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改霞
摘 要: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越來越注重。在化學課中,要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拓寬學生思維,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就必須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化學教學;教學方法;多媒體
化學是一門基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學科,是一門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在化學課中,要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拓寬學生思維,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就必須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下面,我就此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五種方法。
一、課堂講授法
課堂講授法是教師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最基本方法。在化學課堂上,課本的基本知識點、原理、實驗的步驟等主要得靠講授,課堂講授法是化學教學的一種主要方法。今年聽過兩位剛參加工作教師的公開課,教學內容均為氧化還原反應,兩位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教學效果卻截然不同。我注意到,其中一位教師語言清晰、準確、簡練,語調有抑揚頓挫,適當運用體態語言,以姿勢助說話,使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同時結合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性相當高,課堂富有活力。另一位教師知識水平不遜于第一位,課時準備也很扎實,只是他的表達不如前一位教師準確,整個課堂上只用一種語調,使教學重難點不太明顯,學生顯得很被動,教學效果不是太好。因此,我認為,在應用講授法時,教師的語言水平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在語言上多下工夫,加強表達能力,同時要做到所教知識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認知結構相同步,講授過程中不斷啟發式學生,讓學生思考,講授課就不會成為“滿堂灌”。
二、實驗課堂探究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課上探究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奧秘的欲望和興趣,能夠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中學化學實驗探究,要求學生會設計實驗方案,目的為培養富有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近幾年高考中,實驗探究試題頻頻出現,如2012年甘肅高考理綜試卷28、29題為典型的實驗探究試題,28題(5)中要求考生根據實驗選擇藥品,自行設計實驗方案;29題要求考生只根據題目中的圖示步驟,推斷出除雜藥品。這就要求考生具有一定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的是考查考生思維的創造性、嚴密性及整體性,同時還注意考查考生對化學實驗的理解水平、正確表達等綜合實驗能力,實驗探究法恰好能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解決遇到實驗探究試題不知所措的問題。實驗探究這種方法可多應用在高年級學生的課程設計中,而且要求教師要花時間準備器材,學生要求查閱資料,具有合作精神。在教學條件較為落后,實驗器材缺乏,學生基礎較差的農村和邊遠山區,進行探究實驗實施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在化學課教學過程中,有不可替代性。根據新課改要求,合理選擇和運用多媒體,只要能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可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以下情況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最好。①無法完成的實驗用多媒體。教師都有深刻的體會,教師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的分組實驗在教學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有些實驗在實際教學中無法完成,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實驗過程。例如,某一次,由于分液漏斗活塞松動,萃取實驗無法完成,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察整個操作過程。這樣不僅加深了對儀器操作的認識,且對實驗有進一步認識。但每個實驗都用多媒體并不可取,只有比較復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儀器缺乏,實際操作實在無法完成的狀況下,才考慮使用。②抽象問題的解決可用多媒體。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現象能力,但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還很缺乏。在以往教學中,我把電子云的形成過程,通過多媒體演示出現在學生面前,起到“百聽不如一見”的效果,把抽象概念具體化,解決了學生易混淆的問題。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特別適合于微觀領域內容的教學。③講解立體化學時宜用多媒體。中學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中,原子的空間構型、分子的空間構型、金屬晶體的原子堆積模型構等內容都涉及空間構型,使用板書講解時學生不易掌握其空間立體變化,但利用多媒體三維動畫演示變化過程,形象客觀,學生容易接受,教學效果良好。④復習課可用多媒體。復習階段涉及的內容往往比平常多,且知識分散,難把內容條理化,教師連貫起來也費時費力。這里制作多媒體課件,利用課件進行串講,可以選一些代表性的練習題,既便于學生系統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脈絡,又節省時間讓學生得以訓練。⑤激發學生興趣時可用多媒體。我常在第一節序言課上,利用多媒體播放生活中和化學相關的短片。如,播放法國葡萄酒的釀造過程、我縣苦蕎茶的制作過程等視頻短片,使學生在一開始就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好化學打下基礎。在金屬的性質教學中,我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武威出土的青銅器馬踏飛燕、越王勾踐的劍、司母戊鼎等歷史金屬制品的圖片,介紹化學發展的歷史,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求知欲。
四、對比、歸納法
學習的過程就是要掌握知識,加深理解,從內在聯系入手,對知識及時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學科。學生在化學學習中,應用對比歸納法,能夠研究變化,掌握規律,加深理解。對比歸納法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學習方法。例如,學生對比歸納金屬性質的相似性和向異性,更深刻地掌握金屬的性質,加強記憶;比較歸納元素在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電負性、電離能、金屬性等的遞變規律,加強理解元素性質的變化規律;在選修5《有機化學》中,對比歸納法有機物官能團、性質的相似性和相異性,加深理解一些有機物性質的不同,同時培養了學生從一般到特殊的辯證方法。
五、課外練習
在化學教學中,知識的鞏固,知識的深化,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都離不開練習。在這里,不細談。
當然,教學方法因人而異,每位教育戰線的工作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總之,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驗教學設備等,靈活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趙晶.幾種教學方法在大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07(2).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通渭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