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建中 馮媛媛
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構建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為目標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21世紀中國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重大事件。對其中發生的一些大事加以回望與梳理,有助于我們把握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所走過的大致路徑及其重要關鍵詞。
一、醞釀準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于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綜合國力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其從醞釀到實施經歷了很長時間。
關鍵詞一:系統調研
1996年7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原中央教科所和6所大學的課程專家,對1993年秋開始施行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系統調研,總計調查了全國9個省、市的16000余名中小學生、2000余名校長、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依據。1998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又組織教育理論工作者,在比較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和策略的基礎上,著手規劃和設計我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到1998年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廣新課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關鍵詞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
1999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由部分省教研室、師范大學教科院的課程、心理等方面的專家以及中學校長組成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研究并起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前后歷時兩年半。在后來的課標研制、教材編寫、專題研究和政策制定等工作中,該專家工作組一直發揮著引領作用。
關鍵詞三:《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為了實現黨的十五大所確定的目標與任務,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國務院1999年1月13日批轉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第一部分第二條明確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2000年初步形成現代化基礎教育課程框架和標準,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推行新的評價制度,開展教師培訓,啟動新課程的實驗;爭取經過10年左右的實驗,在全國推行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關鍵詞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21世紀充滿生機活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決定》第二部分“深化教育改革,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條件”之第14條,專門提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關鍵詞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啟動
1999年12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它作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重點項目,由國家撥專款設立,在教育部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進行。其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需求的、充分體現基礎教育性質和素質教育精神,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的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其具體內容涉及九個方面: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制定基礎教育課程計劃,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系的研究,課程資源(含教材)開發與管理系統的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與推廣,調整現行中小學課程計劃與教學大綱,基礎教育課程理論研究。
二、帷幕初啟
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年,隨著國務院和教育部的一系列政府行為,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時代。
關鍵詞一:《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2001年5月29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對如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健康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決定。其中,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原則規定是: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國家制定中小學課程發展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中小學課程實施;在保證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鼓勵地方開發適應本地區的地方課程,學校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探索課程持續發展的機制,組織專家、學者和經驗豐富的中小學教師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關鍵詞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
2001年6月11-14日,由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是建國以來我國專就基礎教育工作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會議,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次會議針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相對滯后”的問題,強調要緊緊抓住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以期在四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強調加快構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改進教與學方法”。
關鍵詞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綱要》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與管理、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教師的培養和培訓、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等九個方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出了詳細的要求與規定。隨著該《綱要》的頒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國正式實施。
關鍵詞四:課程標準研制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因此,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2000年1月至6月。通過項目申報、評審、復審等程序,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成立了由數百名專家參加的18個課程標準研制工作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標準研制工作組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課程標準初稿,并在內部征求意見。2001年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各學科課程標準進一步修改完善。2001年5月,教育部邀請了75位包括院士在內的專家對18科課程標準進行審議,得到肯定。2001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18個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至此,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被課程標準取代。
關鍵詞五:《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
在課程標準研制的同時,各地新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教材建設、提高教材編審質量,教育部于2001年6月頒發了《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共七章三十五條,對教材編寫的資格和條件、教材編寫的立項和核準、教材的初審與試驗、教材的審定、表彰與懲處等,做出了詳盡的規定和要求。《辦法》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單位、團體和個人編寫符合中小學教學改革需要的高質量、有特色的教材”,另一方面強調“編寫教材事先須經有關教材管理部門核準;完成編寫的教材須經教材審定機構審定后才能在中小學使用”。
關鍵詞六:《關于開展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的意見》
教育部2001年10月17日發布《關于開展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的意見》,決定從2001年秋季起,開始進行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其中,教育部就切實做好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委,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教育部公布了22省、市、自治區的38個國家級實驗區。
