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軍 盧盈
摘 要:高校辦學目標的雷同、學科和專業設置的趨同、人才培養方式的同一性是存在于我國高校發展中的問題。趨同化現象歸因于傳統計劃思維邏輯下的高校發展觀的阻礙、高校管理體制的制約、不合理的目標定位以及單一化評估制度的施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祛除我國高等學校發展中存在的“趨同現象”。
關鍵詞:高校;“趨同現象”;高校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高校無論從在校生人數、辦學層次以及人才培養的數量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在大眾化進程積極推進的過程中,高校發展也存在不容小覷的問題——高校趨同化。在高校發展中哪些因素造成了“趨同現象”的產生,應如何消除這種不應該有的或者是暫時性的“趨同現象”,是突破我國高校發展瓶頸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高等學校發展中的“趨同現象”
高校“趨同現象”是“大學在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互間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動態行為過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現出越來越相似的現象”[1]。高校趨同化主要表現在辦學理念、辦學指導思想、辦學目標定位、學科專業設置、管理模式以及校園建設方面。
(一)辦學目標定位趨同
自高校合并擴招以來,我國高等學校似乎對合并升格的熱情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專科學校想升本科,本科院校想升研究型大學。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提出“宏偉”的辦學目標,爭“國際一流”、“全國一流”,甚至一些起步較晚的民辦高校也提出建立“東方劍橋”、“東方哈佛”的目標。一些高校不考慮學校實際,在辦學層次上向縱深發展,所追求的發展目標都瞄向研究型大學,追求碩士點、博士點的建設;在辦學目標上,追求綜合化、追求大而全,致使各個院校缺乏特色,相互之間總是在簡單地模仿,缺乏有效的競爭。這將不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高校群體結構的合理布局,最終影響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
(二)學科專業設置趨同
為了與高校辦學目標保持一致,就會出現另外一個現象——學科和專業設置的趨同。不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理工科大學抑或師范院校,在學科和專業設置上表現出驚人的“默契”,不考慮學校現有的師資和條件,盲目開設熱門專業。據統計,在1999至2009年間,我國普通高校新增本科專業所屬學科門類主要集中在工學、文學、管理學與理學四個學科門類。此四個學科門類共增設21604個本科專業布點,占新增專業布點總數的81.13%,其中工學、文學、管理學和理學分別新增了7587、5282、4809、3926個專業布點。[2]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具有普通本科招生資格的1088所普通高校(包括獨立學院)中,專業布點數前五位的是:英語(882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825個)、藝術設計(711個)、國際經濟與貿易(673個)和市場營銷(671個)。[3]學科和專業設置的趨同現象可見一斑。學科和專業設置的趨同一方面使得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優化配置,造成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各個高校缺乏辦學特色,使學校缺乏競爭優勢,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
(三)人才培養模式趨同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目標、內容、方式的集合體。其中涉及到教學和課程設置、學生管理、考試評價等一系列制度。高校在類別、層次、發展歷程以及內部師資力量上各不相同,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存在差異性。然而在我國,不論是一流大學,還是普通本專科院校,抑或是高職院校或民辦院校,無論其辦學實力的強弱,在培養目標上大都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全能型”的復合型人才,也需要專業型和應用性的技術人才,同樣需要高職院校、民辦院校各放異彩,各具特色,而不是模仿普通本專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樣,在教學模式上依然延續傳統的填鴨式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缺乏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在課程設置上,過分強調課程的理論廣度和深度,缺乏與實踐的聯系,缺乏實際工作的技能的鍛煉。
二、“趨同現象”的歸因分析
(一)計劃邏輯思維下的高校發展觀
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形成了“計劃邏輯思維”:身處市場洪流中的高校仍把自己看做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附庸,把自己看做一個封閉的個體,自己所要做的只是一切跟著國家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揮棒”走,習慣于按計劃辦事。國家以及上級教育部門成為高校的保護傘,高校自身的使命只是遵章辦事、按圖索驥,被動的、機械的接受上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在這種思維模式的指引下,一切按計劃來辦,高校的辦學模式、發展目標、培養人才的規格都按統一的標準發展,不按照計劃辦事反而成了不合乎情理的做法,高校培養的人才的規格只需和上級部門下達的指標相吻合。由于一些高校仍存在這樣的思維慣性,沒有認識到高校的自主性所在,總是在不斷的重復模仿其他成功院校,缺乏用積極主動的發展觀念來引導高校內部的變革,致使高校在發展模式、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缺乏創新,缺乏對自身辦學特色的思考,從而順理成章的導致高等學校趨同化現象的產生。
(二)高教管理體制的制約
高教管理體制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政府與高校之間的權責分配關系,也就是政府管理高校的方式;另一個層面是高校內部管理,也就是高校如何實現自我管理以及高校各職能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長期以來,國家對高等學校統得過死、管得過嚴,高等學校習慣了“等、靠、要”的辦學方式。辦學缺乏積極性,政府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的管理事必躬親,學校辦學自主權得不到真正的落實。高校校長的任命權、招聘教師的權利、專業設置的權利全都集中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導致高校不能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辦出自身的特色。高校自主權的喪失使高校失去了多樣化發展的制度支撐,為高校趨同化埋下了伏筆。在高等學校內部,本應作為服務于學術機構的高校行政部門,卻占據了高校的領導權。高校內部行政化傾向嚴重,行政文化逐漸的侵蝕著學術文化。高校發展缺乏強有力的動力支持,高校的行政機構占據了高校的主流話語權,學術研究喪失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使得行政領導代替了學術領導、外行領導取代了內行領導,導致高校在發展中的短視行為,爭名奪利,致使趨同化現象有了其深刻的體制機制的依托。
