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適時開展生命教育,既是基于部分大學生道德、法律與責任意識淡薄的現實,更是基于大學生全面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需求。只有懂得關愛生命、具備健康人格與良好責任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尊重和敬畏生命。踐行生命教育當以人為本,創造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環境;整合各種研究力量,健全高校生命教育的體制機制;融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強大合力。
關鍵詞:生命教育;人性教育;心理健康;責任意識;實施路徑
大學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但近年來連續發生的河北大學李某開車撞人案、西安音樂學院藥某撞人殺人案、上海留學生汪某機場刺母案、東莞理工學院敖某強奸未遂殺人案等惡性傷害案件,震驚了社會各界。這些大學生心狠手辣,人性泯滅,暴行令人發指。這些犯下惡行的大學生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缺乏生命意識,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對他們來說,生命是可以漠視的,是可以贖買的,甚至是可以任意剝奪的。[1]一個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居然出現了如此冷漠驕橫、兇殘自私的異類,它以觸目驚心的方式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
一、認清高校生命教育的現實需求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教人認識生命、敬畏生命、保護生命、珍重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2]在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既是基于部分大學生道德、法律與責任意識淡薄的現實,更是基于大學生全面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需求。
(一)有助于喚醒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
具有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人們在社會中能夠順利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傳統道德、法制教育的不足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現在有些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非常淡薄甚至缺失,心中只有自我,生活上只懂得享受。在這些行兇的大學生眼里,責任、道德、法律、社會正義早已蕩然無存,他們極端蔑視和公然挑戰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只關心自己權利的實現,千方百計規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李銘啟開車撞人,不僅沒有絲毫的愧疚,反而盛氣凌人,高喊出“我爸是李剛”。藥家鑫因為喪失對道德底線的遵守,在撞到被害人后,不但不盡基本的救助義務,反而因為害怕“農村人特別難纏”而不惜采取殘忍的手段殺人滅口,讓一起輕微交通事故瞬間演變成血腥暴力的悲劇。
開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喚起大學生的道德意識,認識到尊重他人生命是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認識到違反了國家法律,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從而提高自我約束管理能力。開展生命教育,還有助于扭轉有些大學生責任意識下降的趨勢,喚醒他們承擔起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尊重他人的生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因犯罪而給社會、家庭和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和無法彌合的心靈創傷。[3]
(二)有助于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傳統的學校教育主要是應試教育、成才教育[4],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卻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人格、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無暇思索和生命密切相關的問題,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表現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這也是長期以來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后果: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的期望過高,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們從小就承受著巨大的成才心理壓力和功課負擔,自由玩耍和自主支配時間少,造成精神生命的壓抑和發育不全。藥家鑫的童年就是在不斷練鋼琴和學習中度過的,經常“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多次想自殺。另一方面,這一代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家長們往往陷入“監控和保護”雙管齊下的“瘋狂”,物質上對孩子過于嬌寵和放縱,精神上無法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最終造就這些孩子自私、功利、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強的個性,形成一種后天型的人格缺陷。當獨立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時,往往表現出無助、無情、冷酷和殘忍的一面。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網絡時代缺乏感情的人機對話交往方式也使有些學生趨向于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
現代社會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出具有良好素質和較強技能的全面發展人才。高校開展生命教育,就是通過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人格健全發展、身心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認識生命的內涵,樹立珍惜生命的意識,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過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素質、明辨是非能力等綜合素質,讓他們樹立積極、健康、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轉性,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三)有助于推進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建設
大學生承載著社會各界的期待。大學生惡性傷害案件不僅令受害人受到傷害,給雙方家庭帶來重大的損失, 還嚴重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和諧校園建設,并給社會帶來惡劣的負面影響。大學是人生成長過程中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并基本定型的重要時期,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關鍵時期。