關鍵詞七:《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正確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基本內容,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等學者受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委托,組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的部分專家,歷經五年的課程改革研究,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課程理念為統領,分別從不同的專業背景闡述課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編寫了《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作為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相配套的重點理論讀物,該書2001年8月出版后,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理解、研究、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最初的理論指導與參考。
關鍵詞八:啟動課程改革實驗
2001年6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會議,啟動了課程改革實驗工作。2001年秋季學期,隨著義務教育階段18科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在38個國家級實驗區展開,20個學科(小學7個學科、中學13個學科)49種新課程實驗教材首次在各個實驗區試用。與之相應,各實驗區都成立了課程領導小組,并同步展開有關新課改理念、實驗教材使用的教師培訓。與此同時,關于課程管理政策、評價制度、綜合實踐活動等的相關研究,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三、全面推廣
關鍵詞一: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驗
自2002年秋季起,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遍啟動省級課程改革實驗區,或要求各省轄市至少有一個縣進行新課程實驗,或要求至少建立一個省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義務教育新課程體系全面進入實驗階段。
關鍵詞二: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廣
在教育部的精心組織下,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實驗工作以分層推進、滾動發展的方式逐步推進。2004年9月,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全國義務教育起始年級啟用新課程的學生數達到同年級學生的65%—70%。到2005年秋季,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啟用了新課程。截止到2006年秋季,全國所有小學和初中約有1.7億學生已經進入了新課程。與之相應,全國各地掀起了新一輪教師培訓的熱潮。
關鍵詞三: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2004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啟動——教育部確定廣東、山東、海南、寧夏四省(區)率先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并確定以后將以“穩步推進”為原則,逐步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2005年,江蘇進入高中新課程;2006年,遼寧、天津、安徽、浙江、福建、上海進入高中新課程;2007年,黑龍江、吉林、北京、湖南、陜西進入高中新課程;2008年,河南、新疆、山西、江西進入高中新課程;2009年,河北、湖北、內蒙古、云南進入高中新課程;2010年,西藏、四川、青海、甘肅、貴州、重慶進入高中新課程。至此,除廣西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均已開展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
關鍵詞四:瓶頸制約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現有的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滯后,越來越顯示出與課程改革的不相適應性,成為嚴重制約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的主要瓶頸。盡管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育部鼓勵各省對高考及高校招生制度進行改革嘗試,但是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何改革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特別是高考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與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目標一致起來,成為國家與省級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關注的問題。
四、總結完善
關鍵詞一: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
2009年10月30日至31日,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以及計劃單列市教育部門的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會議全面總結了8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經驗,部署了下一階段深化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講話中指出,8年來,課程改革初步建立了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的課程體系更加符合素質教育要求;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取得進展,注重學生成長過程和全面發展的考核機制正在形成;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專業發展。
關鍵詞二: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總結表彰會
2010年12月8日至10日,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總結表彰會在寧波舉行。共評出了343項獲獎成果,包括一等獎43項,二等獎92項、三等獎208項。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代表教育部講話,對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堅持研究為教學服務,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二是堅持遵循教育規律,提高教學研究的水平;三是堅持機制創新,為研究營造良好的環境。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朱慕菊介紹,此次獲獎成果中,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開發、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與實踐(包括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是關注的熱點,綜合素質評價、義務教育學生學業質量管理體系、中考制度改革、校本教研和教研方式變革、中小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課程教學管理能力建設等為各個相關領域的重點成果。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三維目標”、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過程評價、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與教學組織方式、高中模塊教學策略、學科滲透德育、提高中小學校長課程領導力等方面的研究較弱。但同時,在成果評選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一般化的成果較多,具有原創性、有深度、有影響、有突破的成果較少;在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中出現了很多新概念、新名詞、新口號,大都內涵不清晰,概念界定不嚴密,造成了理解上的歧義,也不利于推廣。[1]
關鍵詞三:課改十年回顧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十周年之際,教育界陸續出現了一批“十年回望”的專題性文章,系統反思這場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諸如:十年了,我們有哪些明顯的變化——改革之初,我們關注行動、操作,改革之后,我們關注思想、理念;改革之初,我們關注“新”名詞、“新”理念,改革之后,我們關注文化土壤與現實條件;改革之初,我們跟著“專家”走,改革之后,我們跟著“自己”走。[2]十年了,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反思——為什么那么多被認同的理念卻變不成課堂行為?為什么仍然不能引領一線教學從“培養考生”向“培養學生”跨越?[3]為什么有一些爭論永無休止卻毫無意義?為什么中國本土經驗總是難以生長出具有恒久價值的中國教育理論?[4]十年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這次改革——究竟引進了什么?爭論了什么?實際做了什么?超越了什么?究竟給“十年課改”打30分、60分還是90分?[5]
關鍵詞四:課改未來展望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是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共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為了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和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歷經近2年的反復討論、修改后,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0年7月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未來10年中國教育規劃了藍圖。落實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問題上,《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了先進教育理念的傳播,帶動了基礎教育的整體變革,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從總體上看,受相關制度、政策的制約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課程改革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到總結經驗、完善制度、突破難點、深入推進的新階段”。
2007年4月,為了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啟動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工作。目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和審議工作基本完成,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前的調研工作也正在有序地開展。各種舉措表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步入更加深入、更加完善,同時也更加艱難的第二個十年。
參考文獻:
[1]曉諭.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評選揭曉[J].人民教育,2011(1).
[2][4]余慧娟.課改十年,我們走了多遠?[J].人民教育,2011(18).
[3]李炳亭.課改十年回望與反思[N].中國教師報,2011-1-26(6).
[5]張榮偉.我國基礎教育“十年課改”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0(12).
(喬建中,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210097;馮媛媛,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