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倩
當你站在講臺前,講臺下有那么多雙眼睛注視著你。每一天,每一節課,你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表情,都會在他們心中留下一個印記。慢慢的,那些印記集結在一起,那就是他們心目中的教師形象。
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他穿的衣服和你的很像;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口頭禪在他們口中出現……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把自己的美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在課堂上如何展示美,展示怎樣的美呢?
一、有聲的美
有聲,即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教師從進入教室開始,到走出教室為止,經常處于說話的狀態之中,這中間他要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在講課過程中他還要隨時組織教學活動,排除各種影響教學活動的突發事件,時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講課內容的轉換,跟上講課的思路。最后,他還要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小結,幫助學生整理所學的內容。這些教學活動都需要教師通過言語活動來完成。有聲之美——教學語言之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導入語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新課導入應著重突出語言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誘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愿望。
如《10的認識》新課導入: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小禮物,知道是什么嗎?(出示裝有小動物圖片的信封)
生猜測:不知道。
師:告訴你們,是一些小動物的圖片。那上課之前老師想跟你們玩猜小動物的游戲,愿意和我玩嗎?
生:(興趣極濃,大聲回答)愿意。
師:(把信封里的6個小動物抓在手中)小朋友,猜猜看,有幾個小動物呀?
生1:2個。
師:還要多。
生2:7個。
師:再少一點。
生3:5個。
師:再多一點。
生:6個!
師:對了!(在實物投影上出示,大家數數看。)
師:想不想再猜一次?(老師動作:在剛才的基礎上再把信封里的小動物倒在手中。)現在有幾個?
生1:肯定比6多,8個。
生2:9個。
生3:10個。
……
師:小朋友猜了這么多,那到底誰猜得對呢?小朋友桌上也有一個跟老師一樣的信封,大家數數看就知道了。
……
根據數學課程內容,適當地運用一些猜謎、小游戲、說笑話、講故事的形式來增添導入的趣味性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利用擬聲詞來模擬人或事物的客觀音響,巧妙、故意地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等方法,都可以為導入語言增加趣味性色彩。
2.提問語
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作出解答的過程可以視為獲取、加工和運用信息的過程。學生能不能對教師的提問作出有效、積極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提問用語要貼近學生的語言,盡量少用脫離學生語言環境的詞語或字眼。
同時,提問語言要明確。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練,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觀察這兩列數列,發現了什么特點?”這個問題學生不好回答。究竟是問每列數列相鄰兩項之間的數量關系,還是指兩列數列對應項之間的數量關系呢?還比如:“看到此題,你能想到什么?”這樣的提問,學生也不好回答。教師發問時,問題盡量只說一遍,做到長話短說,如果問題太長可設計課件或用文字呈現。教師把問題說出之后,就不要再復述問題,以免使學生養成不注意教師發問的習慣。倘若某個學生沒有聽清教師所問的問題,教師可另行指定一個學生回答。
3.啟發語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好的教師善于啟發學生發現真理。對于學生探究新知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加以引導啟發,但絕不是告訴學生正確的做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循循善誘,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引導啟發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從而幫助學生發現真理。如在除法教學中,“12÷7”,商到千分位時出現4,要求保留兩位小數。這時,提問:“要求商保留兩位小數,千分位上的4怎樣處理?”這樣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心理上會處于期待狀態,產生一種渴望掌握知識的內在要求,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所學知識中去。
4.評價語
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要保護好學生幼小心靈里迸發出的每一點火花,即使是異想天開的念頭,也不要簡單地加以否定和斥責,用語言點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這是我們應盡的職責。我覺得教師評價的語言應多一些兒童化的語言,多一些幽默化;多一些鼓勵的語言;多一些肯定、激勵性地語言。
二、無聲的美
無聲,即態勢語言。何為態勢語言?以人的表情、體態和動作進行思想交流和手段,便稱之為態勢語言,又稱體態語言。課堂中可以運用哪些具體的態勢語言呢?我們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老師上課時的目光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覺得老師在看著自己,在和自己說話。這樣學生就不容易開小差。當個別同學上課時調皮時,如果老師專門制止,就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遇到這種情況,最好是采用眼神這種形體語言來解決。以嚴厲的目光緊盯著對方不放,示意他不可以再搗亂,否則后果自負。不同的眼神可以傳達出不同的語言。其次是面部表情。教師如果善于調節并用豐富的表情說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一位成績不算理想的學生答對了一個問題,教師給他一個贊許的點頭、肯定的目光,在他的心中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支持他以后勇于發言。最后,教師豐富的肢體動作和教師的語言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二年級教學《初步認識有余數的除法》。10根小棒,平均分給小朋友,可以怎么分?老師在講解分一分時,可以通過簡單的手勢,雙手合起,然后攤開,再利用眼神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從老師的身上得到肯定,會激發分一分的興趣,為下面動手分小棒的環節打下基礎。在教學余數這個環節,處理余數時,老師做一個疑惑的表情:余數怎么辦呢?做一個放在一旁的簡單手勢,會激發學生探究有余數算式寫法,讓學生知道余數不是不寫,而是寫在商的后面,從而直觀地認識到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僅要以自己出色的有聲語言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還要力求配合恰當合理的無聲語言向學生傳遞信息,從而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