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代厚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88-02
主題班會是指有鮮明主題、以班集體為單位、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目標的教育活動,它是學校實施教育、激勵的平臺,是學生進行反省、調控的抓手,是個體成長的精神家園,也是學校教育、班級建設最基本的陣地。在基礎教育階段,班會課應當始終是作為正規課時(即每周一課)列于教學管理中,含有教育課程設置的導向性與使命性。
一、班會作為課程設立的現實意義
因為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多元化,有時甚至很迷惘:缺乏理想,缺少學習的動力。學校德育工作艱巨,作為德育主陣地的班會課任重道遠。
但目前很多學校并沒有把班會課納入真正的課程,班會課的設計比較隨意,缺乏整體性、針對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實際上,一節好的班會課可以起到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所起不到的作用,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去積極體驗、實踐,進一步要求自己行為規范的合理和規范,產生道德成長的內動力,從而促進道德信念和規范的養成。所以,加強和改進班會課,建立結合學校德育現狀的班會校本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新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高中班會課程的模塊制定
通過班會校本課程的開設,使學生認識并處理好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較好地貫徹學校的育人理念,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具體可以分為三大模塊,十八個子模塊,每個子模塊下面可自行設計四次主題班會,形成一個小系列。三年共計72節,形成一個完整的大的班會課程體系。
高中主題班會課程模塊
三年具體主題班會(第一學期)
第二學期
三、高中班會課程的實施
(一)實施原則
(1)善于抓住教育契機,確立有針對性的主題
班會課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學習、日常行為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及班上存在的主要問題,選擇具有代表性、啟發性、對學生思想情感、行為習慣起潛移默化作用的主題來開展。班會的主題一定要有清晰的指導性,每節課在制定明確的德育目標,要具體地解決一個切實的問題,讓學生的思想有真正的改變和真正的提高。例如:發現男女生有不當交往,可以設計“苦澀的青蘋果”主題班會,蘋果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成熟,才會甘甜,過早地采摘不但不能吃,還浪費一個好果子,早戀的情感也一樣,既便有,也要好好地珍藏;發現學生騎車不守交通規則,選擇“注意安全,遠離事故”的主題,從細節做起,珍愛生命;發現學生在食堂亂扔饅頭亂倒飯菜,選擇 “珍惜糧食”的主題,介紹糧食如何得來的,明確粒粒皆辛苦,珍惜父母的勞動等等。
(2)班會課程既要有計劃性,也要有靈活性
班會課固然重要,但要照應學校整體的德育計劃,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做出統籌安排。對于各個階段的教育目標、手段、步驟、形式等應有詳細的方案。整個高中三年,切合每個年段的具體特點,制定完整的課程計劃。
最有效的教育是抓住契機,當制定的計劃與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不協調時,要根據實際的情境,靈活地加以調整,解決眼前迫切的問題。這樣,班會課就可以分清先后緩急,做到重點突出、主題鮮明,真正實現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3)班會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每個人積極參與
學生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如果班會課只是班主任的“一言堂”,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只能事倍功半。新時代的中學生,因為信息高速傳播,思想和文化的多元,他們對于傳統的東西有不小的距離,缺乏應有的認同感,因此在準備班會課時要根據他們實際的需要,激活他們的興趣,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班主任的作用主要應表現在把握方向和主題,提出設計構想以及創造必要條件。
(4)注重班會的后期效果,深化德育的延伸班會課既不是一時興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一次很成功的主題班會,它的作用也不可能長久,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衰減。教育活動有一定的滯后性,班會課后老師要繼續深化和鞏固。課后,我們可以找一些學生談心,及時了解和掌握來自學生中的信息,反思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細小環節,分析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反應和道德變化,適時地加以引導。如果需要,最好能形成一個班會系列,這樣會起到更好的德育效果。另外,班會上作出的決定,課后要監督學生執行,若有不妥處,可以做些調整,只有這樣,主題班會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二)實施形式
1.年級協作式 “班會課”: 由每個年級和班主任共同策劃,每個班級承擔不同部分的任務開展。這樣,整個年級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
2.學生團體合作式班會課:可以由班級某個部門發起,也可以由學生跨班合作完成,結合具體情況,選用適當方式實施班會課。可以由教師把握方向,學生獨立設計、召開。
3.家校協同式班會課:整合學校與家庭教育,邀請家長到校參加,也可以間接參加,發揮家長的積極作用,共同開發班會課。
4.學生體驗式班會課:在班會實施過程中,設計大量的實踐參與活動,如在某個特定的場景和情境中開展班會,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教育。
四、班會課程管理和評價體制的建立
(一)管理體制的建立
為了保證班會課程順利實施,需成立由學校德育校長、學生處、年級組、班主任和班級學生干部組成的四級班會課實施機構。學生處負責督促、組織、評價、指導班會課實施,加強對班會課程化的教學評估。學校要落實班會課程,做到不擠不挪不占,開齊開足開好。每周要抽查班主任的班會方案設計情況,每個月要上交班會課方案設計。要從主題、內容、形式、學生參與情況以及效果等五個方面對班會進行量化評估,以便揚長避短,促使班會課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
(二)評價與反思機制的建立
學校的評價由學校學生處牽頭,組織各個方面的成員組成相對固定的評價小組,對班會課實施周、月、學期的量化評價,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有關班會課實施效果的座談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