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國家關于消費信貸的實踐研究驗證了征信制度對消費信貸的巨大促進作用,而我國消費信貸發展方面遭遇瓶頸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征信制度的不規范引起的。個人征信體系主要是與個人征信活動相關的法律制度、市場管理、文化建設及組織結構等共同構成的一個體系,是一個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的動態發展課題,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這一角度對我國消費信貸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個人征信體系消費信貸信用資源
一、消費信貸發展對個人征信的需求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下消費信貸需要個人征信體系的支撐
消費信貸市場上,借款者總是比銀行更清楚該筆貸款的償還可能性,銀行始終處于信息弱勢地位,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為改善這一不利情況,銀行和優質借款人都有強烈的建立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征信體系正是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因為個人征信機構為銀行提供了一種信息甄別機制,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信號傳遞途徑。通過比較美國個人信用報告數據與信用卡申請表中的數據在信用評分模型中的表現,Chandler and Parker(1992)就得出第三方征信比銀行內部征信更能識別風險。目前我國80%左右的個人消費信貸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放,集中度較高,那么在銀行內部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共享可行性不大,因此政府出面對個人信用信息的公用數據庫進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二)個人征信體系有助于縮減消費信貸業務成本
在消費信貸市場上,商業銀行進行信息搜尋完成客戶風險鑒別及篩選這一過程的成本是高昂的。而且如上所提到的在銀行內部達到信息共享是困難的,銀行獨立完成個人信用無疑會加大銀行的授信決策時間,所以個人信貸征信系統缺失下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業務擴張會舉步維艱,尤其對一些中小金融機構更是難上加難。與銀行相比,獨立的征信機構可以憑借其規模經濟優勢降低信息搜集成本,我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立就減少了信息租金,降低了中小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的門檻,擴大了消費信貸市場的規模,豐富了消費信貸產品的品種,增進了消費者福利。
(三)個人征信體系可開拓個人信用資源,抑制信用風險
個人征信系統作為激勵約束機制可以保障消費信貸市場的正常秩序,因為在個人與銀行的重復博弈過程中,個人借款者的每一次行動會成為商業銀行授信決策的考慮因素。個人不良信用記錄的傳播可能導致其被驅逐出信貸市場,長期看來個人借款者面對著高昂的借款成本,這會使得借款違約率大大降低。可以說個人信用資源是一種可以轉換為個人消費能力的資源,我國截至2010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30.72萬億元,但消費貸款余額只有7.51萬億元。可以說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滯后是制約我國開拓信用資源的關鍵性因素。
二、消費信貸發展中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相關征信法律制度不完善
個人征信系統一方面是防范金融風險的工具,起到維護金融穩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立的作用。但是相關的上位法卻一直缺失。我國目前的個人征信法律對個人隱私的界定不明,對合理的個人隱私和權利并沒有做出清楚的界定,使得征信系統發展與個人隱私權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目前我國個人征信仍停留在的“單方記錄”階段,只由銀行等部門單方形成,而缺乏公眾參與,個人征信檔案只有經過法律的認可才能讓人信服,才能真正有助于建立一個誠信的社會。
(二)個人征信產品市場需求不足
雖然我國社會公眾目前對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都已達成了共識,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居民還沒有正確意識到個人信用資源的重要性,對消費產品信貸的消費不足直接導致了對個人征信服務的需求不足。而且社會公眾對我國評級機構的征信產品和信任度也不高,參與度更是微乎其微,尤其是在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領域,一直是銀行在唱獨角戲,而且商業銀行也很少主動利用評級結果加強其信貸管理。對個人征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客觀上制約了個人征信市場和征信服務的發展。
(三)個人征信專業化人才不足,服務缺乏規范
我國的個人征信工作剛剛開始起步,而征信服務本身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涉及到不同的專業知識,需要不同行業的高素質人才。目前我國個人征信數據采集的真實可靠、數據報送的及時規范、客戶異議的處理等都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客戶提出異議查詢時,各商業銀行只能向當地人民銀行征信管理部門或征信服務中心提出書面異議,從上報到處理手續復雜,需要很多時間,給客戶造成不便。而且行業規范、從業標準的缺乏都制約了個人征信的發展。
(四)個人征信體系的發展有待完善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到要“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向加快建設個人征信服務業。而有些地區由于職責權限不清、為應付要求,大搞形式主義,缺乏具體有效的措施,只把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作為政績工程,甚至把涉及征信及評估業務的所有環節納入絕對控制下。這種“越位”舉動阻礙了征信業的市場化進程,使得個人征信體系的發展脫離了正軌,不能有效服務于消費信貸業務。
三、完善我國個人征信體系的對策建議
(一)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應完善個人征信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商業銀行有關信用數據的合理提供方式、公布范圍、限制內容等。在平衡個人征信公開和個人隱私的基礎上,要確保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有效地服務于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同時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其次可借鑒國際經驗,著力推進行業協會的建設,提高征信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及征信服務水平,通過專業管理及培訓等措施培養出合格的征信管理人才。同時加強行業監管,包括合理的市場準入及退出機制、從業人員標準和執業規則的制定等。
(二)完善商業銀行個人信用指標體系,提高個人資信評估技術
個人信用指標體系是全面反映個人信用風險程度、綜合考察個人履行承諾愿和能力的各種要素的有機組合。個人信用評估體系的設置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評級結果的質量,但目前我國并沒有固定標準,銀行大都根據自己的準則進行審核,更多的是考慮借款者個人的教育、健康水平,且界定不清。而且其來源也主要是客戶自己提供,可靠性有待商榷。
(三)培育有競爭力的本土個人征信機構
征信機構的規模、經營能力、管理水平直接決定著其征信服務的水平,目前我國征信機構普遍規模較小、研發能力薄弱、經營管理混亂,難以獲得有效的個人征信信用信息,無法與國際評級機構相比較。我國政府應大力支持本土征信機構的發展,引導民間資本合理進入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領域。同時推動個人信用公共數據庫的建立,減少信用信息的搜集成本,加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度。
(四)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強化社會信用意識。
征信體系是一種激勵約束機制,為了有效抑制信用風險,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失信懲罰機制。比如可以建立獨立的數據庫便于度對失信者進行登記,予以警示;或者對失信的個人借款者降級,加大其日后的借款成本等。同時應加強關于個人征信的宣傳,使公眾認識到個人信用記錄也是資源,以此推動個人征信產品的市場需求,豐富征信產品,借此推動消費信貸業務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義.論商業銀行間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J],征信,2009(1).
[2]劉玫.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6.
作者簡介:王萌萌(1987-),女,漢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