通過生命教育,讓大學生體悟生命的珍貴,善待自己的生命,并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教育不僅可以減少甚至杜絕校園惡性傷害案件的發生,更是減少和杜絕大學生自殺事件的重要途徑。通過生命教育,讓大學生理解“人是一個共在體”,理解他人的存在對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學會尊重他人、關懷他人,學會寬容和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提高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創造一個友好的人際環境,也是為自己的生命創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發展環境。通過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生命需要,做一個擁有崇高精神追求的有生命質量的人,不把生命當成實現利益的工具。這些教育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的行為,使他們變得人格更健全,更有道德規范意識,更奉公守法。[5]
二、廓清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
高校生命教育必須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使生命得到尊重和敬畏。生命教育是多層次的、具有豐富內容的系統教育。基于以上分析,它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關愛生命教育
大學生殺人、傷人的原因非常復雜,但不可否認,對生命理解的膚淺是大學生殺人、傷人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人類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擁有其它一切價值的基礎和本源。關愛生命教育首先要讓大學生懂得生命的價值,懂得生命的珍貴。要認識到敬畏他人生命,就是敬畏自己的生命。
關愛生命教育,還要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近年來,“虎媽”“狼爸”式家長影響了大眾的教育和生存理念。很多家長把子女考上重點中學、名牌大學作為家庭的教育目標,把掙大錢、做大官作為做人的人生目標,卻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愛心教育等束之高閣。這種功利的成才觀極大地扭曲了學生的生命價值觀。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成績好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善惡是非不分,法律道德不守,卻是對社會有害的人。成不了尖子生、成不了棟梁之材,但只要成為一個守法公民,在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得到發展,幸福快樂地生活,也是生命的成功。一個人,可以不崇高,但不能無恥、冷酷、血腥。只有對生命建立了相對科學、系統和理性的認識,才能真正關愛生命,才能活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健康人格教育
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生命價值的珍惜,以及對生命過程的接納乃至享受,是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標識。擁有健康的人格是現代人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讓生命價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證。知識的豐富、物質的富足、地位的顯赫,并不能代表其擁有完美、健康的人格。現代社會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使人們在精神上沒有歸屬感,無法獲得真正的心靈寄托。[6]人們忙碌于對虛名浮利的追逐和物質生活的享受,卻舍不得花時間體驗心靈的豐富、追求精神的崇高和實現生命本身的價值。這種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也日益出現人格發展工具化的傾向。當今部分80后、90后出現現代人格和傳統人格沖突等問題就是這種現象的體現。
社會固然需要有知識的人才,卻尤其需要有健康人格、有良好道德的人才。沒有健全人格的人,縱有再多的學問,再強的能力,也不可能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多大的貢獻。因此,要正確引導大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命需求、生存體驗、生命感悟和生命的發展提升,培養愛、寬容、付出、感恩的生活品格,塑造善良、自信、獨立、合作、友愛的健全人格,加強健康人格教育。
(三)責任意識教育
培養責任意識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環節。大學生處于心理發展滯后于生理發展的過渡時期,有些責任意識非常薄弱。盧梭曾經說過: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動。生命的意義在于認識自己的存在價值并追求自我成長。責任意識教育要幫助學生樹立對自己生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但要珍惜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生命,遇到任何坎坷都杜絕自殺或傷害他人的念頭,勇敢面對生命過程中的挫折和挑戰,而且要不斷完善自我,完善自我就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任。
責任意識教育另一方面是要使大學生認識到生命就是一種責任和承諾。馬克思說過:“真正現實人的存在,就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大學生應該認識到每個人既為社會的一份子,就應當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在社會上生存發展,凡事必須多一份責任擔當,少一些自私自利;遇事多一些冷靜思考,少一些浮躁沖動。要使大學生明確責任認知, 把關心他人、集體和社會形成一種自覺的行動,提高其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形成良好的負責任的品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其他諸多素質得以順利發展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大力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設相應的心理輔導講座,對大學生在學習、適應、交往、戀愛、擇業和自我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幫助。尤其要加強學生應對生活挫折的能力訓練,培養學生具有客觀的自我評價、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諧相處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7],開發學生身心潛能,促進學生心智成熟,完善和提高心理素質,使大學生適應環境、舒緩壓力、放松心情,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三、探尋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徑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除了在理論上形成了關于生命教育的完整體系,有的還在實踐上基本實現了制度化、課程化。我們要結合國情,探尋適合我國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創造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環境
生命教育與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幾乎無所不在,其它科目從廣義上可以說都在承擔著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任務。泰戈爾說:“教育的目標是應當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尊重和珍愛生命,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精彩,更應該成為生命教育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在高校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創造一個人性化的生命教育環境。
