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 要 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知識轉化的現象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從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轉化的重要性,研究影響轉化的不利因素,提出建立轉化體系的構想,并就某些細節提出設想。
關鍵詞 價值體系 信仰體系 轉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1 基礎課教學現狀與轉化研究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課是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極化和社會信息化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從其產生背景、教學內容和設置目的看,旨在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法律素質和愛國主義情操,堅定其社會主義信念和信仰,強化大學生對各種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作為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及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陣地和主力軍,在貫徹體現這一主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課程設置目的的體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看,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把握知識體系、傳授理論知識方面做了大量辛勤工作,在授學生以“知”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在推動學生把知識外化為體現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律觀的實際言行方面卻不盡如人意,沒有正確處理好知與行的辯證關系,導致在“基礎”課的實際教學中存在嚴重的重知輕行、重理論輕實踐、重傳授輕轉化現象,具體表現在教學方式死板填鴨、教學內容僵化單調、考核手段單一落后等方面。使課程設置目的難以有效體現。
從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職能來看,其作用是傳授知識,推動教育對象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基礎課教育工作者向學生傳授的“知”的內容具有規定性,教學對象因個體差異等原因,“行”的最終結果具有差異性和不確定性,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對兩者都沒有決定權,其作用主要就體現在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識,推動受教育者把知轉化為行。對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和職能部門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推動學生把所學知識體系轉化為外在的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才是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中心,才是工作的全部。
2 影響轉化的不利因素
2.1 教學方式單一,內容僵化
綜合多方面的情況看,目前高校“基礎”課教學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境地,比較典型的現象就是學生“專業課認真聽,選修課隨意聽,公共課不想聽”。盡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因,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僵化是最大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無視“基礎”課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特點,忽視大學生活潑愛動、思維敏捷的生理心理特點,無視教材內容具有滯后性的特點,重課堂教學輕實踐教學,重照本宣科輕解答實際問題,重填鴨式教學輕啟發式引導,致使講課者口干乏味,聽課者昏昏欲睡, “言者諄諄,聽著藐藐”,授課效果不佳。
2.2 考核方式單一,導向偏頗
當前,基礎課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閉卷考試。卷面題型主要是選擇、名詞解釋、簡答和論述等幾種。這種考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平時不學習,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不求理解,甚至作弊。二是給出一些題目,讓學生自選題目提交一篇論文。這種方式雖然有利于消除考試作弊、死記硬背等頑癥,但部分學生平時不學習,考試鉆空子,往往是在網上下載文章,隨便修改打印交差了事。三是期末考試與平時課堂表現相結合。考試環節完成就意味著課程教學任務的結束,對于老師而言,了解教學質量、克服教學不足成了一句空話;對于學生來說,考試及格意味著萬事大吉,至于知識的掌握、轉化早已被拋至腦后。從以上三種考核方式看,無論是哪一種,其導向都是重知識掌握,輕素質轉化,喪失了考核的導向功能,使課程設置目的的實現成了一句空話。
2.3 轉化主體單一,約束乏力
與其它許多課程可以通過一個程序、一次活動或者一項工程等方式就可以準確評價一個學生知識向能力的轉化程度不同,基礎課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信仰體系的轉化具有長期性、隱蔽性等特點,世界觀、價值感、人生觀和法律素養等具有抽象性,難以借助指標參數物化、量化、具體化,只有經過長期的自律和他律養成,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實現對一個學生的道德法律修養等綜合素質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必須借助眾多主體、大量環節、長期跟蹤才能完成。而高校的現實情況卻是,“基礎”課任課教師僅憑書面考試成績就對一個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做出了評價鑒定,學生所學知識是否外化為良好的法律道德素質卻無人問津,一個學生即使品質惡劣,照樣可以順利畢業。這種轉化主體單一、約束乏力的局面也極大地削弱了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個人良好法律道德素養的動力。
3 實現轉化的途徑構想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因是基礎,是根本,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發揮作用。 我們不難理解,在現今社會,自律就是指自我約束,自覺地遵守黨紀國法和社會公德。他律是指社會法律、制度、紀律和社會輿論等方面的約束,外在的準則來約束自己。即自律是自身的固有意識決定的,他律是外在的影響、約束決定的,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
基于上述理論認識,“基礎”課教學中,要實現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變轉化,培養德智兼備的合格公民,就必須依據內外因原理及自律和他律的辯證關系,利用大學生相對較長的在校時間,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充分利用“教、學、考、評”的每一個環節,建立一個系統、動態、立體的轉換體系,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和“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推動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化。
3.1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要從“基礎“課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特點及教材內容具有滯后性的實際出發,依據教材精神和課程設置目的,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和報紙等各種媒介,一是要提高實踐教學在教學安排中的比例。比如在講授愛國主義時,可以組織學生收看一些抗日戰爭題材的影視,推薦指導他們閱讀一些愛國人物的傳記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歷史古跡。在教授法律部分的章節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旁聽人民法院的審判,可以請法律工作者到校講授某一方面的法律知識。二是要根據授課內容,盡可能地開展案例教學,利用案例教學直觀、典型、形象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三事要堅決杜絕照本宣科直接給出熱點問題官方結論的做法,正確引導學生獨立地思考分析問題,提高認識水平。
總之,要以知識的轉化為目的,綜合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獲取知識,自覺樹立追求高尚理想的愿望。
3.2 考核環節
考核環節,要根據知和行的對立統一的原理,充分發揮考核的導向性功能,堅持知識和素養導向,堅持理論和實踐導向,擴大能夠考查學生綜合素養及獨立思考問題的題型的比例并賦予更高的分數權重,提高實踐考核在考核中的比重以激勵學生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表現。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依據上述原則,建立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兩類題庫,提高考核的覆蓋面和可信度。以實踐考核為例,可以參照借鑒心理測試和智商測試的一些好做法,根據本學年計劃組織的實踐教學的性質分門別類地設置指標用以衡量學生的實踐表現,當活動結束后,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評和互評。同時,要根據實踐教學經驗和國內外研究成果,及時更新修改衡量指標以提高其科學性。盡管心理測試和智商測試的可信度自其出現以來就爭議不斷,但是,實踐表明,其測試模式和參考價值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認可,值得借鑒。
3.3 評價環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等具有抽象性和隱蔽性,養成具有長期性。同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需要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因此,為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外化為自身的良好言行,即,將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高校和“基礎“課教育工作者必須摒棄那種考試完畢即萬事大吉的思想,而應當利用評價環節繼續推動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質。為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性和轉化力度,要擴大推動轉化的主體,提高評價結果對學生實際言行的約束力。即改變過去由基礎課任課教師一人孤軍奮戰的局面,將同學、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宿管及其它與之相關的人員全部納入評價轉化主體,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實際表現逐學期組織評價,將這些評價和課堂表現、”基礎“課考核成績按照一定比例換算成評價成績,與學生的獎學金評定和順利畢業與否掛鉤,推動大學生通過自律和他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自身法律道德修養。
總之,“基礎”課教學從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轉化,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我們放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帶來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認同多元化的背景下認真審視,提高對轉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以內外因原理及自律和他律理論為指導,從涉及轉化的教學考評等各個環節入手,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從宏觀上建立轉化體系,從微觀上設定衡量指標和細節,推動學生不斷把所學知識外化為自身的能力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