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仲慶
【摘要】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貿易作為經濟發展的中間環節,其形式、方式和環境變得日趨復雜。貿易安全受到不斷挑戰,貿易企業的財務作為企業經營的參與者、經濟信息的反映者,在防范貿易風險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力求結合財務的特點,結合實踐經驗揭示財務在風險防控中的優勢及局限性。
【關鍵詞】 貿易; 財務; 風險防范
企業按經營形式不同大致可分為:研發企業、生產企業、貿易企業、服務企業、物流企業等。拿生產企業和貿易企業來說,生產企業是以生產或加工產品為主,同時可能兼顧流通銷售環節的企業;貿易企業則是通過對市場上產品轉換成商品的流通管道進行控制和推進,依靠自身嫻熟的商業技巧,在流通過程中賺取適當的利潤的企業。經營形式不同,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則不同。生產企業會面臨設備投入風險、技術落后風險;貿易企業會面臨市場好時無貨賣、市場壞時賣不出的風險。貿易企業的經營風險與其經營形式緊密相關,例如:煤炭貿易企業,由于所購銷的商品在流入流出企業過程中不存在加工過程,而購銷業務又往往由一個部門、少數人經辦,則有可能發生“采購的煤好,賣得低,業務人員說‘煤源緊,貨不好;采購的煤不好,賣不出去,業務人員說‘市場不好,賣不動”。而在生產企業中,由于購入后要再加工,采購的不好,生產上要找采購的麻煩,賣不動,銷售說產品不好,生產就會據理力爭,進而避免一定的經營風險。
一、貿易企業經營風險的具體表現
企業在經營中,形成風險的環節很多,財務只是其中之一,由于所有的風險最終都要表現在錢上,財務在企業風險防范中地位便比較特別。貿易企業的經營有自身的特點,所以財務在風險防范中的作用和側重點也有別于其他類型的企業。用會計的視角來看,貿易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集中在往來和存貨中,一旦形成壞賬,如果再加上高負債的問題,可能馬上就能讓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關門。付了款提不到貨,發了貨收不到錢,購入了還沒賣就掉價之類問題可以說每個貿易企業都要碰到,形成的原因簡單歸納無非兩類,一是上下游選擇不當,二是市場趨勢把握不準,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上下游客戶選擇不當
貿易企業的上下游如同我們交朋友,一個好的朋友可以讓你乘風破浪,一個壞的朋友可以讓你萬劫不復。有句古話叫“無商不奸”,這使一部分人產生錯誤認識。商人“奸”是自然,其實不對。一個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童叟無欺”的商業法則才是不變的精髓,與“奸”商打交道,無異于“與虎謀皮”。上下游企業操盤者的“人性”也就是法人的“人性”,“人性”不好的企業,無論合同多么嚴密,防范多么到位,都有可能讓你“賒把米”。史玉柱的巨人集團想必很多人不陌生,其之所以能東山再起,和其勇于承擔、不賴賬的人品有很大的關系。而玩“龐氏騙局”的人本來就沒安好心,再道貌岸然也是假的。
(二)信息不靈,情況不明
市場每天都在變化,如大海的波浪,這期間與我們交往的上下游經營是否正常,直接關系到我們資產的安全。作為放債人,不能及時掌握客戶和供應商的經營狀況,不能及時預見市場走勢對其經營的影響,并發現其經營可能惡化的蛛絲馬跡,就如同銀行盲目放貸,必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方向不明,盲目下注
貿易企業的盈利模式簡單講就兩種,一種是薄利多銷,一種是囤積居奇。薄利多銷無非是隨行就市,賺個辛苦錢;囤積居奇則要有把握市場方向的眼光,否則就如股市中的小散,這幾天賺,過幾天賠,幾年下來能不賠就是好的。市場的運行有自身的規律和趨勢,不能準確把握,如同賭博,商品屬性支持“套牢”也許還能挺挺,否則只能“割肉”。
(四)舉債經營,攤子過大
貿易企業由于經營中資金的流動性強、波動大,企業往往喜歡舉債經營,如果再含有國有股,往往舉債的規模能很大。財務杠桿是把雙刃劍,市場向好時,可以放大利潤;向壞時,同樣放大損失。不合時宜的撬動財務杠桿,可能是致命的。企業借1個億,市場波動10%則是1千萬;借10個億,市場波動10%是1個億。如果你的權益資產1個億,你借10個億,市場向下波動10%,你的資產就歸零了,因此舉債的規模過大,對企業是致命的。
二、發揮財務的風險防范作用
(一)財務數據要盡可能地反映企業的經營實質
財務數據真實是財務工作的基本要求,但真實的數據并不代表實際情況,存貨價值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一個大中型企業,存貨的準確計價,經常就是一句笑話,對于一個存貨比重較大的貿易企業,存貨的水分往往代表報表的水分,再加上往來賬款中不確定的呆壞賬,很有可能讓報表變得如同廢紙。財務報表作為企業的體檢報告,如果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身體狀況,也就失去了指導企業經營的意義,遵循和貫徹謹慎經營的原則也就失去了參照依據。科學準確地計提減值準備,是貿易企業財務計量風險的必要手段。美國的安然公司就是因為粉飾“太平”最后被“太平”葬送的典型案例。
