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奇 廉瑜瑾
【摘 要】 “成本粘性”是近幾年來管理會計研究的新領域。文章對國外成本粘性的研究歷程作了回顧和梳理,總結分析了我國成本粘性的研究動向,提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和設想,試圖給我國的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成本粘性; 費用粘性; 研究綜述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加強對成本的管理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績效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傳統的管理會計假設企業的成本與業務量之間是一種線性的關系,這種假設偏離了實際的成本狀況,對企業的成本計劃、控制和決策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現代研究表明業務量與成本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線性的,而是非對稱性的,即存在著“成本粘性”。所謂“成本粘性”概括講是指:當業務量等份額地增減變動時,相應地成本降低的程度比成本上升的程度要小。
一、國外“成本粘性”的演變與發展
(一)“成本粘性”的早期萌芽
關于粘性的研究,最開始起源于成本會計上的“非對稱性”,是在討論費用粘性時被發現的。由于費用信息屬于公司的內部資料,具有保密性,所以國外對費用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別案例的研究或者是規范研究。
Banker和Johnston(1993)通過以美國的航空部門連續41個正常工作日的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銷售費用的增減變動并不同銷售收入的變動成比例,但銷售費用的增減變動卻與銷售收入的變動方向有很大關系。雖然沒有進行正式的論證,但卻暗含了可能會存在費用粘性。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建立規范的醫院成本管理辦法時,對醫院的管理服務費用和成本產生的原因進行回歸,發現醫院的管理服務費用與業務量之間可能不呈線性的對稱比例關系,它們之間呈現著粘性,但當時并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來證明這種粘性的存在。
由此可見,成本粘性的具體概念在此階段并沒有正式提出,不同行業的研究中也只是隱約指出了可能會有成本粘性的存在。雖然還沒有發現確切的證據,但是這些研究的發現,為以后成本粘性概念的提出作了很好的理論鋪墊。
(二)“費用粘性”的提出
Anderson等(2001)對幾家美國上市公司的商品銷售費用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企業的費用是存在著粘性的。兩年后,Anderson等(2003)發現管理費用也是存在著粘性的,他們選取了Compustant數據庫中1997年和1998年總共7 629家公司64 663個樣本數據進行研究,發現銷售收入同比例增減變動1%,費用增加的幅度要大于費用減少的幅度。收入上漲1%的時候,銷售費用上漲了0.55%;銷售收入下降1%的時候,費用卻只下降0.35%。他們發現市場的經濟環境和企業的特征對成本粘性的程度均具有影響,進而得出了美國上市公司的費用具有非對稱性,也就是當時所稱的“費用粘性”。
(三)“費用粘性”向“成本粘性”的轉變
前一階段的研究表明,費用與業務量之間是存在粘性的。之后,一些學者又把銷售成本這一項添加到了費用的科目中,稱它們為“總費用”,經過分析得出了同樣的結果:總費用也是存在粘性的。而這里的“總費用”事實上就是筆者在后面所說的“總成本”。具體的研究成果如下:
Subramaniam和Weidenmier(2003)
在Banker、Anderson等人的基礎上把銷售成本和銷售、管理費用共稱為“總成本”,他們選取了1979—2000年美國9 592家上市公司的82 118個觀測樣本進行研究。發現當銷售收入增加1%,總費用增加0.93%,銷售收入減少1%,總費用卻只減少0.85%,并且管理費用、銷售成本、總成本均存在粘性特征;還發現,費用表現出粘性特征的必要條件是收入的變化量要超過10%。他們從總費用視角首次正式提出了成本粘性這一概念。
Balakrishnan(2004)等人以49個醫療診所的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企業的生產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成本粘性。研究還發現當生產能力達到很大時,此時的業務量增加,成本增加較大;反之則成本減少較小。
(四)“成本粘性”研究的擴展和深化
Kenneth Callja、Michael Steliaros和Dylan C.Thomas(2006)研究發現英美法德這四個國家費用粘性均較強。他們考慮了資本密集度、凈資產收益率等五個影響因素,發現資本密集度和勞動力密集度對成本的粘性程度具有增強作用,并沒有證據證明其余三個因素均會影響成本的粘性水平,并且檢驗結果表明當業務量上升1%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四個國家公司的成本粘性存在差異,德國和法國公司的“粘性”要高于美國和英國的公司。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英美公司在“砍掉”資源(如解聘工作人員)方面的難度要小于德法公司,從而英美公司的粘性較小。通過進一步分析得知,它可能是由于公司治理模式和法律制度環境的不同造成的,這表明不同企業治理模式和法律制度環境下的企業費用粘性存在差異。
