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選
〔關鍵詞〕 新課改;教師;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4—0061—01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熱潮中,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原來單一的向多元化轉變,這也必然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即教師要從知識的權威者轉向平等的學生學習探究活動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學習探究活動的組織者。從而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平等、民主、理解、欣賞的眼光善待學生,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得到最佳結合與落實。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實質性的轉變。
一、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
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質疑發問,允許持不同觀點者進行討論、辯論、爭論,對于學生的“不合事宜”的“異端邪說”不責怪、不訓斥,而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必須明確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智慧的發現者和真善美的生產者,要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就應該“以學定教”,變“學生圍著教師轉”為“教師引著學生轉”,在教學設計中要思考學生會想什么,會說什么,觀察學生為什么會那樣做……這樣引導學生就能把握住學生的“脈搏”,讓個性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引著學生走,不僅會發現學生的智慧,還能感受到學生豐富的情感,還會發現他們身上許多惹人注目的閃光點;變“教師的指令”為“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要發言,可以不需要請示舉手,可以互相爭論,允許學生打斷教師的發言,允許學生圍繞目標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選擇中形成個性,學會創新。
二、變“以灌輸為中心”為“以接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并重”
體驗與實踐是創新的前提,教師與其把知識點直接傳授給學生,不如讓他們在活動中親身體驗,讓學生用真實的體驗說服自己、戰勝自己。教師要盡量把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內容以開展活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體驗、探究式學習,同時也不能忽視接受式學習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作用,要把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三、變“以知識為中心”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基礎知識,更在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高效率、深入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與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傳授必要的知識并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又要抓住情感、意志、道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切實做到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學的終極目標,讓學生會學、會想、會用、會創新。
四、變“以評教為主”為“以評學為主”
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已有的邏輯知識體系、固定的課堂模式和教師講解為中心,而對這“三中心”活動的評價注重的是教師的“表演藝術”,評課者坐在教室后排,看到的只是學生的背影,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視學生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評教為主”為“評學為主”,評課者就應當坐在學生的對面或側面,仔細觀察學生,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是否會發現問題,是否能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是否積極主動,學生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是否突現出辯論、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的當堂學習成果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學是否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實現了三維目標,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放飛,個性是否得到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