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岍 陳婷怡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流動人口成為了發展的生力軍。他們在給經濟帶來效益的同時,他們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已經成為了發展和諧社會關注的民生重點。其中對女性流動人口這一個特殊群體的單獨研究還不夠明晰。作者在檢索關于女性流動人口的文獻之后,基于人口學的概括角度,將已有的資料做了較詳細的分類綜述。
[關鍵詞]女性流動人口 人口學角度 現狀 問題
一、女性流動人口基本狀況綜述
對于流動人口的基本狀況或者說是特征,在各種研究文獻中主要是將他們歸結在流動人口的數量、流動人口的性別特征、流動人口的年齡構成研究中。而對女性流動人口的自然特征研究,也要從這些方面進行,同時,要在和男性的比較之中得出結論
1.女性流動人口的數量狀況。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流,市場經濟推動下,流動人口數量激增。其中(段成榮,2009),認為女性流動人口已經占據“半壁江山”,他們認為傳統的男多女少的流動人口現象,已經改變。男性在20世紀 90年代曾經明顯地多于女性。但近年來,流動人口“性別均衡化”的現象十分突出,女性在流動人口中所占份額越來越高。根據研究數據,在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中,流動人口的性別比已從2000年的107.25下降到100.47。
雖然女性流動人口的總量在激增,但是就各地平均水平而言,男性流動人口明顯多于女性流動人口,以山西省的調研為例(譚克儉,2009)。山西省的女性流動人口從2000年到2005年增加了90萬人。但是與男性流動人口比較就可以得出,各年齡段的性別比遠遠高于120,數據顯示女性流動人口仍然少于男性流動人口:這主要是受制于女性流動人口外出的個人、家庭、社會、文化等因素。
2.女性流動人口的年齡構成。根據(譚克儉,2009)對山西省女性流動人口研究來看,就地區而言女性流動人口的年齡特征有三個方面:第一,女性流動人口峰值年齡存在明顯的城鄉差別。農村女性流動人口的峰值年齡為15歲~19 歲組,次峰值在20歲~24歲組。而城市女性流動人口的峰值年齡在30歲~34歲組。主要源于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意識的差異。第二,女性流動人口在各年齡段的比重非常接近,差異比較小,由此看來各年齡段的女性流動人口都有各自的流動目的。第三,流向省外的女性人口由于務工經商、隨屬遷移,高低年齡段比重相對突出。雖然這僅僅是山西省的個案,但是對于研究整個女性流動人口年齡狀況特征是有意義的。
二、女性流動人口的社會、經濟狀況
1.女性流動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根據十年前(黃潤龍,1999)的研究顯示,女性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有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也就是說,女性流動人口中文盲和高中學歷以上的比例比較低,而中間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按我國目前教育體制來看,90年以來女性流動人口平均的受教育年齡是5.7年,就這個教育水平而言是很低的。同時,在和男性流動人口的比較中不難看出,女性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數均低于男性:這明顯反應了男女在教育問題上的不平等。
在發展了十年之后,女性流動人口的自身文化素質仍然不容樂觀,(段成榮,2009)。在自身方面,女性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8.6年,尚不足初中畢業:初中學歷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小學學歷,第三是高中學歷,高學歷的女性流動比例極低。在與男性比較方面,男性流動人口的受教育年限達到9.51年,比女性流動人口高了將近1年。城鄉差距方面,農業戶口的女性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于非農業女性流動人口。
2.女性流動人口的性別認同。身份認同是內嵌于社會關系中并被逐步建構出來(Berger,1966),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里個人的身份認知,代表著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活方式。當前,女性流動人口面臨消極的性別認同。她們受到了來自社會、企業和家庭父權制的歧視和壓迫,遭受著階層、性別和地域差異等多層面的殘酷剝削(李小江,1997)。由于對自身的消極性別認同,女性們即使遭受極端不平等的境遇,卻仍選擇不表達不申訴。同時這一認同又強化了該群體在城市中的不平等待遇,從而使她們陷入了權益受損的惡性循環。
3.女性流動人口的經濟狀況。雖然女性的地位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她們的平均收入水平并沒有和地位一樣穩步上升,特別是女性流動人口收入還處于比較低的狀態。在經濟上,她們仍然會受制于男性(李曉靜,2009)。同時,職業的水平橫向變動,無法實現收入的提高(姜山,2009)。女性流動人口獲得工作的途徑有限,職業地位不高,教育水平低:因此經濟地位無法得到提升,收入也處于社會的較低水平(任秀杰,2009)。
筆者認為女性流動人口在經濟建設中,特別是在服務業、第三產業的貢獻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她們應該從中獲得自己的相等的經濟回報: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必須不斷完善流動人口權益的保障體系。
三、關于女性流動人口狀況展望、建議
筆者認為,當前對于女性流動人口最重要的工作有幾點:首先,提高她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二是關心她們的生殖健康和身心健康;三是提高她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四是提高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使她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證。這些都需要依靠當地政府和計生、婦聯等部門,通過上門服務等方式,醫治她們的疾苦,組織她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并且進行多種職業培訓,既學文化又學科學知識,開拓致富門路,讓她們享受跟本地婦女一樣的“居民待遇”:只有這樣,女性流動人口群體才能真正地扎下根來,當地的流動人口相關工作水平才能真正地又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張善余,俞 路,彭際作.當代中國女性人口遷移的發展及其結構特[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2).
[2]段成榮,張斐,盧雪和.中國女性流動人口狀況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