首先,高校在教師管理中要做到以人為本。要加強對教師進行生命教育的普及培訓,讓教師深刻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珍惜每一個教育學生的機會,對每一個生命負責任。同時,高校也要采取措施改善教師待遇和各種教學條件,解除其后顧之憂,讓教師真正喜愛自己的職業,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就是生命感染生命,每一位積極向上的教師就是學生面前的一本活教材。教師自己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心靈高貴、頭腦活躍,對學生有著深深的愛,才能點燃學生對生命的激情。
其次,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也要做到以人為本。不但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力,更要關注學生精神生命的發展需要,改變應試教育的傳統模式。教育以人為本還要不斷探索人性化的教學方法。要改變將學生當成知識“容器”的教育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需要,鍛煉學生獨立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現代型人格。
再次,高校在日常學生管理中也要貫徹以人為本。缺乏對生命關懷的情感和能力是大學生生命意識淡漠的重要原因。內爾·諾丁斯認為:“人的關懷能力來源于被關懷的體驗。”無論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設施環境,還是各種制度,都要盡可能做到人性化管理。要深入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和交往世界,重視其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關愛。對一些經濟上或其他方面有困難的特殊學生,要給以及時的關注。
(二)整合各種研究力量,健全高校生命教育的體制機制
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生命教育尚缺乏完整統一的體系。當前針對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雖日益增多,卻大多著眼于全局或哲學視角,關于實踐領域的研究卻鳳毛麟角,能提出可操作性實踐方案的更是不多。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論和專業的教師指導,高校生命教育活動多缺乏系統性、規范性、深刻性,有的還處于缺失和空白狀態。因此,當務之急,要充分發揮高校研究優勢,積極整合學術界、教育界各種研究力量,大力開展生命教育研究,尤其是關于生命教育的實證性研究。要總結國內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探索適合我國高校特點的生命教育有效途徑和方法;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結合社會現實和時代特征,力求構建相對完整可付諸實踐的生命教育模式。
高校生命教育無法落到實處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長效工作運行機制。各個部門各種教育資源相互脫節,無法形成教育合力。這套工作運行機制應包括組織工作機制、科學規劃機制、條件保障機制和評估激勵機制。組織工作機制方面,應建立由教務處牽頭,學工部、思政部、團委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生命教育組織機構和工作制度,形成研究、規劃和落實的互動機制和協調統一、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科學規劃機制方面,要結合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情,或籌劃培養專業師資,設立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或把生命教育整合成綜合性課程,科學規劃課程綱要,將生命教育主題內容滲透到思政課、心理健康課、專題教育等相關教學環節。條件保障機制方面,應將生命教育普及經費列入學校預算,有效地運用于各種宣傳活動或教育設施上,并在專業師資配備和教材編寫上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財力。評估激勵機制方面,逐步制定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正確評估生命教育實施狀況,加快從理論成果到規劃、實施的過程,讓大學生受益。對在生命教育各環節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及時的獎勵表彰,完善獎勵激勵制度。
(三)融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強大合力
生命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必須重視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合力,做到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和諧互補,建立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防控體系,夯實生命教育的根基。
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積極價值,力爭樹立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教學與管理理念。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和評價機制,鼓勵全校師生員工參與生命教育,將生命關懷融于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生命教育是項復雜的綜合性活動,高校要根據自身條件選取合適的方式開展教育:對將來就業后主要從事直接服務于人的工作的專業或師范院校,盡快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也可發掘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等現有課程資源建設生命教育綜合課程;以各種專題講座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或社團活動的形式滲透生命教育的主題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各種形式交互滲透,更能形成巨大的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不能缺少家庭的積極支持。家庭是大學生生命成長的搖籃,精神發育的肥沃土壤和心靈寄托的重要歸宿。父母自身要以身作則,互助互愛,給孩子以良好的人格熏陶。不但要營造民主、和諧、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圍,讓生命在家庭中得到最好的情感滋養,完善健全的人格;更要暢通關愛、溝通和支持的渠道,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并加強與學校的聯系和交流,隨時可以給予大學生必需的支持。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大環境。政府要重視利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進行關于禁毒、法治、環保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有相對固定的生命教育實踐基地;要聯合各級部門廣泛開展“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普及交通、食品、消防和護林防火等方面的安全知識,提高大眾的生命安全意識。主流媒體在對社會上、高校內發生的各類自殺事件進行新聞報道時,不能只注重新聞價值而忽略正面引導的教育意義;更不能惡意炒作,引發群體式模仿性自殺的嚴重后果。要多選取正面典型案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珍愛生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毛小萍.從“李剛門”、“藥家鑫”事件引發的深思[J].老區建設,2011(3):39-42.
[2]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11):25-29.
[3][5]李冬華.高校開展敬畏生命、珍重生命警示教育的思考[J].大家,2011(8):218.
[4][7]楊維,劉蒼勁.素質德育論——大學生的現代適應與綜合素質培養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257.
[6]馮魁.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缺失的原因及對策探析——基于“藥家鑫事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116-118.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