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芬
【摘要】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開展對外交流是對21世紀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在我國,普通學生從中學甚至小學就開始學習英語,但是大部分高中畢業生的口語水平低,學生缺乏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顯然違背了我們學以致用的初衷。本文就英語口語教學的一些組織形式和組織策略做了一點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英語口語組織形式組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59-01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口語教學技能的目的是:提高說的準確性、得體性、流利性和連貫性,增強語感,描述事物,與人交往,促進交流和表達情感、觀點、意見。其中還提到高中英語教學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之一是: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的能力。另外高中英語新大綱指出英語教學“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
2011年起,英語科將設“聽說考試”項,占英語科總分的10%,即15分。從高考的這一變化也可以看出國家對英語學習中聽說能力的重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在全球范圍的日益深入和發展,英語交際需求越來越廣泛,英語口語的重要性更加凸現。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開展對外交流是對21世紀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
作為一位多年從事高中教育的一線教師,我對于學生口語水平低的現狀有幾個比較深的體會:(一)學生不敢開口說英語,他們對說英語存在心理上的障礙。(二)有話說不出。由于中學階段的英語課主要是英語語法課,學生在課堂上基本沒有口語練習,口語能力的培養被忽視了。學生對日常會話和口頭表達的基本句型不熟練,加之詞匯量有限,致使他們不能用較規范的英語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三)英語語言環境少、學習資源不足。在英語口語的語言環境方面,英語口語環境除課堂之外,其他使用英語口語的環境很少。
對于英語口語教學我在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組織形式
(一)課堂日常報告(daily report)。每節課安排3-5分鐘時間給學生作daily report。內容由學生自己定,可以靈活安排。先讓報告人(reporter)精心地選擇、準備話題,再流暢、得體、大方地在臺前有聲有色地表達出來。學生認真聽,然后讓reporter 隨機提問學生, 要求回答相關的問題。
(二)情景會話練習。就所給情景進行自由會話free talk;利用英語發表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見解等。充分利用好課內外學習機會, 讓學生談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周圍的事物和社會現象談自己的感受,用所學的字詞句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 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三)話題討論。學期開始時,我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分組的標準是:程度高低搭配,就近安排。小組成員間互相幫助,口語好的幫助口語稍差的,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材中有話可說的話題,我一般都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后進行辯論。
(四)模仿訓練。模仿是提高口語能力重要的一步。每天英語早讀課,我利用教材訓練學生聽錄音、模仿語音語調,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朗讀的材料很多,各種口語教材、聽力教材、精讀課本,甚至一些泛讀課本都可以用作朗讀素材。我要求學生先模仿,后朗讀,不斷地進行有效朗讀,很多語法、詞匯和表達方法便自然而然掌握了,語音、語調也隨之好起來。
二、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組織策略
(一)激發學習動機。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影響學業的最強烈的因素之一,它決定其進行學習英語時付出努力的程度。所以,激發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很重要的,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教育,激發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各國交往的重要工具。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采用適合中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生動的方式把學習英語的目的和現實生活的教育結合起來,可以成功地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
2.讓中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有意義和有價值,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中學生學習英語時,通過課文的學習,能進一步了解并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擴展了文化知識,提高了品德修養。同時在英語教學中還要告訴他們,現代社會日趨復雜,現代科技、現代生產工藝日趨國際化,這就要求勞動者具有比較廣博的英語知識和全面的才能。
(二)朗讀背誦。葉圣陶曾說:“口語必須重疊練習,凡習一字一句,必須反復習誦十數次至數十次,到口音純熟為止。”讀要朗讀,不能默念要做到熟讀成誦。很多中學生英語不知道怎么說,其實是句型積累量太少了,總是想一句中文,再把這句中文翻譯成英語說出來。如此,就必須遵循背誦原則,先透徹理解后再背誦就會領悟到“脫口而出”的喜悅。背誦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方法。
(三)情景設置。學生不說英語,與缺乏說英語的氛圍有關。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塊陣地,創設英語課堂情境,營造說英語的良好氛圍。
首先,英語課堂上盡量不使用漢語而用英語授課,要求學生也盡量使用英語來進行交流。
其次,在每節課中都結合內容設計一些具體的對話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投影儀等現代化手段,營造視聽一體的英語語境,讓學生在其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情不自禁地說起英語來。
(四)激勵性策略。斯金納的行為方法論認為:語言是人們總行為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有效的語言行為是對刺激(周圍事態)產生反應的結果。倘若反應得到強化,它便形成,即產生條件反射。斯金納認為,語言行為與其它行為一樣是受結果制約的。這種結果表現在課堂上便是老師的贊許、鼓勵或否定。當某一行為產生好的結果時,它便存留下來并得到強化和運用;反之,結果若是懲罰性的或完全缺少鼓勵,它便受到削弱,最終消失。因此學生所需要的是老師的激勵,形成良好的心理刺激,使學生能越來越大膽地說英語。而打擊,諷刺甚至一個不耐煩的表情都會使學生自卑、喪失自信心而對開口講英語產生恐懼。因此作為英語口語老師,應多采取激勵性的方法。
以上所述只是我在高中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所做的一些粗淺的探索和嘗試,肯定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但是我非常期望在“口語教學”這個當前備受關注的課題的研究和探討之中能積極參與交流并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斯金納(美).言語行為[M].中國基礎教育網,2001.
[3]江萍. 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探究。《中小學外英教學》,2002年4月.
[4]徐忠顯. 重視對高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培養。《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