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教學活動諸要素依據一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認識特點,所形成的一種穩定而又簡約化的教學結構。專業服裝設計類院校以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同時,服裝專業課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對學生服裝專業能力、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具有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理論知識的灌輸強度太大。應從理論的單向學習向強調實踐探索精神的學習方式轉變,將學習基礎知識與技術能力的過程轉換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為了使學生對設計課程的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必須要改變目前課程內容的基本現狀,盡可能從以往煩瑣與陳舊的知識,向時尚前沿的最新潮流信息轉變,加強學習內容與市場需求及服裝工業發展的聯系。建構適應現代服裝產業需求的適應性新型教學模式,是培養具備服裝專業課應用型及復合型人材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教學模式;服裝藝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H3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283-02
一、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現狀
自信息科技發展以來,我國的服裝產業迅速崛起,服裝品牌遍布,多樣化的風格充斥著整個消費市場。因此,市場對服裝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促使著服裝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育不斷的發展。新形勢下,服裝產業對服裝設計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根據各類開設服裝設計專業院校的培養方案,對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勢在必行。以此使服裝專業設計類教育事業更加蓬勃發展。
我國每年有400多萬大學生步入社會加入職業崗位,面臨角色身份的轉換。這種角色身份轉換的快慢直接影響著自身在職業生涯道路上能否開好頭起好步,能否順利地把豐富的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過人的聰明才智最大可能地轉化為生產力。因此,提高自身角色身份轉換速度,縮短社會適應磨合期,是擺在初涉社會大學生面前亟須解決的大事。
近年來,國內外各類服裝院校均對服裝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及模式做著廣泛的研究。目前,法國、英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對服裝類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的改革上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體系。由于西方服裝產業的發展一直領先于中國,在對服裝設計專業的教育方面同樣有著豐富的經驗。綜合來看,國外在對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上十分重視課程教學的實踐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對本專業的社會需求評價做深入分析,整體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梳理過程得到很高的重視,教學模式始終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目前,國內所開設有服裝設計專業的各類院校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培養服裝設計師為主的院校,其服裝設計專業通常開設在藝術設計學院的系統之下,更側重服裝創意設計方面的學習。第二類是培養服裝設計和服裝制版雙項技能的服裝設計與工程院校,著重打造應用性人才。第三類是打造服裝工藝師的院校,著重培養學生的服裝工藝制作技能。在國內各類學科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下,教學的手段及方法不斷更新,而服裝設計課程的教育模式依然顯得相對守舊,與消費市場的實際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現有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信息的傳統模式已經不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職業能力、技能素質,造成教育與實際需求的不平衡。隨著服裝消費市場的廣泛,教育與市場需求聯系越來越緊密。近年來國內的服裝教育模式的改革與發展也受到強烈的關注。
二、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如今,我們已經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服裝專業教育的需求。因此,為了使學習者適應市場需求,在專業教育方面必然要加強改革。從而提高教育的水平與學習者的創新與應用能力。
在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中,設計類課程是專業教學中的基礎與必修環節。同時,服裝設計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復雜的多邊環境下,教育者有必要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因此,對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展開研究和討論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目前,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創新不足產品風格定位不穩、款式抄襲現象嚴重,而這些現象涉及的都是構成服裝品牌的核心問題。產品是服裝品牌發展的基礎,而服裝的設計是品牌以及產品價值的最好體現,有設計便有風格,有風格便有品牌定位,其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服裝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服裝產業的大形勢發展。服裝的設計被列為服裝產業的關鍵,以此為據,理論研究與教育更將是促進服裝產業發展的催發劑。高校的專業教育與人才的培養是理論研究的主要來源,通過高層次設計人才的培養與打造,加強國內服裝品牌的原創性,來提高服裝產品的品質。
服裝設計類課程是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最基礎環節也是必修課程。目前,許多高校的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剛剛興起,在發展初期,普遍存在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有待改善的現象。因此,以各項教學方式相結合為手段的系統服裝設計教育體系有必要被提出以及應用。