(二)財務手續要貨真價實,不能流于形式
財務手續不僅是財務管理的基礎,也是企業管理的手段。落實和執行好財務手續,不是簡單的簽字齊全,而是明確責任和履行職責的要求。拿出入庫手續來說,出入庫單記載了收發貨的責任,在生產企業一般都能得到足夠的重視,保管員會根據實際收發貨的數量,據實填制出入庫單,是成本核算中重要的單據之一。而在貿易企業,尤其是買賣“單據”的貿易中,出入庫單成了形式,業務人員不是據貨填單,而是據票(發票)填單,如果此時業務人員又沒有清醒的認識,則容易發生收到票還沒收到貨就付款的情況。落實和明確出入庫單上的責任,在貿易企業尤為重要。又比如:簽字報銷,看似簡單,但如果你花錢我報銷,我花錢你報銷,領導花錢員工報銷,報銷制度就可能成為部分人中飽私囊的幫兇。一些看似簡單的財務手續,如同我們“飯錢便后要洗手”一樣簡單,但卻是平安的基礎。抓好抓實財務基礎工作,就是要在手續上完備,制度上健全,財務手續真實有效,充分發揮財務在管理中的內控作用,實現防止和控制貿易企業經營風險的作用。
(三)財務管理要統一認識,協調一致
財務管理聽起來是財務部門的事,但做起來則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上至領導,下至員工,應有正確的認識。拿往來賬的回款來說,財務知道外欠多少,時間多長,而欠款能不能要回來,什么時候能要回來,可能性有多大,可能只有具體負責人最清楚。出臺必要的獎罰制度,積極推進外欠貨款的清收工作,齊抓共管,上下合力,是防止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的有效手段。又比如:存貨計價,現值的取得離不開相關部門的配合,一個部門、一個經辦者或某個領導的一個表情就可能改變計價的大小,因此沒有正確統一的認識,很難做到財務數據真實。
(四)貨幣適度從緊,利潤逐步提高
企業經營是不是錢越多越好,融資的規模越大越好呢,顯然不是,企業成長有個過程,適度從緊的資金面,讓企業容易形成緊掙慢花、節儉持家的管理模式,為企業抗風險留足后勁。君不見許多上市公司上市前,順風順水,一上市,效益急轉直下,為什么呢?盲目投資造成的。
利潤率逐步提高,表明一個企業賺錢的能力在增強,資金利用率高,組織機構效率高,創新性強;反之,則說明一個企業賺錢的能力在下降,資金利用率低,組織機構效率低下,創新性不強。企業競爭,不是比大小,而是比利潤率,收益水平低的企業是不安全的企業,收益水平低的業務是風險大的業務,一個收益率10%的業務和一個收益率1%的業務哪個風險大呢?一家轉10圈,一家轉100圈,顯然是不一樣。“高風險高收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風險必須要高收益作為補償,項目可以失敗,但一定是成功后可以將以前的損失一并彌補,才值得投資,注重規模不注重收益的發展思路,很容易出現規模效益沒上來資金先斷鏈,所以一定要效益先行,再上規模。
(五)財務技術要與時俱進,控制風險的手段要不斷創新
過去的會計,一個賬本,一個算盤,能把賬記下來就行,現在不一樣了,有了計算機,記賬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極大提高,核算的內容、核算的方式也日趨多樣,可以輕松地做到分部門、分類別、分品種核算,這就是技術進步。提高應用現代技術的水平,加快會計工作現代化、自動化,將財務人員從繁瑣、重復、簡單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是財務工作真正向技術工作轉變的前提,企業管理才能上臺階,才能有所創新。不是說財務用上電腦就電算化了,軟件的質量直接影響財務工作的質量,購買軟件就是購技術,好的軟件可以成倍提高勞動效率,不好的軟件反而會制造勞動,將工作由一種復雜變成另一種復雜。
控制經營風險要有手段,控制經營規模便是手段之一,不是說業務能做多大做多大,錢能借多少借多少,要測算和控制好一個合理的安全邊際,防止將“弓”拉滿。將貿易企業的庫存視同投資來管理也是控制風險的手段之一。貿易企業看錯市場,時有發生,在沒有其他工具的情況下,只能減價處理,或待市場回暖。引入金融套保工具后則不一樣了,科學地利用金融套保工具可以降低存貨的下行風險,在發現市場開始下行時及時放“空單”,將減值風險抵消掉,這樣便可以按市價出貨,而不會產生較大的損失。
總之,風險防范如同我們自身防御,全身都要參與,手腳幫我們逃離險境,眼耳幫我們發現來襲,口幫我們引來救援。財務防范風險,離不開內部管理中的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將財務防范風險的作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周朝琦.企業財務戰略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 葉第豪.財務風險規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