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將
摘 要:2011年3月初,浙江省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把建設海洋經濟強省作為“十二五”發展的一個主要內容。海洋資源優勢是浙江最大的資源優勢之一,是實現浙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依托,也是浙江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所在。浙江要有更大發展,必須提高海洋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變海洋經濟“大省”為“強省”。臺州市作為長三角城市,沿海地帶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經濟的發展潛力巨大,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對于促進臺州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海洋經濟 主要產業 區域布局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3-231-03
當前,國家正在重構沿海經濟大戰略,浙江省被國家批準為海洋經濟試點省。2010年8月,浙江省編制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上報發改委。2011年3月初,浙江省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臺州海洋資源豐富,實施主攻沿海戰略,努力使臺州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不僅是順勢之為,更是優化發展布局、培育持續發展動力的長遠謀劃。
一、海洋經濟發展的理論支撐
對于海洋經濟的理論研究,國內外進行的都比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此后,在海洋經濟的研究發展歷程中,主要出現了以下幾種理論:
1.海權保護理論。19世紀末,美國海軍軍官馬漢提出了著名的“海權論”,構建了完整的海權保護理論體系。該理論認為,以貿易(指商品輸出)立國的國家,必須控制海洋。奪取并保持制海權,特別是與國家利益和海外貿易有關的主要交通線上的制海權,是國家強盛和繁榮的主要因素。要奪取和保持制海權,必須具有占優勢的海上實力,即強大的艦隊和商船隊以及發達的基地網。
2.海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海洋區域經濟是在一定的海洋區劃體系內,包括自然區、功能區和經濟區內形成的海洋區域經濟體系,是以海洋區域為單元、以海域資源為基礎、以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是海洋經濟發展及其海域布局規律的綜合反映。
3.海洋區劃理論。海洋區劃理論根據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把一個海域劃分為不同類型的海洋區域。海洋經濟區劃以地(海)域經濟為單元,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以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把海洋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生態地(海)域系統。
4.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其中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已成為世界各國關于環境與發展的共同行動綱領。海洋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子孫后代資源為代價的發展”,它是海洋發展與環境之間保持平衡與協調的一種新思想和指導行動的新模式。
5.海洋產業經濟理論。海洋產業經濟理論所關注的是,怎樣通過科技創新等手段,構建一個完整、高層次的海洋產業體系。該理論認為要使海洋資源得以持續利用,海洋經濟持續增長,海洋經濟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應不斷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扶持新興海洋產業,把海洋資源優勢和陸域經濟優勢結合起來,重點建設一批海洋產業區和新興海洋項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優勢明顯的海洋產業帶和塊狀海洋經濟,提升海洋經濟整體競爭力。
以上五種理論為臺州市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決策理論參考,也是本文的理論基礎。
二、臺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一)臺州市海洋資源概況
臺州地處浙江中部,是海洋資源大市,擁有“港、涂、漁、景、能”五大海洋優勢資源,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豐富的海洋資源為臺州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和發展空間。
1.港口資源。臺州市深水岸線和港灣資源豐富,可開發港口岸線長96.23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以上港口的岸線長達30.75公里,自北而南分布著三門灣、浦壩港、臺州灣、隘頑灣和樂清灣等港灣以及大小港口15處,還擁有國家批準的漁港20個。
