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志
摘 要:通過闡釋大學生輟學影響因素和發展階段變遷,表明互聯網成癮對大學生輟學影響有愈發嚴重態勢。按邏輯順序提出并分析了網癮輟學原因和網癮輟學對策,對大學生網癮輟學問題給出建議。
關鍵詞:網癮輟學;大學生;網上沖浪;手機上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298-02
進入21世紀,中國大學生網民普及率和網癮學生數量都有上升趨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年1月發布的CNNIC第二十九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近年來,中國20~29歲和10~19歲網民占到全體網民的比例連續保持30%和27%,分別是各年齡段的最高水平和次高水平。另外,由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和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計研究所柯惠新和郝向宏等專家學者于2010年1月完成的2009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指出,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和有網癮傾向青少年占比26.8%,18~23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比例最高,達到15.6%,且還未被有效遏制。2011年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5.13億,作者根據上述資料推算各年終學生網民數發現,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大學生從2008年開始已經全部成為網民,2011年達2232萬,如果按發達城市和欠發達城市的網癮青少年比例核算,全國網癮大學生達到180~330萬人。然而,網絡普及導致網癮問題對大學生輟學的影響研究還相對滯后。
自20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針對學生中途停止學業問題開展了廣泛討論,Tinto(1975)給出了大學生輟學的兩種情境定義[1~2]:(1)中途離開曾經注冊的大學;(2)不能在任何一個高等教育機構得到學位。在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從九年義務制教育、高中到高等教育,輟學問題屢見不鮮。輟學問題已經受到國家、教育工作者和學者的關注。輟學浪費教育資源,降低教育效益,對教育公平提出嚴峻挑戰,是必須消除的社會問題[3]。
一、大學生輟學的影響因素
大學生輟學問題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倫理學、種族學等多學科理論交叉作用進行解釋[4~5],并且這些影響具有協同性而較難從學科角度劃出清晰的界限。很多學者研究中考慮了學生個體主動性、學校主動性、社交系統主動性的主導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因而,大學生輟學問題也是家庭、個體、學校和社會等影響因素集合作用的結果,它們成為大學生輟學的原因。國內外學者從文化的、民族的、經濟的、社會的、體制的等問題視角開展了輟學模式和影響因素的研究。西方學者更多考慮種族、膚色、家庭受教育背景、收入狀況等因素對學生輟學的影響,甚至有學者增加了幫派、吸毒和就業市場等輟學影響因素 [6]。
學者普遍認為各種影響因素都與收入狀況有關聯,西方研究表明來自低收入非白人家庭的學生,在校園中被賦予太多偏見,阻礙其融入學校,得不到主流校園的歸屬感。中國很早就注意到經濟貧困導致輟學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在高校實施并建立了以“獎、貸”為主體的“獎、貸、助、補、減”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國家通過助學貸款有力保證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能夠完成學業。但是,近些年,輟學大學生人數逐年有所增加,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及認真對待和思考。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調查顯示輟學大學生中的80%是因為網絡成癮而中途停止學業 [7],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的保護工作提出嚴峻考驗。
二、大學生輟學的發展階段
本文以中國學者關于大學生網癮研究文獻出現時間和數量為線索,從輟學原因角度進行分析,將大學生輟學分成三個階段,并有過渡到第四階段的跡象。
第一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之后的十年左右的時間,是研究主要因為疾病導致輟學階段。在CNKI期刊數據庫出現輟學相關研究文獻近100篇,但未出現網癮文獻。自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統計部門一直開展著輟學的統計工作,而學者進行輟學研究的關注相對較晚,在此階段的研究表明:疾病原因成為了輟學的主要原因。
第二階段,從1999—2003年前后,是由主要因為疾病導致輟學向非疾病成為輟學主要原因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關于大學生網癮的研究文獻還很少,1999年開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擴招、網絡發展且互聯網普及、出國留學導向增加和準入門檻降低等因素作用,導致非疾病輟學的學生絕對值數逐年增加。
第三階段,從2004年至今,是研究非疾病主導輟學原因階段。相關研究文獻更加多樣化,研究文獻的數量翻番。在此階段,網絡普及得到極大豐富,CNKI期刊數據庫上以“網癮”為主題的文獻數量逐年開始逐漸增加,輟學的非疾病原因逐漸超過了因疾病而輟學的比例,同時已經有學者定性地研究了互聯網普及的雙刃劍作用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問題[8]。
第四階段,研究網絡成癮將成為輟學主要原因階段。通過定量分析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粕z學網絡影響的研究文獻有所增加,將會對已有定性研究給以方法論和實證上的支撐。作者預測在第三階段發展的近十年之后,學者會更加關注網絡普及對大學生輟學的影響問題,并且在中國,網絡普及導致的網癮問題將會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
三、大學生網癮輟學的成因