中國作為服裝生產和出口大國,在整體設計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其高等服裝設計教育經歷了一段艱辛和輝煌的創業之路。在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學者們的研究和實踐下,中國的服裝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讓我們存在這樣的疑問:服裝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是否影響了服裝業的國際化進程?因此,高等服裝設計專業院校面臨著的嚴峻課題是如何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合格的設計師。因此,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加快培養國際化外向型服飾藝術設計人才,成為我國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的當務之急。如今,在國內的高校,越來越多的中外合作式辦學正在興起。因此,從教學體系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教學實踐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服裝藝術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的創新型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對就業的影響較為明顯。服裝設計專業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基本功,更注重學生的款式創新能力,使設計的作品能夠適應市場的需要,并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但在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與市場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進行教學改革,提高畢業生的實用性,是服裝設計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服裝產業處在騰飛的階段,服裝教育受到絕對地重視。為國家與社會以及中國服裝產業培養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是服裝教育機構的首要任務。作為服裝藝術設計高等教育,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下,對服裝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服裝專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情況有必要被關注并順應時代的發展。現在是信息科學的時代,網絡、市場充斥著各類新鮮的事物。作為職業教育培養機構,應注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加強前沿信息的積累,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此通過文學、藝術、社會科學等人文素質課的學習,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質教育基礎。加上知識結構的培育,培養出文化素質與知識結構全面具備的優秀設計人才。其次,目前我國各方面科技發展迅速,社會正向高科技化發展,各行各業都以高科技技術進行創新。服裝的流行集中體現在服裝的舒適、功能等方面,這些都是需要在高科技條件下實現的,這也要求我們在對服裝專業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方面,要注重科學。
目前,中國服裝藝術設計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畢業生在就業時表現出專業素質、知識結構并未完全適應市場的現象,教學效果沒有完全和社會需求相結合,學院派設計過分追逐夸張的舞臺效果,設計理論夸張,但一旦進入市場,便展現出市場應變能力差等現象。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創新教學模式來適應市場人才的要求,使學生能在步入社會時快速地適應服裝設計生產和市場。
雖然有部分研究開始涉足國外借鑒的工作室教學模式以及項目教學模式等,但目前我國某些服裝院校的服裝專業在教學的根本思想和實際實施上,還是沿用早期灌輸型的傳統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意識。工作室模式以及項目教學模式等沒有普及或者具體化采用的原因也和其表現出的缺陷有關。
隨著我國服裝產業的迅猛發展,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的任務越來越重。要實現服裝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的目標,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模式。
服裝設計專業設計類課程是專業課程體系的重點,建立科學化、系統化的教學方法及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通過對傳統服裝專業設計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更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師的教學成果的實踐性和顯效性,并拓展學生突破性的設計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以縮短學生的求學與社會應對這一磨合期,以市場的真實課題項目做推動,使學生迅速的適應生產與市場,加強學生的崗位角色感。服裝設計專業作為一門較為特殊的門類,涉及到很多邊緣學科。如果簡單僵化地套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實踐知識缺乏、教學內容陳舊等問題。
因此,根據服裝設計專業對實踐能力、時尚把握能力的特點,須要采用理論和實踐并重、貼近市場和潮流需求的教學方式。為培養更多優秀的服裝設計人才,需要院校、企業與師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努力,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的同時緊跟服裝流行趨勢設計的需求,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公司在服裝設計人才的需求上,表現出對能力的重視,其中實踐經驗尤為突出??v觀各大企業招聘啟事,工作經驗的要求非常突出。針對這種情況,建議服裝設計師的培養上,注重了解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對市場的調查、產品定位,設計過程中對面料、款式獨特的把握,以及產品用何種形式宣傳、營銷等。因此,服裝人才的培養必須與當前市場需求是緊密相連,不能關起門來教授和學習服裝設計,應以鼓勵開放和動手實踐的方式鼓勵教師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梢詮钠髽I中尋找可利用項目,讓學生參與完成。一方面增加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參考崗位角色教育模式的方法,快速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并不斷從當前市場需求和流行趨勢中提取最新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為企業帶去更新鮮的資源與人才實力。
[責任編輯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