2.灘涂資源。臺州市所轄海域海涂資源豐富,分布集中成片,處于緩慢淤漲狀態,主要分布在臺州灣等開敞的河口海灣及三門灣、樂清灣等半封閉海灣內。灘涂不僅具有調節氣候、納潮分洪、抵御風暴潮的作用,更有對污染物稀釋擴散的自凈作用。
3.海洋漁業資源。臺州海域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擁有大陳、貓頭、披山等漁場。三門灣、樂清灣及大陳島海域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養殖基地和貝類苗種基地,養殖品種類有魚、蝦、蟹、貝、藻等五大類30余種。
4.濱海旅游資源。臺州市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稱,匯聚著“山、海、島、城”等多種景觀,具有很大的旅游開發價值。主要景點有桃渚、長嶼洞天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大鹿島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江廈、大陳島兩個省級森林公園,桃渚國家級地質公園,石塘漁港千年曙光公園、一江山島近代戰爭遺跡和海蝕風光等。
5.綠色能源。臺州沿海港灣眾多,屬強潮海區、潮差大、潮汐能源豐富,主要分布在三門灣和樂清灣。臺州海域風力資源豐富,沿海和島嶼有效風時高達7000小時/年以上,此外,臺州市海域還擁有豐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
(二)臺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的制約條件
1.海洋開發投入不足,涉海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海洋基礎設施、海洋高新產業以及深水港的開發投入不足,海洋經濟與省內外沿海城市相比,無論是臨港工業、港口海運業、濱海旅游業,還是海洋高新產業都有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海洋經濟的發展速度。
2.海洋漁業面臨嚴峻挑戰,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捕撈漁場縮減,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捕撈生產與漁場資源矛盾更加突出。灘涂養殖和圍塘養殖已趨飽和。淺海養殖尚有較大潛力,但發展淺海養殖需要較高的技術、經濟支撐,也伴隨較高的風險。漁業結構調整任務異常艱巨。
3.海洋環境質量日趨下降,海洋生態壓力加大。臺州近岸海域污染程度相當嚴重,嚴重污染海域分布在三門灣、臺州灣、樂清灣等海域。近海海洋捕撈強度的迅速膨脹,海洋食物鏈正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在短期內難以恢復。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直接影響了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
4.海洋科技力量相對薄弱,高新技術發展滯緩。臺州海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科技進步作用相當微弱,海洋科技水平不高,海洋產業仍以傳統海洋產業為主,代表海洋開發前沿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步伐不快,影響了海洋經濟增長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5.海洋災害影響頻繁,抗災能力有待提高。臺州是浙江省受海洋災害影響較嚴重的地區之一,雖然近年來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抗災能力有了提高,但遇較強臺風時,抗災能力仍顯不足。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建設滯后。平原排澇常受風暴潮影響。
三、臺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和區域布局
(一)主要產業
臺州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必須以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布局為目標,以沿海產業帶規劃為依托,重點發展臨港新興工業、港口海運業、海洋漁業,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積極培育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1.臨港新興工業。臺州依托港口條件可適度發展能源電力、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等臨港工業。(1)沿海能源工業。能源電力方面,臺州現有華能玉環電廠。要加快電源和電網建設,形成適度超前、科學配套、容載合理、裝備精良、運行靈活、安全穩定的電力安全保障體系,以大型電廠為支撐、500千伏環網為主骨架,實現“大電網、高參數、高度自動化”的電網格局。積極開發利用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2)船舶修造業。船舶修造主要集中在溫嶺、椒江、三門一帶,此外還有臨海的桃渚造船基地。要培育按現代化總裝造船廠模式運作的核心企業,促進船舶產品向系列化、規模化、集團化、品牌化發展,提升工藝裝備,擴大制造噸位,形成具有綜合優勢的船舶工業體系。發展高附加值的特種船舶制造業,提高中小船舶建造的技術水平,發展面向國內外的船舶配套業,形成協調的船舶生產產業鏈。建立完善的船舶交易市場和網絡。(3)石化工業。石化產業帶主要是大陳島石油儲運基地及以黃礁涂煉化一體化項目為核心的沿海石化基地;要以建設大型臨港石化工業基地為目標,重點發展進口原料深加工、精細化工、高分子加工為主的低污染、輕化工、深加工型石化項目。
