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玲
〔關鍵詞〕 新課改;學生;學習能力;和諧;自信心;主
體性;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2—0053—01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呢?筆者談幾點認識。
一、構建師與生的和諧
教學活動是一個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師生之間和諧合作,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道觀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師生之間應該確立朋友一樣的和諧關系。他說:“無論是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們都應該稱他們為小朋友。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 教師要構建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就需要把學生當作朋友一樣對待,需要從尊重學生的個性與人格尊嚴做起。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當學生有了進步或成績時,心里總是希望老師給予表揚;當學生有了錯誤時,一般害怕老師批評,特別是不希望老師在同學們面前批評。教師要懂得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該表揚的表揚,滿足學生的欲望,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重視和關注。批評學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地指責,更不能對學生進行挖苦、諷刺,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動力,缺乏自信,影響的不僅是學業,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相對淺顯但對理解文本很有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借此來刺激學生的思維。一旦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習興趣就會被調動起來,他們就能品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獲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就會逐步增強,就會慢慢地融進課堂。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有些學生發音標準,音質較好,情感豐富,朗讀水平較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多讓其范讀,在一次次的范讀中,這位學生一定可以獲得自信;有些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碰到一些開放性話題時,教師可以讓其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看法;有些學生的作文寫得很好,在評講作文時,教師不妨多將其作文作為范文來交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優點,教師應善于發現,讓其優點得到很好地展示。長期如此,學生的自信心定能增強。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學習主要是學生的事,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知識不斷積累與內化的過程,“內化”要靠學生自己,老師絕對不能代替。課堂教學是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差異,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四、實行學生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
自我檢查,就是學生對自己完成的作業或測試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目的的檢查、分析、評判,從中了解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矯正的方法,明確努力的方向。
自我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一般是在一章或一個單元的教學完成后,由學生做測試題,然后按教師的指導進行分析,主要從識記、理解、應用等三個層次評估自己的達標程度。總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結束時進行的自我評價。我經常根據學生提供的自我評價信息,分析我的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學生也能通過自我評價,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既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也提高了學習成績。
五、鼓勵學生去探究發現
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主動探究的空間,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究發現。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充分地探討、發現的時間,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懷著積極健康的心態,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方法千變萬化,教無定法,教也有法,關鍵是如何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內在學習潛力,就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