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勝濤 李瀟
摘要: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貴州省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貴州省經濟與全國的差距依然巨大。隨著國發2號文的出臺,貴州省迎來了一個發展經濟的全新時期,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其經濟增長的關鍵,對此,財稅政策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杠桿作用。通過分析當前貴州省的經濟狀況和產業結構布局現狀,發現其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貴州省自身的發展特點和優勢,就促進貴州省產業結構調整的財稅政策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財稅政策;財政支出;結構性減稅
中圖分類號:F81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046-02
一、貴州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貴州省產業結構現狀
貴州省是一個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生態資源都十分豐富的省份。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貴州省自身的經濟建設和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調整,貴州省產業結構出現了顯著的變化,產業結構逐漸向合理化的方向轉變,貴州省的總體經濟狀況已經大為改善。
2004年以來,貴州省經濟在不斷發展,全省的生產總值在不斷增長,由2004年的1 591.9億元到2011年的5 701.84億元,每年的生產總值都比上年增長10%以上,可見貴州省的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非常快。三次產業都在不斷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都在2007年超過了1 000億元,取得較大的突破。第一產業由2004年的334.11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726.22億元,但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在不斷減少,由2004年的21.0%到2011年的12.7%,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生產率在不斷提高;第二產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其增加值所占生產總值的變化不大,一直在40%左右徘徊,201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超過了2 000億元,由此看出,近幾年來貴州的第二產業發展在穩定中上升;第三產業也在不斷得到發展,其增加值所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增大,其增長速度也非常快,進入2009年以來,其所占生產總值一直超過了45%,而且到2010年以后,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超過了2 000億元。
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貴州省第一產業增加值所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在減少,呈緩慢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變化不大,2007年比2006年下降一個百分點,2008年所占比重和上年一樣,2009年下降到37.9%,后兩年又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生產總值比重在2009年超過了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而且后兩年一直保持著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的趨勢,說明貴州省的第三產業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和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貴州省的經濟在不斷地發展,貴州省的三大產業結構也在發展中不斷向合理化的方向轉變。但就全國范圍而言,貴州省發展仍存在特殊困難,與全國的差距仍在拉大,貴州省的產業結構還有很大的調整與發展的空間。
(二)貴州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1.城市化水平低,導致產業結構發展升級緩慢
貴州省經濟發展緩慢,導致城市化水平滯后,嚴重影響了生產要素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從而造成了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懸殊、不合理,農業現代化進程受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按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正常進程,農業就業比重的降低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前提,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加快第二、三產業發展的需要,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高低則受制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貴州城市化水平的滯后,嚴重影響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導致產業結構發展升級緩慢。
2.產業結構不合理
貴州省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總體水平偏低,服務業發展滯后,制約了經濟持續增長。由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產業分散,集中程度不高。盡管貴州省已在貴陽及其他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線布局了不少生產力,建成一些工業區,但仍未形成較強的增長帶,一些具有優勢地位的產業布局分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原材料、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模式給貴州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產品的附加值低,只能低價出售;生產效率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優秀人才;產品的市場需求性小;資源、環境保護不足等等。
3.財稅政策不夠完善
(1)對科技進步的稅收支持還不完善。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缺乏針對性,政策效用不大,稅收優惠政策目標不明確。稅收優惠政策不依據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而作相應的調整,使一些企業不思進取,企業的創新活動難以長久地持續下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科技稅法體系不夠完善,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2)行業稅收負擔不合理。我國實行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國家出于政策需要,對不同行業制定了不同流轉稅稅率,客觀上賦予不同產業不同的稅收負擔,改變了不同行業的收益率,從而最終影響了產業結構。但是各行業由于自身發展的特點不同,實際上有些稅收政策并不能充分發揮其調節和引導產業發展的作用,甚至造成逆向調節,使得有些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合理。
二、貴州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方向
2012年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的深入和國發2號文的出臺,為貴州省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指明了具體的發展方向,貴州省的發展將會進入到一個黃金的時期。
(一) 農業方面
發展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勞動生產率,走高產高效、品質優良、綠色有機、加工精細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二)工業方面
貴州抓住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優勢產業。按照市場需求導向、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空間布局、促進轉型升級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貴州能源資源豐富,要做大做強能源產業,大力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積極發展特色輕工業,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等。
(三)第三產業方面
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大并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把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依托貴州省多民族文化資源,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強以“多彩貴州”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藝美術、節慶會展、戲劇、影視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骨干企業,積極引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
三、促進貴州省產業結構調整的財稅政策研究
(一) 靈活運用財政支出手段
貴州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適當的財政支持,在運用財政支出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繼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并要充分注重調動發揮市場的配置作用,發揮財政政策對風險投資的調節作用,通過財政支出政策刺激投資,調動經濟主體的活動潛力。
1.從兩個方面支持貴州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根據貴州省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特點,設立專項產業發展基金,加大財政支出政策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力度,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另一方面,增加對科技研發投入的補貼,完善財政投融資體制,通過支持基礎研發,引導企業自主加大對研發投入的力度。
2.結合貴州省的自身優勢,注重財政支出效率。首先,要根據貴州省自身的資源優勢,支持特色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循序漸進。其次,對于新興產業,財政投資應注重效率。在對于新興產業投資過程中,重點應支持其研發知識產權和銷售服務環節。第三,在支持環節上,政策覆蓋范圍要充分,使得政策效應充分發揮。
3.貴州省產業的發展缺乏優秀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員,因而加強和完善人力資本投資結構體系。首先,要重視培養優秀企業管理人才,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有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才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動力,因此,應在各個地區個各行業設立專項投入,培養優秀人才。其次,加強對勞動力的培訓投入,提升生產者的職業能力和服務素質,完善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對地區的人才培養提供足夠的財力。
(二)優化稅制結構
合理的稅制結構,能夠有效降低居民和企業的稅收負擔,調動居民生產和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促使企業不斷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從而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稅收優惠政策可以發揮杠桿效應,拉動民間投資,有效合理配置資源,對貴州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優化稅制結構,深化財稅改革,就是以結構性減稅為方向,實施增值稅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相互促進,為經濟結構轉型創造良好的財稅制度環境。
1.根據貴州的優勢和不足,實施較合理結構性減稅,合理調整經濟存量。首先,合理調節資源稅,提高企業對資源的利用率,促進資源的節約利用;其次,由于工業生產會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可以調節環境稅,這樣,既可以提高環境污染的成本,又可以擴大治理環境資金的來源,從而促使企業加大對科技的研發和投入,以及對新設備的更換。在實施的過程中,須制定完善的標準,避免一些騙取稅收優惠的虛假行為。
2.貴州省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對于現代服務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激勵企業投資積極性,加快其發展。在一些相關產品、服務上適當減免消費稅,以鼓勵居民消費,從而帶動企業生的生產和投資積極性,積極推動銷售服務能力的提高,推進現代服務業的形成和完善。鼓勵企業投資,對于發展初期的行業和小規模經營的納稅人,實施適當的減免稅措施。
參考文獻:
[1]文靜.發揮稅收在調節產業結構中的作用[J].貴州金筑大學學報,2003,(3).
[2]徐永現.論稅收調節產業結構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J].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1990,(5).
[3]貴州統計局.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2,2.
[4]舒潔.貴州產業結構調整的投入產出分析[J].商業現代化,2007,10(519).
[5]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Z].2012,2.
[6]李勇林.貴州產業結構調整的多維審視[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2,(3).
[責任編輯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