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
〔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問題;比較;演示;想象;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75—01
一、問題式探究
一般來說,小學生還不太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因為只有發現問題,才有探究的需要和源頭。例如,閱讀《白楊》一文,可以抓住“高大挺秀”一詞,引導學生圍繞這個詞語層層發問,步步深入。學生有的提出:“高大挺秀”用在此處說明什么?有的提出:爸爸所說的“秀”在文中指什么?也有的提出: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的“秀”嗎?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介紹的?還有的提出:爸爸由白楊的“秀”想到了自己的子女,他借白楊表白了怎樣的內心?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表現了不同的思維過程。抓住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自由閱讀,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學生不僅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還能深入體會文中爸爸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偉大精神。這種問題式探究學習,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相互彌補知識缺欠,相互借鑒思維模式,從而養成共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比較式探究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引導學生推敲課文的語句,啟發學生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學生對文章的各層意思進行比較、分析、判斷、推理,進而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理解。例如,閱讀《凡卡》一文,理解課文為什么要寫凡卡“學徒生活”和“鄉下生活”這兩方面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寫“學徒生活”時,文中強調了四點: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常挨打;寫“鄉下生活”時,文中強調了兩點:自由自在、快樂幸福。經過綜合分析和比較,學生明白:凡卡對學徒生活沒有指望了,生活悲慘到極點,甚至連狗都不如,他迫切希望爺爺帶他到鄉下去過快樂的生活。這樣分析,讓學生認識到這兩方面是相互對比,相輔相成,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更加突出了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這種比較式探究學習,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演示式探究
語文課本中的有些課文,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操作演示的方法,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想、去問,主動探究,進而獲取科學知識。例如,閱讀《烏鴉喝水》一文,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試驗用具:一只裝有很淺的水的杯子,一只制作的烏鴉模型,一袋小石子,然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把自己想象成烏鴉,進行演示探究,切實體會烏鴉喝不到水和想辦法喝到水兩種情況下的不同情感反應,進而明白其中所含的科學道理。這種演示式探究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通過做實驗把語文和科學結合了起來,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四、想象式探究
新大綱強調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續寫、擴寫、改寫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藍天中自由飛翔。例如,閱讀《凡卡》一文,可以抓住含蓄的結尾,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打開想象的閘門進行續寫。學生有的續寫出了凡卡生活的悲慘——爺爺沒有收到信,沒能帶他回鄉下,在老板的百般折磨下,在饑寒交迫中可憐地死去;有的續寫了凡卡生活的痛苦——他繼續在老板家做學徒,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常挨打,生活連狗都不如,非常孤獨凄苦;還有的續寫出了凡卡生活的幸福——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騙過了老板,回到了鄉下,和爺爺一起過上了快樂自由的鄉村生活。這種想象式探究學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總之,閱讀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它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只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究,總結經驗,語文教學活動就會成為最有生氣、最具魅力并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活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