2.港口海運業。近年來,臺州市的港口和碼頭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臺州港在海門、大麥嶼、健跳傳統三大港區基礎上,增加臨海、溫嶺、黃巖三港區,形成“一港六區”的港口發展新格局,最終形成各港區功能明確、優勢互補、民營化特色明顯、各港區聯動發展的組合式港口,建立港口、公路、鐵路為主干的綜合運輸網絡和信息網絡,推動海洋運輸、倉儲、貨運及信息服務的發展,努力構建椒江葭沚、大麥嶼等現代港口物流園區。
3.海洋漁業。(1)海洋捕撈業。積極穩妥發展遠洋漁業,建立集生產、運輸、加工、貿易、服務為一體的遠洋漁業產業化經營格局,提高海洋捕撈的綜合效益。完成玉環靈門、棧臺漁港,臨海紅腳巖漁港,三門健跳漁港等省重點漁港續建工程,爭取路橋金清漁港、椒江大陳中咀避風港、玉環坎門中心漁港、溫嶺中心漁港建成。(2)海水養殖業。朝著“特色、優質、高效”方向發展。選擇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大黃魚、青蟹、對蝦、沙蠶、泥蚶、蟶等品種,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水養殖開發區。推進水產品種苗工程、水產養殖病蟲害防治網絡和養殖水域監測預報體系的建設,促進傳統養殖向現代化養殖發展。(3)水產品加工業及市場流通。提高養殖產品加工與凈化、低值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能力,加快開發海洋藥物、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依托中心漁港和漁區城鎮對漁業產品集聚作用,加快建立海水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和出口基地,積極培育漁業加工龍頭企業。
4.濱海旅游業。發揮臺州“山、海、城、島、洞”等五大資源特色優勢,大力發展以“游海島、觀海景、吃海鮮、購海貨、住海濱”為特色的濱海旅游。加快濱海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以生態文化旅游為主線,使臺州成為浙江大旅游網的東部重要節點。打響“神奇山海、活力臺州”旅游的品牌,建設浙東休閑旅游勝地。
以桃渚、溫嶺東部濱海旅游區、大陳島、大鹿島森林公園為依托,形成“一帶、兩島、六區”的濱海旅游新格局。一帶即甬臺溫通道以東濱海帶,實施旅游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逐步建設各具特色的濱海旅游區塊;兩島即大陳島(包括一江山島)旅游、大鹿島森林公園。六區:三門蛇蟠島旅游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的觀光休閑旅游區,包括千洞之島景區和漁家風情旅游;臨海桃渚省級風景旅游區,為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兼勝的綜合型高等級風景旅游區;臺州濱海城市旅游區,為臺州市濱海旅游中心集散地和服務中心;臺州黃瑯濱海旅游區,包括黃礁島旅游度假村、農業高科技觀光休閑園和劍門港海濱休閑娛樂區;溫嶺東南濱海旅游區,包括石塘千年曙光園、松門海濱旅游區、長嶼洞天—方山及江廈森林公園;玉環中國休閑漁都旅游區,包括坎門漁村、南排山休閑旅游區,突出海洋風光和海島風情。
5.海洋高新技術產業。(1)海洋生物醫藥業。重點培育和扶持若干骨干企業和新興海洋產品,加快海洋藥物、海洋化工、海洋保健食品及深水網箱和海珍品良種育苗等開發研制。選擇在椒江區內建立海洋創業服務中心、檢測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在玉環省級海洋科技園區內建立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在椒江中心漁港、溫嶺松門、玉環坎門建成海洋藥物和海洋化工制造研究基地。在大陳島開展深水網箱技術和良種育苗工程研發。(2)海水淡化。大力推進海水利用產業化發展,開發電水聯產熱法、核能耦合、膜法低成本淡化、亞海水淡化及海水循環冷卻、大生活用水等技術,創建海水淡化產業基地。
(二)區域布局
結合臺州市海洋資源分布和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從海洋經濟發展的角度,進一步細化沿海產業帶規劃,形成“一港、三灣、六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一港即臺州組合港;三灣即三門灣、臺州灣、樂清灣;六區即椒江口綜合經濟區、溫嶺濱海綜合經濟區、樂清灣綜合經濟區、三門灣綜合經濟區、臨海濱海綜合經濟區和海洋生態經濟區。
1.臺州組合港建設(一港)。臺州組合港包括海門港區、健跳港區、大麥嶼港區、臨海港區、溫嶺港區和黃巖港區。海門港區:新建、改建、擴建各類碼頭,爭取建設大陳石油儲運碼頭,成為臺州對外貿易、旅游客運、能源運輸及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綜合性港口。大麥嶼港區:重點建設外貿集裝箱、煤炭、石化中轉運輸和物流園區,成為臺州市南部綜合性樞紐港。健跳港區:重點在口外牛頭門建設萬噸級以上散貨碼頭,成為以能源運輸為主,兼顧大小件雜貨運輸的臺州北部綜合港口。臨海港區:規劃分頭門作業區和椒江口內作業區。其中椒江口內作業區以千噸級以下碼頭泊位為主。頭門作業區重點開發深水港,做好頭門港區開發前期工作,爭取連島大壩工程建設,在大壩中部建成兩座萬噸級碼頭。溫嶺港區和黃巖港區:以滿足當地經濟發展所需的生產、生活物資運輸為主,為地方經濟服務。
