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利
《BBC音樂雜志》
BBC Music Magazine
2012年2月號
● 2012年新年伊始,安東尼奧·帕帕諾榮幸地成為最新獲得“Sir”(爵士)稱號的英國指揮家。他表示自己“驚訝又無比榮幸,感謝皇家歌劇院提供給我這樣一個平臺與世界級的樂隊和合唱隊一起工作演釋音樂和歌劇。”曾經獲得過這個不列顛爵士勛章的指揮家有科林·戴維斯、塞蒙·萊托、馬克·埃爾德等。帕帕諾生于英國一個意大利裔家庭,2002年開始任英國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2011年指揮了普契尼的《三聯劇》和《托斯卡》(安吉拉·喬治烏、布林·特菲爾和喬納斯·考夫曼主演),還指揮了特納奇(Turnage)頗受爭議的歌劇《安娜·尼科勒》的世界首演,并獲得BBC頒發的的意大利歌劇獎。
● 今年值德彪西(1862-1918)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當月附贈CD為他作于1911年的《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難》。即使依照巴黎當時相當開放的文化生活標準,這部作品的初演也難以獲得人們的認同,不但使觀眾感到困惑,還惹怒了教會權威。作品是德彪西應意大利詩人、劇作家丹農齊奧(Gabriele D'Annunzio,1863-1938)之邀為其所作神秘劇的配樂,全劇演出長達五小時,綜合了舞蹈、戲劇、舞美和音樂,場面豪華壯觀。這樣龐大的舞臺規模,也決定了它難以有機會得到演出,但德彪西的音樂卻立即被認可并迅速以各種版本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上出現。2009年,該作品的權威版本問世,本期所附CD即這個版本的錄音,BBC威爾士國立管弦樂團與合唱團演出,菲舍爾指揮。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2年2月號
● 英國作曲家戴留斯(1862-1934)今年也恰逢誕辰一百五十周年,他比德彪西多活了十六年。戴留斯一向反對墨守成規的作曲程序,他的音樂風格不屬于任何民族,其實這也是他善于接受多種不同文化并將它們融合于音樂創作中的表現。戴留斯獨特的和聲語匯主要受惠于格里格,以及瓦格納、施特勞斯和德彪西的影響。長期以來,他難以捉摸的音樂風格也頗受爭議,有人稱其為音樂大雜燴,這與他在歐美各國的經歷有關;但其音樂所具有的巨大魅力、戀舊的情感、以及對大自然的描繪確實令人難以拒絕。戴留斯的音樂還經常表現出如斯堪的納維亞的北國風光、美洲的熱帶景象、美國南方腹地的黑人音樂或英國北部鄉村的田園風情,是典型的懷舊式詩人作曲家。戴留斯因梅毒而晚年癱瘓并失明,業余作曲家埃里克·芬比(Eric Fenby,1906-1997)從1928年起自愿擔任他的聽寫員并記錄和整理作品,使我們今天能聽到他那些最好的音樂,芬比也因此成名。為紀念戴留斯,英國今年將舉行一系列的活動,包括音樂會、講座,以及10月20日在曼切斯特的切塔姆音樂學院頒發戴留斯獎。
● 海菲茲(1899-1987)逝世至今已有二十五周年,他的演奏在許多方面至今仍無人能超越。1912年,十二歲的海菲茲在柏林首演后,音樂評論家、音樂學家阿圖爾·阿貝爾(Arthur Abell)設宴招待他,受邀的還有當時在柏林的其他小提琴家如布·胡貝爾曼、卡爾·弗萊什、簡·庫貝利克、弗里茨·克萊斯勒等,個個在當時都堪稱大師級人物。宴會后,海菲茲為表示感謝,想演奏門德爾松的協奏曲,但手頭沒有鋼琴譜,于是克萊斯勒自告奮勇憑記憶為他鋼琴伴奏。海菲茲奏完全曲,滿堂喝彩,克萊斯勒對在場的同行們說:“諸位,看來我們該把自己的小提琴砸碎了。”這句名言從此流傳了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