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民
〔關鍵詞〕 歷史教學;提問藝術;
導入;隨意性;層次性;
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4—0086—01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合理地設計、提出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問什么、怎么問的問題上一旦處理不好,不但無法激發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的靈感,而且會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歧路,使其在問題的“轟炸”中失去回答的信心,從而難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歷史教學中如何增強提問實效性的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以提問進行導入
精彩的教學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與戲曲的序幕,能夠起到激發學生學習欲望,集中學生注意力,揭示教學主題等作用。而教學導入設計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提問。如,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導入時,我在讓學生觀看英國國王和首相照片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問題:誰是英國的實際統治者?為什么?當今英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以提問方式進行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營造出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有的認真思考,有的舉手回答,從而為新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減少提問的隨意性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對提出探究性問題十分重視,但問題的設計往往缺乏深度和廣度,通常采用的是泛泛而問的方式,只是就事論事,這樣的提問肯定是耗時低效的。如,在上課時,教師經常會問一些像是不是、對不對等“口頭禪”式的問題。起初,學生有可能還會積極配合,但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回答的興趣,而且會降低其思維能力。雖然教師在某些問題上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對課堂教學沒有多大幫助,或是重復處理同一個問題。為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明確問題應該在哪設置,問什么,如何問,想達到什么目的,做到寧缺毋濫。設置了問題,教師就得處理。無效問題一旦提出,則覆水難收。一節課只有45分鐘,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提出兩三個有層次和有深度的問題就夠了。否則,教師和學生會陷入問題的“泥潭”不能自拔,往往很難完成教學任務。
三、增強提問的層次性
其一,問題的設計應當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有什么影響這一學生認知歷史的一般規律。為了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可采取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就是分層提問,降低難度,給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機會。這樣做,從知識形成的角度來看,學生易于構建合理有序的知識體系,一個班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基本上都可學有所得。其二,針對高中不同年級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如,在講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后,在進行復習提問時,對于高一學生,教師可直接提問英國的國王、首相、議會各有哪些權力就可以了。對于高三學生,教師如果還這樣提問則顯得簡單。其可以這樣問: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任時曾派兵攻打伊拉克。你認為:1.時任的內閣成員是贊同還是反對?為什么?2.如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反對出兵,布萊爾會不會因此而撤兵?為什么?3.如果議會中大多數議員極力反對出兵的話,結果又會如何?同樣是考察基礎知識,但第二種問法更符合高三階段對學生知識運用和遷移能力培養的要求。
四、展現提問的藝術性
所謂藝術性,就是將理性的、晦澀的問題進行“藝術”加工,使其感性化。 這樣能夠引起學生思考和回答的興趣,進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較為常見和常用的手段就是創設情境。如,在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有關責任制內閣的形成和運行機制的內容時,可先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然后由學習小組選出代表分別扮演議長、首相、女王角色,并回答以下問題:請議長先生介紹議會的人員構成。議會的權限有哪些?請首相先生介紹您是如何當選的?您有哪些權力?請問女王陛下,您是怎樣當上女王的?您擁有哪些權力?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責任制內閣的相關知識,而且歸納、分析、比較的能力得到了培養,新課改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此外,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廢話太多,提問指向不明確,會造成學生的無序思維、無效思維,進而影響教學效率。為此,教師要不斷錘煉自身語言藝術。在提出問題時,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指向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