從國外近幾年的研究來看,他們對成本粘性進行的研究比以前更加深入:成本的內涵在逐漸擴大,從一開始只研究銷售和管理費用到后來增加了銷售成本,進而發現了總費用存在著粘性;從單單一個國家粘性度的探討到多個國家粘性度的探討,發現不同國家的粘性度是不同的;從一般現象的研究到具體原因的研究,即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能力、宏觀經濟、企業自身的特征和經理人的行為(Chen等,2008)等都會影響到企業成本粘性的大小。盡管研究內容多,但是這些研究并沒有對行業間成本粘性的差異進行分析,而且也沒有指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企業內部的成本粘性,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二、我國成本粘性的研究動向
(一)關于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研究
孫錚和劉浩(2004)在我國首次提出了“費用存在粘性”的觀點。他們以我國292家上市公司(1995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1994—2001年的年度財務報告數據為樣本,研究發現銷售收入增加1%時,費用上漲0.5597%;銷售收入減少1%時,費用降低程度比費用增長的程度要小0.5019%,說明我國上市企業的費用是存在粘性的。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2007)參照了Kenneth Calleja等的做法,對我國在滬、深A股上市的927家公司2001—2005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營業收入上漲1%時,營業成本則增加了1.0375%;營業收入減少1%時,營業成本卻只下降了0.9093%,得出我國上市企業的成本確實是存在粘性的。萬壽義、王紅軍(2011)通過對我國在滬、深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740家制造企業2007—2009年的年度財務數據分析,營業收入同比例增減的時候,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增加的幅度要小于減少的幅度,表明了制造業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均存在粘性行為。
(二)關于成本粘性成因和特征的研究
孫錚、劉浩(2004)把我國與美國上市公司作比較,發現我國企業調整費用的速度相對較慢,并且隨著時間間隔的延長,費用的粘性明顯降低,究其原因這是由我國上市公司相對低效率的管理水平和相對較高的經理層的代理成本所致。邊喜春(2005)單純從理論方面對費用粘性的成因進行探討,認為費用粘性產生的原因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兼具,具體概括為三點:契約制度、效率機制和機會主義觀。劉永紅(2008)從理論上分析了成本行為,提出了成本粘性產生的綜合因素。李霞、韓彥峰(2009)采用規范研究的方法,對造成冶金行業成本粘性的原因進行了專門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改進措施。朱乃平、劉志梧(2009)在對成本粘性特征探討的同時,也探討了投資決策和績效對企業成本粘性的影響性。謝立人、王元建(2009)基于保險公司這一行業,對其中的成本費用性態進行研究,發現保險公司不具有成本費用“粘性”特征,不論保費收入增加或減少,成本費用都是增加的,他們認為這是保險公司不計成本地追求規模擴張、保險業目前尚處于發展初期等原因造成的。萬壽義、王紅軍(2011)通過研究認為對成本粘性成因的探討,理論界尚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他們以管理會計學、經濟學等有關知識為理論基礎,認為成本粘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成本的不完全性決策;成本粘性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銷管費用的決策驅動性和成本沉沒性,并構建出了用于解釋費用粘性動因的理論模型。王明虎、席彥群(2011)通過數理分析模型得出了企業費用粘性產生的充分條件是自由現金流的存在。
(三)關于粘性程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孫錚、劉浩(2004)通過研究并總結了大量的文獻之后,結合經濟學的理論,找出了兩個影響成本粘性的因素:“契約觀”里隱藏的宏觀經濟增長和“效率觀”里隱藏的資本密集程度,但是實證結果發現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效果并不顯著,文章認為可能有“機會主義觀”的影響因素。劉武(2006)在孫錚、劉浩(2004)的研究基礎上又考慮了銷售收入下降幅度這一因素對不同行業成本粘性的影響,最后提出了企業行為的研究不能只從總體上把握,而應充分考慮不同行業歸屬的差異。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2007)認為時間的跨度、業務量的增減程度等對成本粘性均有影響。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2009)引入了制度因素對國有上市公司費用粘性進行研究,認為不同行業的費用粘性沒有顯著差異(這一點與劉武的實證結果有所不同),但是他們認為會對費用粘性產生正面影響的因素是績效評價制度。劉彥文、王玉剛(2009)通過對自1994年以來連續10年內均在我國滬深上市的234家企業的年度報表進行分析,他們認為國家的經濟向好、資本密集的程度等因素對上市企業總體的費用粘性行為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影響,且時間越長,這種影響效果越強烈。王明虎、席彥群(2011)通過建立數理分析模型,證明了影響費用粘性的因素是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產權性質和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
