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芳
〔關鍵詞〕 若水;上善;感恩;管理;德育;
賞識
〔中圖分類號〕 G62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3—0022—01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八章》,即做人做事最高境界的善行就是和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我校以“上善若水”作為學校的校園文化理念,傳承愛的教育。通過借水喻德,在校園中營造“若水文化”, 創建“若水校園、若水管理、若水教師、若水德育、若水課堂、若水學子”六大工程,樹立鮮明的學校個性,建成“上善”之校,讓學校走上文化立校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創建寧靜高雅的“若水校園”
優美的校園文化能陶冶性情、規范行為、啟迪心智。學校利用校園景色絲絲縷縷地傳遞校園文化的精神:教學樓里的走廊,不再是只能避風擋雨的長廊,更多的是傳遞學校對師生的“愛的教育”,墻上的名言警句和二十四個孝的故事,讓師生感悟歷史、體會感恩、學會繼承、懂得創造,知道為別人著想,努力為后人奉獻。每塊板面上的“愛”的故事,呈現了一種風度,體現了一種真正廣博的胸懷和至純、至真、至美的修養。
二、“若水管理”推進學校全面發展
在學校管理中,要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就要求班子成員做上善管理者。要有厚德載物的襟懷和奉獻精神,將“上善若水”作為座右銘,用人格魅力感召群體。學校管理工作應從宏觀把握,細處放手,服務、幫助、引導、指導師生,用愛心和善心,容納清濁,不圖回報,在“若水管理”的過程中給教師提供條件、搭建平臺,使教師人盡其才、各施其能、精誠團結、分工合作,使師生獲取知識、養成品格,全面發展。
三、培養“若水教師”提升教師內涵
若水的教師培養若水的學生,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是一門經典課程。一是好教師的言傳身教,這是最原生態的課程教學。二是好教師的學科見解,這是最獨特的課程教學。三是好教師的個體活動,這是最生動的課程教學。
四、著力打磨浸潤靈動的“若水課堂”
1. 我校從轉變教育觀念抓起,號召教師找學生特長、推行賞識教育。賞識教育就是用“放大鏡”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在鼓勵中找回自信。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讓學生感到只要努力了,就會有回報。這就要求老師用放大鏡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愛構建規范化、科學化、立體式的德育模式。只要長久堅持,感恩之心一定會存于學生心中,學生會對學校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
2. 推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學案教學模式。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校推行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學案教學模式。學案教學的一般過程是課堂五部曲:設計學案、預習、展示、查漏補缺和反饋。新學期,教師對學案的設計要對照課標、教材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合理處理教材,盡量做到學案的設計重點突出,難點分散,達到啟發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3. 以示范課發揮骨干教師先鋒模范作用,全面開展靈動、和諧課堂創評活動。在活動中,積極創造一種理解學生、了解學生,與學生心心相通,與學生互動的素質與應試綜合的課堂。在課堂中生生、師生和諧相處,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就會達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的高效課堂教學目的。
五、開展“若水德育”系列教育活動,培養“若水學子”
學校堅持德育為首的教育方針,大膽探索和創新德育工作方式,構建文化鑄魂、活動修身、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若水德育”文化。秉承“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的培養目標定為心善、言美、行雅、藝博。具體解讀為: 心善:與人為善,心地純良;寬容真誠,善于分享。言美:語言文明,吐字清晰;講普通話,用文明語。行雅:行為舉止文雅;常助他人,快樂自己。藝博:多才多藝,見識廣博;提升素質,全面發展。
??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