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
合作意識是現(xiàn)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據(jù)調查,在諾貝爾獎設立的幾十年間,合作研究獲獎人數(shù)多達60%,而且這一比例還在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合作在科技高度發(fā)達、人類內心逐漸孤獨的今天,有多么重要。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
1.提高糾錯效率。
班級教學中因為學生水平差異較大所以需要根據(jù)反饋不斷糾錯,但是如果所有的反饋和糾錯都是老師來主持的話,那需要很多的精力和很長的時間,而時間的拖延會使得老師對學生的幫助收不到最佳效果。如果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就可以從同伴中得到及時而迅速的矯正,這樣課堂效率就會大大提高。而在對同伴的輔導過程中,給別人提供幫助的同學得到的收益也應該是最大。他們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肯定,增強自信心,同時,本來模糊的概念或知識也會在不斷的鞏固中漸漸清晰明朗。
2.符合心理需求。
有一項調查表明,獨生子女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自負、享樂、孤獨、冷漠、嫉妒、自私、報復、自我,這就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渴望與他人交流,卻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流合作,而且缺乏上進心。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的交往正常化、經常化,而老師的指導使合作變得有目的有方法,由學習上的合作擴展到其他方面,小組之間的競爭會激發(fā)學生潛在的競爭意識,而老師的適當調控,以及評價標準的公開化會使競爭變得合理而正當。
3.可以把學習任務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語文課程中有一些學習任務,如綜合性學習,大多包含幾方面:收集資料,實地調查,篩選分析信息,成果展示,而成果展示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表演形式的手抄報或是多媒體表演,等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想要由一個人完成都不可能。更別說完成整個過程了,把班級分為幾個小組,各個小組各承擔一項任務,小組內的合作,組與組的分工與合作,使較難的任務變簡單了,繁重的工作減少了,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如何分配小組
借鑒分層教學中的經驗,把學生分成ABCD等。層次遵守老師參與和學生自愿的原則,各層次的同學搭配,男女同學搭配,表現(xiàn)欲強弱搭配,管理才能高低搭配,學習自覺性高低搭配。組內同時有管理者、發(fā)言者、被帶動者。管理者一般不宜更換太勤,但發(fā)言者應該是輪流的。每組不超過6個成員。
分組的時間應該是入學第一次月考或期中考試為宜。因為剛入學階段大多數(shù)學生展現(xiàn)出了自己最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這個時期是對學生能力最好的觀察和考驗時期,分組就會比較客觀,也利于學生的熱情持續(xù)。這次分組后,還可以隨時變動。第二次分組應該在初二上學期,因為青春期的關系,學生思想會有較大波動,這時期做大的調整是有必要的。
三、如何選擇合適的合作時機
很多研究者在談到合作時機時,只有反面的案例和正面的勸告,而缺乏正面的案例和建議。我根據(jù)研究和教學實踐,總結出課堂教育中以下幾個合作時機。
1.當問題涉及“為什么”時。同學們需要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互相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這時合作可以集大家的智慧,也能讓學生形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2.當學生間出現(xiàn)分歧,需要爭論時。給學生辯論的機會,爭辯既可以使理論的脈絡清晰,又能廣泛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當老師要求學生更精確地表達時。讓同學之間互相練習,可以達到互相矯正的目的。
4.當學習任務比較繁重或難度較大時。這時需要小組分擔任務,合作完成,從而減輕每個人的負擔。要注意定期轉換角色,讓每個成員有嘗試各種任務的機會。
5.當學習結果需要多人共同呈現(xiàn)時。比如有時學習成果需要以手抄報、課本劇表演、多媒體等形式呈現(xiàn)時,合作也是必需的。
四、合作學習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摸準學情。
無論是建組,還是制定合作目標、分配任務,都要從學生的能力出發(fā)。
2.認真制定合作目標。
有人認為,目標應該是師生共同制定的。我認為,目標是高屋建瓴的東西,學生的認識水平、理解能力達不到,判定的目標就會有偏差,不具備科學性。而且,不經過深思熟慮而制定的目標是盲目的。
3.時間保障。
首先,合作前要留一定的個人準備時間,讓學生有合作前的個性認識。其次是課下時間的保障。中學生作業(yè)負擔過重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合作只是增加負擔,那就會消退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合作學習大多數(shù)應該在課堂上進行。
4.有公平的評價標準。
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定期公開每組成績,獎勵優(yōu)勝,使學生學習有可望的目標,能夠長久保持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