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小企業自身因素、國內金融體系發展狀況等方面思考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同時借鑒國內外經驗,從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發展水平、加快金融機構經營機制改革、加快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改善外部環境等方面提出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金融體系
受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企業自身條件等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一直無法得到有效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存在。本文從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入手,探討中小企業難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
(一)直接融資渠道不暢。2004年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和2009年創業板的開立使得我國中小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成為可能,但是由于發行門檻高、發行成本高等原因,中小企業通過證券市場獲得融資的比例仍然很低。
(二)間接融資獲取困難。目前,我國中小法人企業數量超過1000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95.8%。但是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12月末,銀行機構小企業貸款余額僅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24.01%。
(三)融資成本高。雖然近年來,我國陸續頒布了多部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但是中小企業融資的實際成本仍然很高。據統計,中小企業申請一年期貸款的各種費用合計往往要達到融資金額的13-15%,幾乎比大企業高一倍。(單單,2009)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業自身發展存在局限。大多數中小企業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財務制度不健全,透明度較低;容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變數大、風險高。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不良貸款率高的現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末全國小企業不良貸款余額2367億元,占全部不良貸款的55.14%;不良貸款率為3.3%,比全部貸款不良率高1.16個百分點。
(二)中小銀行發展不足。雖然近幾年我國中小銀行有了較大發展,但工、農、中、建、國開、交行和郵儲銀行等大型銀行的壟斷局面仍然沒有被打破。相比于大型商業銀行,具有經營靈活優勢,能為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中小金融機構在業務拓展和經營方面尚處于相對弱勢。但是在資金、網點和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大型銀行更傾向貸款給大型企業,而不是單位交易成本高的中小企業。
(三)商業銀行經營原則影響。銀行業是一個風險高度集中的行業,因此安全性是銀行在其經營活動中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目前的信貸審核過于依賴財務報告等規范性信息,針對中小企業貸款“短、頻、急”特點的信貸機制尚未建立或不夠完善,相應的產品、技術、人才匱乏。大多數中小企業存在抵押能力差、信用等級低等問題,自然也很難獲得銀行貸款。金融部門融資手續繁瑣,耗時耗精力,也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積極性。
(四)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不夠完善。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在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扶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財政政策及措施不到位、扶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財政資金規模偏小、財政扶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杠杠作用不充分、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風險補償機制發展滯后等問題,影響和制約了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李銘,2009)
(五)資本市場發育不足。2010年全年531家公司在A股市場融資10275.2億元,其中首發347家融資4883億元。但是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0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95萬億元。我國直接融資比例仍然偏低,也使得企業融資更依賴于銀行信貸資金的投放。同時,股票市場內部結構也不盡合理,當前多層次股票市場已經成為我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一塊“短板”,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并導致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市場中股權資本,尤其是面向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高風險股權資本供給嚴重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闕紫康,2009)
(六)民間金融發展不規范。民間金融在滿足中小企業短、急資金需求的同時,也存在融資成本高、風險大、容易引發社會糾紛等問題。徐志明在江蘇省抽樣調查時發現,大部分企業民間借貸的月息在1%以上,少數企業達到了4%。利息高、不規范、監管困難等問題的存在,也使得民間金融只能是應急渠道,始終無法成為中小企業的長期穩定的融資渠道。
三、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一)全面提高中小企業的發展水平。一是積極培育中小企業管理咨詢機構,同時大力引導中小企業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市場營銷水平。二是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制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三是推動中小企業逐步提升信用意識,做到誠實守信、守法經營,提高自身融資條件,爭取獲得資金支持。
(二)加快金融機構經營機制改革。金融機構應積極改進信貸管理制度,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授信審批機制,在合理控制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大力簡化手續,提高審批效率。積極加強金融產品創新,轉變經營理念,探索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完善財產抵押制度和貸款抵押物認定辦法,擴大抵押物范圍,緩解中小企業貸款抵押不足的問題。
(三)加快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一是選擇部分銀行在開展社區銀行試點。社區銀行與當地客戶更為熟悉,對企業主個人品質、從業經歷等各種“軟信息”都比較了解,可以為社區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二是提高中小型銀行網點覆蓋面。目前我國縣域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亟需強化,據銀監會公布數字顯示,截至2010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還有2312個。三是加快設立中小企業信貸專業機構。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大型金融機構占據壟斷地位的情況下,推動商業銀行加快設立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積極建設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體系,也是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重要途徑。四是積極培育和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四)建設完善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效果并不理想,因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規模小,風險分散與補償制度缺乏。建議建立以政府出資為主、市場籌資為輔、實行市場化運作的信用擔保機構。一方面,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體現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性;另一方面,堅持市場化運作,是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效應,促進信用擔保機構良性運轉的同時,切實起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而不是演變成支持“關系企業”。同時,通過政府獎勵、財政補助、推動銀保溝通合作等方式,調動銀行參與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建立責任分擔制度。
(五)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繼續推進適合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的多層次直接融資市場體系建設,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一是在繼續建設好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的同時,進一步鬼法各類產權交易市場,開展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試點,為各類中小企業的產權、股權交易提供服務平臺,拓寬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二是穩步擴大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的發行規模,適當降低發行門檻,推動更多無法達到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發行門檻的中小企業依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利用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取得融資。
(六)積極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一是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法律體系。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清理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體制因素導致的辦事效率低,人為地提高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世界銀行外國投資咨詢服務局、國際金融公司中國項目開發中心在調查中發現,針對不動產、動產抵押、有關權利質押,與銀行合作的抵押登記分散在15個部門進行,極大提供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二是大力改善信用環境。不斷改進信用環境、企業信用等級的評定和管理辦法,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信用等級。加強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建設,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方便快速的查詢服務。建立有效約束和動態管理機制,健全對失信企業和個人的聯合懲處機制,增強中小企業信用意識,切實改善我國的信用環境。
(七)規范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優化民間資本投資的環境,拓寬民進資本投資的領域,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設立。在加強有效監管、促進規范經營、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放寬對金融機構的投資股比限制;支持民進資本以投資入股的方式,參與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合作)銀行、城市信用社改制為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的增資擴股;鼓勵民進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民進資本發起設立信用擔保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
參考文獻
[1]李銘.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財政政策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2]單單.中小企業融資難現狀、原因及破解對策[J].粵港澳市場與價格,2009(09).
作者簡介:張江濱(1986-),男,中國人民銀行泉州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企業融資。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