1.高考結束后放松的心理不能得到遏制。大學一年級是比較關鍵的階段,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會將高考過后整個暑假愉悅刺激的意境帶到大學。高考過后,很多青年人開始迷戀于網絡游戲和網絡社交,在虛擬環境中可以模擬任意行為的發生,通過虛擬地位和假想榮譽感滿足其虛榮心、占有欲和妄自尊大。
2.網上沖浪激情超出對科學知識的渴望?;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它為高等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和手段,也使部分網癮大學生面臨或發生了輟學行為。CNNIC列出互聯網十五類最高網民比例的應用分別是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網絡音樂、網絡新聞、網絡視頻、網絡游戲、博客/個人空間、微博、電子郵件、社交網站、網絡文學、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網上銀行、論壇/BBS,這些都是大學生熱衷網上沖浪的內容,尤其近年來,手機互聯網的應用,使大學生掛網的時間逐年增加。手機網絡可以隨時隨地操作的功能增加了部分學生上課走神的自我解脫理由,互聯網的便捷導致通宵達旦的大學生上課熱情消沉、精神狀態頹廢,它們逃課的概率大大增加,甚至很少有興趣參與課堂的學習。對學習成績和交際能力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3.大學生的動機與需要表現出不平衡性。大學生有新穎的思維和強烈的需要欲望,如果需要得到滿足,心理上的不平衡感覺會在一定時間內消除,感慨“少壯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然而,相當多的大學生又會因為缺少督促并對學習偏頗地理解為“來日方長”,將大量時間用于網絡交際和網絡游戲,產生學習和求知動機的反復搖擺現象。很多青年人熱衷于通過手機網絡搜集豐富的信息,這個虛擬網絡便捷通道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成績、交際能力,甚至身體健康[8~9]。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需要的層次逐漸增強,指出人的動機是基于需要產生的。有些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和信息,其自我實現需要引致動機非常強烈,但常常包含著盲目性而使強烈的動機產生歧義。
4.社會、學校和家庭構成了大學生生存的主要外界環境。如果學校和家庭不能對大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與交流,社會企業對資本的追求而漠視發展大學生健康公益事業,網癮大學生在如此環境中往往不能自拔。
四、大學生網癮輟學的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建立政府約束大學生使用PC和手機終端掛線時間機制。尤其完善政府對網絡行為的監管和網絡供應商新政策推出的審核制度,減少因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帶給中國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2.健全和倡導社會監管制度,對網吧和網絡終端管理者提出負責任的監督義務與問責治理。
3.完善和實施學校監督制度,切實加強對宿舍的管理,通過社交禮儀、宿舍文化和網絡風險的教育改變大學生的網癮習慣。
4.強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增強大學生對業余文化生活的親和感及其自身品德修養錘煉的緊迫感,用實踐性權衡學生素質教育的操作性。
5.改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豐富創新教學運營過程,用網絡化實現教學評估制度的常態化;將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內容,納入提高師資水平的素質教育體系中。
6.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拓展活動創新。尤其強化各項素質教育中輔導員與學生班干部的協作與分工,使宿舍網癮和學困同學的監督與管理工作更加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 Tinto,V.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5,45,
89-125.
[2] Tinto,V.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retention: what next? [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2006,(1):1-19.
[3] 劉新庚,李超民,劉邦捷.大學生網癮動態跟蹤反饋機制[J].學術論壇,2011,(10):62-65.
[4] Braxton,J.,and Hirschy,A.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 departure.In A.Seidman (Ed.),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Formula for student success [M].Westport,CT: ACE/Praeger.2005.
[5] Kelly,D.M.輟學生.In Martin Carnoy(Ed.).教育經濟學國際百科全書[M].閔維方,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Rudenstine,N.Student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In G.Orfield (Ed.).Diversity challenged: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affirmative
action [M].Cambridge: Harvard Education Publishing Group.2001.
[7]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網癮[N].上海青年報,2006-02-06.
[8] 王新民.互聯網對當代大學教育的影響[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7):184.
[9] 汪孔梅,王枚.手機上網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高校之應對[J].學園:教育科研,2012,(11):49-50.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