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國
摘要: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教學形式上存在著形式單一、缺乏民主、陳舊落后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就是相關部門沒有樹立起系統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情況,而實現二者的有機整合是破解上述困局的根本出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在教育目標、教育主體、教育內容等方面的相關性為他們的整合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實踐證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習、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校園文化、虛擬實踐的“五結合”是二者有機整合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形式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065-03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以下簡稱“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課堂教學一起共同組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進一步增強針對性必須將實踐理念引入思政課教學,積極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要真正做到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互補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大學生的特點出發,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形式,并與專業實習、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校園文化、虛擬實踐等其他大學生實踐活動形式進行有效整合,形成思政課實踐教學合力,構筑起完整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具體活動很豐富,有的也很有成效;或者說局部活動、單項活動進行得很出色”。[1]在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推廣價值的實踐教學形式。但是,這些形式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在具體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1.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各種形式相對獨立、各有優劣,在實際運用中,應將其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不能機械地厚此薄彼,一味采用某種特定形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課時、經費和教師任務等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做到與時俱進確實不易,客觀上造成實踐教學的形式簡單”[2]。部分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以影片欣賞、課堂辯論、案例分析為主,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刻板。有的高校一味地強調校外實踐,認為只有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才是實踐,結果經常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只能讓部分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活動形式也只能局限為常用的幾種典型方式。
2.實踐教學形式缺乏民主
一些高校在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統一安排與學校包辦色彩較濃,經常采用“我說你做、我令你止”的強制式非對等教育方法,只承認實踐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與學生處于一種對立狀態,這嚴重違背了實踐教學規律,使得學生缺乏進行實踐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許多實踐教學被限制在幾種固定形式里,面對不喜歡的實踐教學形式,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受到抑制。
3.實踐教學形式陳舊落后
一些院校在實施思政課實踐教學時,忽視時代發展、環境變遷與學生個體變化對實踐教學形式的影響,造成實踐教學的形式較為陳舊落后,這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機械固守某種特定實踐教學形式,將其與其他形式簡單對立起來;二是機械固守傳統實踐教學形式,特別是忽視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拒絕依據現實變化而不斷革新;三是機械固守實踐教學的一般形式,忽視在其根本精神的指導下具體化體現院校、學生、專業、地域特色的個性化形式。
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存在的諸多問題,最終會影響到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導致其育人功能無法充分發揮。由此,我們迫切需要審視與反思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最根本的還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模式構建仍停留在原始階段,在團委、學生處、勤工助學中心、就業處、圖書館、后勤保衛等部門和高校二級學院都有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下,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仍然顯得單一、陳舊,這只能說明,高校思政課主管部門沒有樹立起系統科學的觀念,思政課實踐教學缺少其他實踐活動形式的配合,與其他實踐活動在資源占有、組織實施上存在條塊分割、彼此獨立、各自為戰的情況。
一是資源占有的分散性。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形式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在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上,分屬不同的單位與部門。思政課教學部門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充足的學術資源,但經費資源、組織資源較少。而其他實踐活動的實施主體——團委、學生處、勤工助學中心、就業處、圖書館、后勤保衛等學生管理服務部門和二級學院擁有豐富的組織資源、活動經費及校內外資源,但師資資源、學術資源不足。
二是活動實施的分散性。高校學生管理服務部門及各二級學院每年都有固定的社會實踐安排,諸如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參觀考察等,思政課教學部門也有類似實踐活動計劃,但由于學生管理服務部門與思政課教學部門缺少橫向聯系,一方面,學生管理部門組織開展的實踐活動,很少邀請思政課教師參與,內容與思政課實踐教學也往往脫節。另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單獨開展。活動實施的分散性既導致實踐教學的簡單重復,耗費寶貴的時間與有限的經費,也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基于此,我們應從系統科學的角度出發,在“大實踐育人觀”的指導下,打破部門分割、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統一的領導體系、管理模式與工作格局,建立統一的教學計劃、經費支撐、師資隊伍,統一組織實施、統一監督評價、統一考核實踐效果,促使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的有效整合,努力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形式有機整合的依據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在實踐內容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在師資配備上,必須有思政課教師進行指導;在實踐結束后,學生必須寫出屬于思政課的實踐報告,由思政課教師評定成績并計入思政課教學成績之中。但思政課實踐教學又與其他實踐活動有著密切聯系,二者在教育目標、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方面的統一、一致、共融、相似,從客觀上為他們的有機整合提供了必要條件與現實可能。
