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明
〔關鍵詞〕 語文教學;創造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創造熱情;想象;聯想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36—01
一、打破思維定勢,增強創新意識
眾所周知,中外學生對比起來,雖然外國學生平時看上去學習不大用功,但卻經常能有一些獨特的見解,而我國學生雖然平時學習刻苦,成績也不錯,可遇到問題時卻常常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和突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和學生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所致。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中,教師對學生來說,是神圣的權威、真理的化身和絕對的評判者,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駕馭。在這種教學思想的壓制下,學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無創造能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談關于素質教育的思考》中說:“我們要鼓勵學生創造。”學生的創造火花一閃現,教師就要加以保護。有一個教師問學生,雪融化了,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水,有的學生說變成冰,而有一個學生卻說變成了春天。這個學生的回答充滿智慧,但是不符合常規,根據標準答案他應得零分。但他的回答是富有創意的,所以教師應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有創意地回答問題。在評估學生非基礎知識方面的答案時,教師要把有無創意擺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讓學生頭腦中不斷閃現創造的火花。
二、善于挖掘、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調動起學生的創造熱情
語文教材中的諸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動著時代脈搏、展現著時代特色的美文時文,絕大多數閃爍著作者創造的火花,它們為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將這些創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為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觸發點。
如,教學《變色龍》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小說是寫人的,為什么以“變色龍”為題呢?這對我們的作文命題有什么啟發?學生為了解開疑團,就會認真閱讀課文并積極思考,最終揣摩清楚作者命題的藝術。
三、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聯想、想象,拓寬思維空間
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牛頓的萬有引力源于蘋果下落引發的聯想、想象,瓦特的蒸汽機源于沸水掀動壺蓋引發的聯想、想象。由此可見,聯想和想象是創新和創造之源,任何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不斷地進行創造。語文教材,特別是其中的文章,大都具有形象性、表意性、靈活性,文章本身就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豐富的聯想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以獲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盡量避免思維定勢的形成。教師應通過挖掘教材、講解習題以及其他途徑,多設置一些“空白”,讓學生借助聯想、想象去填補。比如,閱讀文學作品時,可引導學生想象情節上的空白,情節的走向,人物的命運發展,藝術形象中鮮明而模糊、富有張力的意蘊,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如,教學《競選州長》時,可讓學生設想:“假如‘我不退出競選,結局會怎樣?”之后要求學生續寫出不同的結尾。
總之,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創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興的希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發他們的智力資源,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進而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出大量具有創造能力的新世紀英才。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