(四)成本粘性研究的交叉和擴展
陳燦平(2008)從區域經濟生態差異方面,探討了我國地區經濟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的費用粘性行為。他通過對1998—2005年在滬深A股上市的317家制造企業年度財務報表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費用粘性行為在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區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東部地區的企業費用粘性較弱,西部則較強。馬景濤(2008)基于兩岸股市的經驗證據,借鑒Anderson、Banker和Jana—
kiraman(2003)的分析模型,探討兩岸上市公司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是否具有粘性。隨后,他又從公司治理這一層面對企業的成本粘性進行了探討,得出了企業的治理水平與成本粘性呈負相關的關系。潘穎靜(2009)從公司治理的層面,探討了費用粘性和獨立董事比例、投資者法律保護等因素的相關性,并提出了改善費用粘性的政策性建議。龔啟輝、劉慧龍等(2010)從地區市場要素發育視角,探討了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在不同產權性質企業之間的差異,得出要素市場發育水平對國有和非國有的控股公司成本和費用粘性的影響程度不同。
總之,我國自2004年才開始有學者對成本粘性進行初步研究,起步較國外晚。當前,國內學者主要是從成本粘性存在性、成因和特征、影響因素以及公司治理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深度和廣度均不夠。目前探討成本粘性在區域不同時的差異的文章僅有一篇,探討在公司所有制結構不同時的差別和差別產生的原因以及成本的粘性特征將會怎樣影響上市公司的長短期績效方面至今尚沒有學者進行研究。因此,對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仍是一個亟待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Chandra Subramaniam and Marcia L.Weidenmier,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Sticky Behavior of Costs,Working Paper,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2003.
[2] Balakrishnan,R.,Peterson,M.,Soderstrom,N.,Does capacity utilization affect the stickiness of costs? J.Account.Audit.Finance,2004,19(3):283—299.
[3] Homburg.C.and J.Nasev.How Tim—
ely are Earnings When Costs are Sticky? Implications for the Link Between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 and Cost Stickines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ologne,2008.
[4] Kenji Yasukata,Takehisa Kajiwara,Are “Sticky Costs” the Result of Deliberate Decision of Managers? 2009.
[5] 孫錚,劉浩.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
[6] 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7(11).
[7] 朱乃平.成本粘性對管理會計成本形態假設的挑戰[J].財會月刊,2008(3).
[8] 陳燦平.企業費用“粘性”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地區經濟生態差異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6).
[9] 李霞,韓彥峰.冶金行業成本粘性的成因及其控制[J].財會通訊,2009(2).
[10] 謝立人,王元建.保險公司成本費用“粘性”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
[11] 龔啟輝,劉慧龍,申慧慧.地區要素市場發育、國有控股與成本和費用粘性[J].中國會計評論,2010(12).
[12] 萬壽義,王紅軍.基于成本性態的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基本面分析——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