步通過建立信用村鎮來完善山西省的農村信用環境。
(二)完善信貸管理體系
信用社的發展比國有商業銀行相對滯后,在信貸管理體系的建設方面還應做進一步努力,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完善信貸管理制度、改進不良貸款管理機制、強化不良貸款責任追究辦法、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等。從而可能開展更多形勢多樣效益良好的小額信貸業務。
(三)扶持重點產業的同時幫助青年創業
山西省農村信用社在開展小額信貸業務時,應集中扶持一批本地區的重點產業,通過重點產業帶動綜合業務量的提升,進而減小不良貸款率,提高小額信貸的貸款質量。同時,對有能力有志向進行創業的青年給予一定的扶持與幫助,例如在貸款的期限、利率及貸款額度上制定優惠政策,定期組織青年創業培訓等。
(四)積極開發適合農戶的新產品
山西省的農業產業主要以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為主,該類產業的貸款不確定性強,除了信用風險以外,主要還受氣候、自然災害、產品的季節性等因素制約,因此,在面對農戶的小額農業貸款時,應在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情況下開發新的金融產品,以便在滿足農戶資金需求的同時降低業務風險。
(五)完善農信社人才培養機制
建立和完善引進、培養農村信用社人才的運作機制和激勵機制。通過豐富人才招聘手段,綜合運用校園招聘、網絡招聘、市場招聘、定向獵取等方法,構建多形式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優秀的省內外金融人才來信用社工作。此外,可以依托山西省內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和技術優勢,與其建立人才輸送的長效合作機制。
信用社與其他的金融機構一樣,在發展信貸業務上都有不一樣的經驗與處理方法,特別是金融危機后,整個金融行業都意識到了創新與監管的重要性,山西省農信社也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服務力度,為山西省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簡介:孫輝輝(1987-),漢,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研究方向: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