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多亮 胡煒
〔關鍵詞〕 學校;可持續發展;外因;內因;管理;轉變
〔中圖分類號〕 G4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21—01
人類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滿足人類不斷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
一、可持續發展對學校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均衡、延續的發展思路,基于教育的育人功能,置于教育領域時,便具有了相應的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是指,教育為學生提供的服務既能滿足當前學生的發展需要,也能為后來學生的發展準備教育條件。具體針對學校這一組織實體而言,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學校的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應能滿足當前在校學生發展的需要,又能為后來學生的發展儲備條件、奠定基礎。因此,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應具備兩方面重要的內涵:一是學校自身需要謀求發展以滿足當前學生學習成長的需要。二是學校自身的發展要能為以后入學學生的發展提供基礎。學生的發展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學校的發展要不斷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要以可持續的發展思路推進學校各方面的建設。
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外因與內因
1. 多樣化的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外因。伴隨學校所處區域的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也日漸提高,對教育質量需求的層次、種類呈現多樣化的特征。為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政府支持教育的力度不斷加大,社會多種辦學力量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學校建設之中,能夠用于學校發展的各種資源也越來越豐富。資源的占有和辦學力量的增強,促使學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誰能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誰就能贏得更多的贊譽和影響力,在競爭中的地位就變得更加有利。
2. 學校組織結構的進化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內因。在人類發展歷經的采集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這四個歷史階段中,學校的組織結構經歷了四種主要的形式。在采集時代,人類教育領域中出現了原始形態的學校組織,此時的學校兼具教育、養老等多種職能,只有“教師”和“學生”兩個要素構成。教師不是專職的老師,學生也不是專事學習活動的人員,他們還具有包括生產勞動在內的其他社會職責。到了農業時代,教育領域中就有了專門開展教育活動的場所,學校組織的構成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要素,但此時的教師和學生已經具有專門化的特征。到了工業時代,由于工業化發展對生產勞動人才的大量需求,學校被視作一個大批量產出人才的組織,古典的管理科學和組織理論在學校中被應用,學校的管理方式按照工業科層主義的模式進行設計,學校內部開始分科分層,學校的基本結構由校長、中層干部、教師和學生組成。教師為培養學生而提供教育服務,各部門中層干部負責部門內的管理工作,校長則全權控制學校。到了信息時代,校長除全面負責學校的各項管理實務以外,還需要對政府或學校董事會負責,校長成為了學校組織的首席執行官。
在學校組織的進化發展過程中,不僅學校的人員構成和規模在擴大,學校管理的目標和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首先是學校管理主體的換位。支配學校管理的主體在學校組織結構進化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在信息時代以前,校長占據學校管理的支配地位。進入信息時代以后,董事會在學校管理中占據主導地位,校長服從董事會的決定,行使具體的管理職責。
其次是核心管理對象的變更。在較早的學校組織中,學校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即管人。在工業時代,學校管理的對象主要是班級組織、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即管事。而到了信息時代,校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層的監管,校長除具備一定的教育指導能力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制度創新、組織建設、發展規劃等能力,學校管理開始從管人管事轉向知識管理。
再次是管理目標的轉變。在工業社會以前,學校管理主要目的是較好地實現知識傳遞、技能學習和培養統治階層的接班人。到了工業社會,學校管理的目標是要規模化地培養適合工業化發展需要的各種人才,向社會大量輸出合格人才。而在信息時代,管理的目標是通過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利用教育資源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穩定優質的教育服務。
??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