1.教育目標的統一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雖然性質不同,但其指導思想與教育目標卻具有一致性,兩者都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都將增長知識、提高素質,了解社會、認識國情,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培養品質作為重要目標。
2.參與主體的一致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參與主體是思政課教師與全體大學生,其他實踐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一般是團委、教務處、學生處等學生管理部門,它的參與主體是學生管理干部與大學生,相同的參與主體為二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3.教育內容的共融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旨在通過各種實踐形式,深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不僅涉及其他實踐活動內容的諸多方面,而且是其精華部分,并可以從理論上為其他實踐活動提供指導,二者有著許多共融之處。
4.教育形式的相似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由思政課教學部門開展,其他實踐活動可以分為由教學部門組織的教學性社會實踐、由團委組織的寒暑假及平時的社會實踐活動、由學生處、勤工助學中心等組織的社會實踐等幾大類。但它們的具體活動都集中在教學實踐、專業實習、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科技創新等最基本的形式上,兩者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其他實踐活動形式有機整合的實施策略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各種形式散布于一定的時空之中,需要篩選整合,才能進行有效管理并加以共享。因此,我們要努力突破以往長期采用的“讀、聽、講、說、看、走、寫”的一般模式,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習、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校園文化、虛擬實踐等有機結合起來,以“五個結合”破解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困局。
1.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習相結合
專業實習有其固定的時間安排與充足的專項經費,實習地點較為集中,這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廣泛開展帶來極大便利。學校可以在專業實習之余,加強學生道德品質、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完成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任務,這既共享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師資不足、經費有限的問題。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習的有機結合,需要學校相關部門、各學院和實習單位的充分重視與大力支持,思政課教學部門應做好與相關單位、部門的溝通工作,統籌安排、密切合作,確保實踐教學順利完成。
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思政課實踐教學歸口思政課教學部門管理,大學生社會實踐則由黨委宣傳部、學生處、團委牽頭,各院系黨團組織具體實施,但兩者都具有相同的德育功能,都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極佳載體。因此,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指出:“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要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機整合,無論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質量,還是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都有著積極影響。同時,思政課教師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并進行有效指導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校公共必修課,教師可以廣泛接觸到全體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從全體學生的高度了解大學生所關心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指導。另一方面,由于授課內容的原因,思政課教師一般都具有哲學、政治、經濟、法律、道德、文化、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同時,大都具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經驗,從而能夠滿足學生社會實踐的多方面需求,勝任社會實踐的指導重任。
3.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團相結合
“大學生社團亦稱高校社團,是指大學生在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自發組織和參加,經過學校相關部門的批準,制定社團章程,并據此開展相應活動的群眾性業余組織。”[3]大學生社團雖以學生為主體,但也少不了教師特別是思政課教師的廣泛參與,這就使得學生社團能夠被思政課實踐教學所借用,從而為實踐教學提供廣闊空間。在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團的整合過程中,思政課教師一方面要做好學生社團的輔助管理工作,及時發現社團在思想動態方面出現的問題。同時,要依據各類社團的活動內容及特點,結合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對學生社團進行針對性指導。依托科學研究型社團,深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依托志愿服務類社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志愿精神;依托文化藝術類社團,豐富學生業余生活。
4.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校園文化活動主要在高校校園內進行,主要包括班團活動、慶典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等,活動形式較為多樣,活動目標較為多元,但是,校園文化活動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對大學生道德素養和政治品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完全可以把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結合,寓思政課實踐教學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利用傳統節日、重大事件、重要時間節點等,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必須指出,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應該是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聯系,圍繞思想政治教育主題開展的,否則就不能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的范圍。
5.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與虛擬實踐相結合
虛擬實踐教學最大程度上涵蓋了實踐活動參與主體,在方式方法上具有靈活性和隨意性,可以實現因材施教。由此可見,虛擬實踐教學方式具有傳統實踐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虛擬實踐教學包括課堂虛擬實踐教學與網絡虛擬實踐教學兩種。課堂虛擬實踐教學以課堂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教學等為基本方式;網絡虛擬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基于校園網的虛擬實踐教學和基于新型通訊媒介(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博客和微博)的虛擬實踐教學,網絡虛擬實踐教學主要借助日益普及的網絡技術開展,它突破了時空與物質條件的制約,極大拓展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柴艷萍,郭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全員實踐教學探析[J].中國林業教育,2011(5):56.
[2]高興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6):79.
[3]朱坤倩. 論大學生社團發展及其建設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125.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