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宏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吸引學生的歷史課,導入方式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恰當的導入方式是一扇打開學生認知興趣的大門,是學生掌握知識的起點。如何把握歷史課堂教學中導入的時機和分寸,采用有效的導入方式,激發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并且能在以后的歲月里留有回味,是值得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思考的問題,也是每一位歷史教師都孜孜不倦的追求方向。我是一個長期進行一線歷史教學的教師,希望借助這篇文章談談對歷史課堂導入的認識。
1.導入原則
歷史課堂的導入有一定的原則,只有遵循這些原則才能真正地實現導入的功效性,否則就是嘩眾取寵的“花架子”、“假把式”,即使展示的手段再華麗,也不能使學生產生對本課內容的共鳴,那么,歷史課堂約定俗成的原則有哪些呢?我認為最基本的原則如下。
(1)聯系教材,緊扣主題的有效性原則。這一點是最根本的要求,設計課堂導入方式要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如果導入部分脫離本課主題太遠或是知識展示太偏太深奧,就會導致學生摸不著頭腦,影響對后面內容的學習。在選擇導入方式和導入語時,要盡量貼近本課的主題。
(2)篇幅適中,學習時間恰當的原則。導入應該是簡練而生動的,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探索的狀態,篇幅不宜過長,時間最好把握在五分鐘以內,就好比戲劇中的開場白,要是太過冗長的話就會使下面的學習時間人為地縮水,突出不了教材的重點。日常教學中每一節課的時間通常是有限的,只有抓緊每一分每一秒,教師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3)貼近生活,抓住時機,聯系現實的原則。歷史學習也是在為現實服務,“以史為鑒”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目標,特別是現代史的學習,要接觸很多時政熱點,在導入前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這樣的導入照顧了學生的實際,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4)過渡自然,聯系上下文的原則。生動而和諧的歷史課堂是歷史教師們追求的理想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教學過程的優化,取決于每個環節的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導入部分和課本即將展開的教學任務之間的過渡,決定著這節課能否前后相符相承、渾然一體,開篇的“順暢”影響著全局。
2.導入方式
在課堂的導入方式上,要結合每一課的具體內容設計導入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導入方式達到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目的。下面我就導入方式多樣化談談長期以來教學的心得。
(1)課堂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結合歷史資料的設問方式。精選的史料,精巧的設問,可以給學生的思維鋪路搭橋。例如在講解《內戰烽火》一課時,可以出示文字材料“蔣介石致毛澤東的電文”和圖片資料“美國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或者是展示內戰之前的形勢視頻資料,然后以此為起點,連續出示幾個問題,如:“通過美國幫助蔣介石運兵,搶奪勝利果實,可以看出蔣介石的真實意圖是什么?”然后繼續進行遞進式的提問:“蔣介石既然已經準備發動內戰,為什么還要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你認為毛澤東應不應該去?去不去有什么分別?”通過結合材料的一系列設問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激勵學生的連續性思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梳理歷史知識,反饋練習,點連成線。對于前后兩課或是學習單元中相關聯系的知識點,溫故而知新的提問方式可以更加輕松地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也具備檢查學生知識掌握、鞏固復習的作用。例如在講解《戰略大決戰》時,先帶領學生回顧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這一軍事史上的壯舉,指出這次行動標志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全國性戰略反攻,由此開始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到了1948年9月,主力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此時人民解放軍開始發動戰略大決戰,進行三大戰役。這種自然而然的復習導入會給學生一種“本課在戰爭進程上是上一課事件的延續”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將歷史事件銜接起來掌握。
(3)運用圖片、視頻、實物等資源,形象直觀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例如在講文化史的時候,這個導入方式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介紹有關“書法”、“繪畫”的知識時,不管教師如何用語言描述一幅作品的優秀和影響,都不如展示書法或是繪畫作品的實物、圖片,直觀感受作品的“美”和“雅”,不需要很多語言和很大篇幅,就可以讓學生陶醉其中。另外講解《改革開放》一課中“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時,可以讓學生收集家中過去廢棄的糧票油票等實物,從展示交流收集的“戰利品”導入,提出這些票證不再使用是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
(4)講一個短小精悍的故事,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唱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也可以迅速把學生帶進狀態。例如在學習春秋戰國歷史時,可選的小故事就比較多,其中包括很多學生喜愛的成語故事,如“一鳴驚人”、“圍魏救趙”、“毛遂自薦”等,學生興趣頗濃,只要把握好故事的長度和時間,這樣的導入肯定就會取得不錯的效果。又如在教授《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可以直接帶領學生朗誦《七律·長征》,指出課題出自這首詩,然后提問:“紅軍為什么要長征?詩中出現了那些地名?三軍過后中國革命的形勢有什么變化?”結合詩歌引起學生的思考,帶著問題走進本課。
(5)結合師生經驗,角色扮演、小組辯論、身臨其境地導入。教師都有想把教學變為藝術的“野心”,而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將靜態變為動態,采用藝術化的手段導入,在使學生傾心投入的同時,可以使教師和學生都得到能力的提高。這一方式要求師生高度配合,精誠合作。作為組織者的教師要負責活動的主題、大綱、節奏、時間的控制。例如在講《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之前,可以布置一個小規模的辯論,主題為“促進古代世界文明不斷融合的主要動力是和平交往還是戰爭征服”,引發學生對不同觀點的思考,帶著疑問學習本課和下一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并產生對這兩課內容進行比較的興趣。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教授知識也要思考。精彩的導入只有通過教師不斷思考和在實際教學中日積月累不斷創新,才能真正在課堂上熠熠生輝,學生只有在“樂之”、“好之”的氛圍中才能更好地融入歷史課堂。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全力以赴為學生營造這樣一種“心向往之”的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并為此不斷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