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菊
摘 要:新農村建設事關建設中原經濟區、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大局。在推進河南省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如何溶入生態文明是十二五規劃的文中之意。提出了河南省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態文明產業體系和生態文明生活環境,并針對河南省情提出了六條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生態文明;新農村;生態體系
中圖分類號:X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02-0027-02
河南省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梢?,推進河南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省政府十二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工作重點,同時也是應對農業資源逐漸短缺、河南振興、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階段,探索融生態文明于新農村建設之中的最佳途徑,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的重中之重。
一、生態文明新農村的理論內涵
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們黨倡導的第四種文明執政理念;是社會文明在自然環境中的擴展,是一種比工業文明更進步、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包括較強的生態意識、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態制度。
農村生態文明是一個綜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生活時,主動、積極地改善和優化農村內部和農村自身發展與自然、城市、社會的關系,以及建設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農村面貌、提高農民自身素質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二、河南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的必要性
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順應生態文明發展趨勢并作出相應的發展調整,是生態文明對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轉變的重要內容。
(一)構建和諧農村的要求
在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強調要在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發展經濟。它既可以使人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共存,又可以調和人類代內、代際之間有關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農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廣大農村是淡水、耕地、林地、草原、生物等資源的最大腹地,是承載人口的主要場所,是實現科學發展的主要環境依托。同時,與城市比較,農村的環境問題原因更為復雜、危害更為嚴重、治理更為困難,也必然包含了對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也只有實現了農村的和諧才能進一步實現社會的和諧。
(二)農業資源短缺性的要求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建設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嚴重的資源瓶頸,與農業生態緊密相關的淡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總體緊缺。首先,淡水資源貧乏。農業屬高耗水產業,缺水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其次,耕地緊缺。河南省每年耕地面積以20多萬畝的速度減少,2009年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積豫東平原地區是1.5畝左右,豫西則是1畝左右,土地后備資源已經亮起“紅燈”。最后,森林覆蓋率低。2007年河南省的森林覆蓋率只有22.64%,在全國排名17。綜上可以看出,依靠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必須在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上下工夫,走生態文明之路。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以土地為基礎的生態環境是農村一切發展的物質環境和物質基礎,推進新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打牢這個物質基礎,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茖W發展觀的另一個要義就是發展途徑要科學。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三、河南省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的內容
(一)構建生態文明產業體系
1.生態農業體系。積極鼓勵發展有機糧食種植業,抓好清潔生產,發展無公害農業。如臺灣花蓮縣發展的有機米已經出口到日本等國家,市場前景廣闊。發展生態環保型畜牧業,推進生態牧場建設,鼓勵規?;B殖,配套實施能源環保模式的大型沼氣工程,對養殖場糞污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推廣“畜-沼-果”、“畜-沼-菜”等能源生態種養模式;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保護熱帶天然林,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花卉業等新興林業產業,建立起規范有序、集約經營、富有活力的林業產業體系。
2.生態工業體系。抓好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實施節能降耗重點工程;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加強源頭和過程控制,確立新型的污染預防控制體系,達到“節能減排,降耗增效”的目的;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主動執行ISO14000綠色認證制度,確保企業生產過程的環保標準,以此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3.生態旅游體系。打造一批品牌果林旅游基地,如現在新鄭市的大棗采摘基地、櫻桃溝等,既開發了鄉村旅游又帶動了果業的種植和生產,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增值并保護了環境。在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開發度假村,將旅游資源開發與自然環境保護相結合,謀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樹立生態旅游標桿,如西峽縣老君洞景區堪稱“中原第一氧吧”。景區內森林覆蓋率96%,在一個景點環翠瀑布附近,創下了每立方厘米16.8萬個負氧離子的中原最高紀錄,基于此,景區打造了中原首家天然森林SPA太清谷游覽區,結合景區內兩千多種、數千萬棵樹木散發出的有益氣體,根據不同樹種揮發出的獨特氣味對人體產生的調劑功能,設置了清肺、養氣、潤腸、減肥等不同的SPA區域;保護古老村鎮、民族村寨的原生態鄉村旅游。
(二)創建生態文明生活環境
一是創建生態文明自然環境。首先,是通過“一建三改”即建沼氣池,改廁、改灶、改圈創建生態家園;其次,是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處理、農村工業污染治理、飲水安全保障等。二是創建生態文明人文環境。通過生態文明知識的宣傳,創建文明鄉風、培養生態消費觀念等。
四、河南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果蔬花卉園藝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打造全國優質安全農產品核心產區。積極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以農業科技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為重點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二)加強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
新農村建設就是要使農民從根本上擺脫生活的被動處境,也就是使人與自然保持和諧關系,改變農村發展的落后基礎條件和環境狀況,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實現農村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只有實現農村發展的生態文明轉型,才能使發展的生態壓力和環境壓力得到釋放,使其穩定運行,進而為農村發展提供有序的支持。在鄉鎮要大力推廣以沼氣、太陽能、電能為主要內容的清潔能源,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狠抓旅游公路沿線農戶環境衛生治理,突出抓好“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雜物、清污泥)和“五改”(改水、改廁、改圈、改廚、改灶)。在新農村示范村建立農村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系統。
(三)確立生態文明新理念
農業循環經濟以經濟活動生態化、資源利用節約化、廢棄物資源化的資源利用方式,在遏制農業污染、促進和諧農業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有效之路。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新農村,就要轉變舊的觀念,樹立起“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新觀念,確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生態文明新理念。河南省多數鄉鎮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發展鄉鎮企業就要以生態文明為指導,走循環經濟之路,合理安排鄉鎮企業布局,綜合考慮農村產業結構現狀和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不能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追求一時的經濟增長。
(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首先,基層政府要進行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大力倡導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遏制近年來在農村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費,提倡合理消費、“綠色消費”。 其次,搞好環保宣傳工作。一方面,要以正面宣傳保護農村環境的重要性,使廣大農民樹立環保意識,使各級領導干部重視環保工作;另一方面,要用反面典型做教材,要把因受環境污染出現的區域性群體多發病,特別是各種癌癥多發區的實例進行宣傳報道,激發人民對環境保護的緊迫感。使全體民眾共同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五)創新發展體制
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進行體制創新,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科學健全的發展機制的保障,建設生態文明也離不開相應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對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特定要求,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的文明,更是適用于一切生活領域的普適性文明。只有健全了社會發展機制,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就是在制度文明中對生態文明作出有效的肯定。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發展的加速期,發展機制還不健全,還沒有專門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構成,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機制還不完備,因此,要加強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這是推進生態文明的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
(六)抓好示范,以點帶面
要在一個縣根據現有條件的優劣,樹立好、中、差三個自然條件的示范村,根據經濟狀況,各級政府給予數量不等的資金支持,把這些村莊建設成空氣清新,道路硬化樹成蔭,看不見污水看不見垃圾,施肥科學化,人畜糞便處理無害化,房屋墻面潔凈化,“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作風文明、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的生態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彭廣文.努力把農民培育成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J].新重慶,2005,(12).
[2]韓榮和,關今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社會保障權[J]. 東南學術, 2010,(4) .
[3]程松杰.河南新農村建設新情況新問題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 .
[4]高山. 淺析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 河南教育:中旬,2010,(9).[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