2.海灣資源開發(三灣)。三門灣(包括浦壩港):為半封閉強潮海灣,三門灣內灣和浦壩港沿岸灘涂、港汊發育,深水岸線不多,宜發展海水養殖和休閑旅游。健跳港口門和口外洋市涂、牛山岸段深水岸線,水深7~10米,深槽穩定,可建設5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臺州灣:為開敞型強潮河口灣,灣外海域散布著大陳島、東磯列島,海域開敞,海洋生態環境良好,宜發展海島旅游、淺海養殖、休閑漁業。頭門島南岸、上大陳島西南岸段深水岸線,航道水深條件良好,具有深水港的開發前景。其中大陳島規劃建設30萬噸兼靠40萬噸石油儲運碼頭。樂清灣(包括漩門灣):為半封閉強潮海灣,灣內環境隱蔽,岸線基本穩定,灣內灘涂和港汊發育,島嶼眾多,宜發展海水養殖和休閑旅游。外灣東岸大麥嶼岸段水深10~30米,水域開闊,擁有發展深水港口的深水岸線。
3.沿海產業帶建設(六區)。從產業發展及空間拓展角度出發,綜合考慮行政區劃的完整性,按照陸海聯動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要求,臺州市沿海將建成資源、產業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六個海洋經濟區。(1)椒江口綜合經濟區。包括椒江、路橋兩區沿岸鄉鎮。重點發展汽車整車制造、縫制設備、家用電器、塑料模具及醫藥化工等主導產業,以及港口海運、港口電力、船舶修造、水產品加工等臨港工業。提高海洋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建設椒江漁港經濟區。建設都市休閑旅游區和黃瑯濱海旅游風景區。(2)溫嶺濱海綜合經濟區。包括溫嶺市東南的沿海鄉鎮。重點發展摩托車及汽摩配件等主導產業,提升改造船舶修造業和配套服務業,培育修造船基地,建設現代化船舶和船舶配套產品交易市場。開發海洋醫藥、海水利用及潮汐能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遠洋漁業、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醫藥和功能食品。建設溫嶺(松門、石塘)漁港經濟區。以大港灣為基地,建設優勢海水養殖品種(蝦、蟶)產業帶。綜合開發濱海旅游業。(3)樂清灣綜合經濟區。包括玉環縣及溫嶺市管轄的樂清灣沿海鄉鎮。重點發展汽摩配件等主導產業,發展港口海運、沿海能源、修造船、水產品深加工等臨港工業。積極開發海洋化工、海洋藥物、海水利用及潮汐能等海洋新興產業。建設優勢海水養殖品種(蟶、大黃魚、蝦、青蟹等)產業帶。加快坎門中心漁港和玉環休閑漁都旅游區的建設。(4)三門灣綜合經濟區。包括三門縣的沿海鄉鎮。重點發展沿海能源工業、船舶修造業和海水養殖業。建設健跳大型船舶修造基地。開發健跳深水港。發展淺海養殖,建設優勢海水養殖品種(青蟹、對蝦、蟶、大黃魚及蚶等)產業帶。(5)臨海濱海綜合經濟區。包括臨海市的沿海鄉鎮。重點發展汽車整車制造、醫藥化工等主導產業。提升改造靈江船舶修造業,積極發展特種船舶修造。建設紅腳巖漁港和優勢水產品產業帶。建設頭門島連島工程。(6)海洋生態經濟區。該區主要涉及離大陸較遠、地理位置相對較獨立的臺州列島、東磯列島和雞山島(群)及其鄰近海域。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修復海洋生物資源的前提下,以調整海洋漁業結構為重點,加快海島旅游業和港口開發。堅持生態立島、產業興島。發展陸島、島間交通,改善基礎設施。積極開發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
四、臺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海洋意識,樹立科學海洋發展觀
圍繞建設浙東南沿海現代化港口大城市的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海洋經濟發展,實現下列四個思想轉變:從陸域國土空間轉變為海陸一體的空間思想;從追求陸域經濟效益、大陸經濟思想轉變為多層次、海陸資源綜合開發的現代海洋經濟思想;從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轉變為發展經濟和生態建設并舉思想;從單純發展海洋經濟轉變為發展海洋經濟和弘揚海洋文化并舉思想。通過統籌協調,推動海洋經濟強市建設。
(二)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海洋經濟發展
海洋經濟覆蓋國民經濟一、二、三產業,涉及國民經濟15個門類中的13個。涉海行政部門多,為了使各涉海產業協調發展,在編制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高綜合調控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健全沿海縣(市、區)海洋行政管理機構,切實履行海洋綜合管理職能。繼續充實和加強海洋經濟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完善海洋經濟工作綜合協調機制,加強對海洋經濟發展重大決策的執行、重大工程項目的協調、重大政策和措施落實的督察和領導,以保證海洋經濟強市戰略的順利實施。
(三)加大海洋經濟投入,構建發展的支撐體系