(三)缺乏合理的辦學目標定位
合理的辦學目標是高校發展的先導。辦學目標的形成受到來自辦學理念、高校的師資力量以及所處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高校日益形成的趨同化的發展模式從表征上來看是辦學風格、辦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同,究其根本在于高等院校缺乏合理的辦學目標,對高校自身所具有的優勢條件不甚了解。首先,辦學目標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辦學目標的最終確定需要經過高校領導集體通過審慎的觀察、思考,并對學校實際條件以及外部環境進行考察和判斷,最終制定出合理的辦學目標。其次,辦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要轉化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使其有共同的奮斗目標,這就要求師生對學校的辦學理念有充分的了解和體認。正是由于辦學目標的形成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并且辦學目標的實施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所以容易在高校這一特定的學術組織中出現模仿性機制。一些高校不愿花費太多的精力來凝練學校的辦學目標,就會進行僵化的重復性模仿,導致高校辦學目標的單一化,缺乏創新,不利于高校個性化發展。
(四)單一化的高校評估模式
大學從層次上分為四種類型: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從類型上分為:普通高校、職業高校、高職高專院校。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各自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我國高校評估制度存在的最大弊病在于采取簡單的“一刀切”做法,對類型、層次不同的高校“一視同仁”。目前的評估標準還是一種“高層次的、一流大學型”的標準,側重于高校綜合性、高層次、高校博士點與碩士點的多寡以及課題的數量和“級別”。高校為了贏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優質生源,追求不切合本校實際的、在本校能力之外的發展,辦學質量不僅低劣,也浪費了有限的資源。這就造成高校既沒有達到評估的要求,更沒有促進高校質量的提高,最終影響高校的穩定發展。
三、祛除“趨同現象”的基本構思
(一)形成市場邏輯下的高校發展觀
處于市場之中的高等學校要改變以往的“閉關”姿態,積極主動的進行學校變革,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學校的穩定發展。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使之作為推動科技進步、服務社會的加工廠,但也要處理好高等教育的價值無涉性。高等學校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本來面目,追求的是“應然之理”。高校要在積極探索“應然之理”的前提下,主動尋求解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然之用”。高等學校的領導應該從以往的“等、靠、要”思想轉變為“追、求、變。”市場邏輯下的高校發展觀,是要我們樹立市場觀念、引入競爭機制。高校領導要克服傳統觀念的制約,樹立一種危機意識,合理配置高校資源,充分考慮外部因素對高校發展的影響,使高等學校成為社會的引領者和領路人。
(二)改革現行的高校管理體制
體制是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配置方式。要素之間不同的作用方式改變著體制的外在表現形式。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就是高等教育與政府之間以及高等教育內部的各種資源之間優化配置的形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的職能應由傳統的計劃、命令性的強制管理轉向宏觀的、服務型的監督和指導。把高校管理的權利放歸給學校,使高校具有自主發展的權利,調動高等學校辦學的積極性,促進高校多樣化的有特色的發展。對于高等學校內部而言,應改變高等學校現行的行政權威擠占學術權威的現狀。學校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場所,高等學校的存在價值在于對知識和真理的純粹的追求。對高校自身而言,應實行教授治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使行政事務與學術事務各司其職,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配置合理。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管理體制,才能從根本上剔除趨同化現象的體制機制根源。
(三)實施高校個性化教育
高校首要的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制約著高校發展模式,高校發展模式的革新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動以及質量的提升。高校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會帶動學科和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教師培訓等一系列制度的革新。高校應以學生為本,從本校以及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制度。個性化教育實施的過程,是一個制度創新的過程。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本身就是對高校趨同化的教學模式、課程結構、專業設置、學生管理方式、學生學習的方式的革新。
(四)挖掘高校內在文化積淀
趨同化是外在表現形式的相似性和一致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缺乏對高校自身文化積淀的挖掘。文化是一種積淀,是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沉淀而成的高校師生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總和。高校文化的價值在于保持高校創新的動力。文化具有巨大的差異性,每個高校的歷史淵源不同,所形成的學校文化也不相同。對高校文化的深層挖掘有助于形成學校有特色的辦學理念,引領學校發展的方向,為科學的、合理的學校辦學目標的形成提供支持,從根本上鏟除“趨同化”的生長根基,促進高校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發展。
(五)實施分類指導的高校評估制度
建立分類指導的高校評估制度,是促進我國高等學校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層次和類別上存在差異性,若簡單地對高等學校實行“一刀切”式的評估方式,一方面不利于辦學水平較高的學校向更高水平發展,另一方面挫傷了辦學水平較低的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容易使其感到前途暗淡,最終不利于高校的整體發展。高校評估的目的不在于分出高校的三六九等,而在于客觀評價高校的現實狀況,使學校領導及其成員了解學校自身的發展現狀,為高校發展指明方向,并確立今后的發展目標,了解學校存在的不足,不斷的對學校進行變革和完善,為未來的發展規劃提供客觀的依據。多樣化的高等教育,各具不同的培養目標,各有具體的質量規格,應當避免用精英教育統一的尺度來衡量目標、規格不同的大眾化高等教育。通過制定多層次的、多樣化的分類評估指標體系,促進高校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清.高校趨同化發展緣由的組織社會學透視[J].教育評論,2006(5):7.
[2][3]吳御生,羅三桂.規模擴張后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增長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