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鳳 陳文偉 陳必成
[摘要] 目的 探討有效開展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減少術后并發癥和上肢功能障礙的方法,促進護理健康教育規范發展。 方法 將80例住院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按常規開展健康教育,試驗組按整體護理程序進行程序化健康教育,然后進行比較研究。 結果 試驗組掌握功能鍛煉相關知識及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好于對照組,試驗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結論 程序化健康教育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自覺堅持康復鍛煉、減少并發癥和患肢功能障礙具有明顯作用。
[關鍵詞] 乳腺癌;手術;程序化;健康教育;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473.7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4—0117—02
乳腺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已占女性腫瘤的第一位,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但由于術后功能鍛煉創口疼痛、持續時間長等原因,患者往往對功能鍛煉康復指導的依從性不高,容易造成淋巴水腫等并發癥和患側肢體功能障礙,影響了手術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探索和改進乳腺癌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乳腺癌患者術后對功能康復鍛煉指導的依從性,作者對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80例乳腺癌患者進行程序化健康教育(試驗組)與常規健康教育(對照組)不同效果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程序化健康教育效果好于常規健康教育,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80例,均為女性;行乳腺癌根治術35例、改良根治術45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29歲,平均年齡46.5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5例,高中10例,初中26例,初中以下39例。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將80例患者按入院順序的奇偶數分為兩組各40例,兩組之間在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治療方式、病情等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2 教育方法兩組均以整體護理為基礎,由責任護土負責健康教育。對照組按常規方法開展健康教育。試驗組按整體護理程序進行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如下:①評估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全面收集患者資料,認真進行護理體檢。②診斷由責任護士、主管醫師根據評估,確立教育目標及措施。③計劃由責任護士、主管醫師、科主任、護士長根據患者個體評估和診斷,共同制定患者的健康教育計劃(功能鍛煉計劃)。④實施責任護士按照健康教育計劃,對患者及其家屬按時開展教育、演示,并在患者出院前1天,對患者功能鍛煉等康復內容進行提問和動作演示,對未掌握的內容再進行教育,對出院后的功能鍛煉及注意事項作詳細交代,再通過化療復查、電話隨訪等時機進行督查落實,確保健康教育計劃付諸實施。⑤評價結合護理質量控制,由護士長組織計劃的實施情況分階段進行總結評價。
1.2.3 教育內容對照組按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鍛煉常規的內容隨機開展教育。試驗組按照經過評估、診斷后制訂的乳腺癌手術患者個體健康教育計劃程序進行教育,主要內容為心理干預、康復指導、功能鍛煉三個方面,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尤其是心理狀況評估,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個體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入院后至手術前:介紹醫院環境、住院須知、各種檢查目的及注意事項、治療手術方案介紹、心理護理、術后康復鍛煉要點及重要性;術后24 h內介紹預防患側上肢水腫注意事項,告知睡眠時取半臥位或健側臥位、指導活動手指及腕部,進行伸指、握拳、屈腕等鍛煉;術后第1~3天:進行屈肘、伸臂等活動,逐漸過渡到肩關節的小范圍前屈、后伸運動(前屈<30°,后伸<15°),告知避免患肢長時間下垂;術后第4~7天:鼓勵患者用患側手洗臉、刷牙、進食等,并作以患側手觸摸對側肩部及同側耳朵的鍛煉;術后第1~2周:開始肩關節活動。循序漸進地作抬高患側上肢、手指爬墻、梳頭鍛煉,每日3~4次,每次20~30 min,功能鍛煉的內容應逐漸增加出院指導:①術后6個月內每個月1次化療并復查;每天堅持患肢鍛煉,做鐘擺樣運動及聳肩、旋肩、雙臂上舉、爬墻運動;注意患肢的保護,避免用患肢搬動、提取重物和背負重包等,避免在患肢測血壓、注射、輸液等;②術后5年內避免妊娠,以免促使癌癥復發;繼續堅持鍛煉,如上肢旋轉、后伸、輕度擴胸等運動,但應避免勞累,循序漸進。堅持每月1次乳房自查,每年對健側乳房X線攝片1次,以便及早發現復發征象。
1.2.4 效果評定方法[2]①功能鍛煉達標的評定。術后第3周進行功能鍛煉達標評定;評定標準:肩關節能前屈>90°、后伸>30°、外展達90°,即評定為功能鍛煉達標;②患側上肢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術后半個月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ADL對穿衣、梳頭、洗臉、刷牙、進食等進行評定;③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的評定。并發癥發生情況評定,術后20 d進行并發癥發生情況評定,即主要評估患者術后有無發生上肢水腫的并發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掌握相關知識率、功能鍛煉達標率及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明顯好于對照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3 討論
3.1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系統掌握術后功能鍛煉等康復知識
由于常規健康教育不像其他護理操作具有可視性,護理人員存在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壞一個樣的思想,使健康教育的落實得不到保證[3]。而程序化健康教育將護理程序應用其中,通過對患者個體的評估、診斷、制訂教育計劃,并對實施情況開展監測評價,不僅使教育計劃不斷得到補充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更加全面具體,而且使護士知道該做什么、如何去做,逐項落實,促進信息交流傳遞,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4]。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相關知識掌握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程序化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對功能鍛煉等康復知識的系統掌握。
3.2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手術患者對康復鍛煉指導的依從性
乳腺癌術后及時而正確的功能鍛煉不僅使術后上肢的功能得到康復,并能減少淋巴水腫的發生[5]。但由于乳腺癌手術患者的功能鍛煉持續時間長達半年以上,加上康復鍛煉繁雜、艱苦,因而使許多患者對功能鍛煉的依從性不高,從而影響了術后患側上肢功能恢復。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體或全體掌握衛生知識,樹立健康觀念,采納有利于健康的健康活動與過程[6]。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功能鍛煉達標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上肢水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程序化健康教育通過責任護士與患者一對一地進行溝通教育、檢查督促,比常規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增強對醫務人員康復指導的信賴感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識,提高對治療和康復指導的依從性。
3.3 程序化健康教育是優質護理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科學的發展以及醫療體制的改革,人們對醫療衛生保健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不僅希望疾病獲得滿意的診治效果,而且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舒適和治療上的參與性、選擇性[7]。程序化健康教育將傳統的健康知識籠統灌輸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個體化程序化教育規劃設計,并通過對患者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等環節實現護患溝通交流,使護患雙方對健康教育的工作標準、規范與職責任務更加明確,從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達到“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的優質護理宗旨要求。
[參考文獻]
[1]田富國. 乳腺癌現代非手術治療[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23—24.
[2]葉和珍. 全程健康教育在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 護理與康復,2005,4(5):387—389.
[3]曾淑賢. 臨床路徑在神經外科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 現代護理,2005,11(21):1844—1845.
[4]夏穎,王瑞紅,朱歡歡. 應用臨床路徑開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 現代護理,2006,12(25):2431—2432.
[5]李偉漢,張浩,趙玉亭,等. 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障礙析因[J]. 中國臨床康復,2003,7(11):1721.
[6]楊迎春. 骨質疏松癥患者合理飲食的健康教育[J]. 護理與康復,2010,9(6):537—538.
[7]張鎮靜. 無縫隙護理模式住院患者需求調查[J]. 護理學報,2007,14(11):11—13.
(收稿日期: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