拓展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和海洋產業發展的投資、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國內外投資者依法平等參與海洋經濟開發,形成多元化投融資新格局。安排專項基金,增加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海洋公益事業、海洋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積極鼓勵社會和個人特別是大企業、大集團投資海洋產業,使臺州市發展海洋經濟的開發主體和開發項目多元化。重點抓好臺州組合港建設和港口集疏運網絡以及口岸服務系統骨干工程建設,通過各港區疏港道路與之相連形成完善的集疏運網絡,拓展港口腹地。加快建設沿海電力能源,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工程,促進生產力的優化布局。繼續建立海洋信息系統、海洋監測系統、海洋災害預警預報和防御決策體系、海洋污染應急處理和救助體系,增強海域管理和環境保護能力。繼續抓好海岸防護、水利工程,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實施“科技興海”,提高海洋經濟創新能力
大力實施科技興海,充分發揮科技的先導帶動作用。要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以產業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學研的相互結合,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研發,創辦各類專業孵化器和技術創新服務中心,構建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抓好企業家、高級專業人才、技術工人三支隊伍建設,促進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鼓勵臺州高校圍繞支柱行業和主導產業,面向區域經濟,開設一批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為建設海上臺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各級政府要做好海洋資源調查評價、監測等基礎性、公益性工作,為科技創新提供基礎依據;要加強對海洋科技工作的支持,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及保護等方面加強科技攻關和先進實用技術的開發、示范與推廣。要完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鼓勵科技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加速技術要素市場化進程,培育、扶持、規范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務。加快海洋科技人員的培養,引進臺州市急需的高層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實行引才、引資和引項三位一體,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海洋開發體系。
(五)強化海洋管理,切實保護海洋資源環境
嚴格執行《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漁業法》等法律法規,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進一步規范海洋開發秩序,依法審批各類海洋開發活動。加快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科學地指導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實施污水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等措施,減輕海洋污染。嚴格執行涉海項目的海洋環境評價制度,加強灘涂圍涂科學論證和審批。加強涉海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海上執法管理,確保各項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理順各涉海部門關系,依法治海,使海洋資源的開發、管理走向法制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孫斌,徐質斌.海洋經濟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于謹凱.我國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3.潘家瑋,毛光烈,夏阿國.海洋.浙江的未來—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2003
4.陸立軍,梅海軍.海洋寧波—海洋經濟強市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5.董永虹,羅瑛.論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J].中國漁業經濟,2001(2)
6.左南丁.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狀況研究[J].浙江統計,2009(9)
7.邵海麗.加快臺州海洋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4(8)
8.方永艷.臺州沿海產業帶產業發展現狀實證分析[J].臺州學院學報,2009(5)
(作者單位:中共臺州市黃巖區委黨校 浙江臺州 31802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