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囡,陳東景
摘 要:長海縣的產業結構單一,是典型的一三二模式,屬于資源依賴型經濟,長此以往,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因此,優化產業結構勢在必行。優化發展第一產業,可持續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應是長海縣持久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長海縣;產業結構;海島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60-03
引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島眾多,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有7 372個,常年有人居住的海島420多個,海島人口已經超過3 000萬[1]。海島是人類開發海洋的基地,是第二海洋經濟區,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政策下,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海島經濟正從基礎產業提高到核心產業和支柱產業。然而,我國海島產業結構單一、“低度化”等問題嚴重,這大大制約了海島經濟的發展。因此,在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開展海島產業結構優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長海縣是我國十二個海島縣之一,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海島縣,也是全國唯一的海島邊境縣。全縣人口11.2萬,有漢、蒙、苗、達斡爾、朝鮮、藏、維吾爾和錫伯族等民族。它四面環海,東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西南與山東廟島相對,西部和北部海域與大連市及普蘭店市和莊河市相連,是大連地區距離日本和韓國最近的區域。此外,長山列島位于海洋島漁場中,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憑借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長海縣發展較為迅速,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海島生態系統已偏離平衡,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而產業結構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模式,因此,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是促進海島經濟發展的理論前提。
要實現海島縣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是第一位的,而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產業結構優化。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長海縣為例,運用比較分析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揭示海島產業結構的經濟演化規律,以此優化海島產業結構,實現海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海島經濟效益的穩步提高。
一、產業結構現狀及特點
產業結構是指生產要素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構成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縣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的強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2]。
(一)長海縣產業結構的現狀
近幾年,長海縣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2009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20 82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6 500萬元,增長12.8%;第二產業增加值51 775萬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82 548萬元,增長5.4%。三次產業構成比例為:68.1:12.3:19.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4.0%、7.7%和18.3%。從業人數基本穩定,按三次產業劃分,一產業30 278人,下降7.6%;二產業4 895人,增長34.0%;三產業18 961人,增長4.4%。由此可以清晰看出,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既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解決了就業問題。在第一產業總產值286 500萬元中,漁業貢獻258 535萬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90.2%,主體地位突出[3]。
地方生產總值持續上升,人均GDP增加,但與其他海島縣相比仍有差距。2009年,全國12個海島縣的地方生產總值和人均GDP如表1所示。可以發現長海縣的生產總值處于倒數第四的位置,與最高的玉環縣相差甚大。由于各縣人數相差較大,按照人均GDP排名,長海縣排名上升3位。這說明長海縣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表1 2009年全國12個海島縣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GDP
(二)長海縣產業結構的特點
縱觀長海縣的發展,不難發現第一產業的主體地位。1986—2009年,長海縣的產業結構變化分為3個階段:1986—1992年,第一產業的比重約為60%,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較高,這是因為該階段非常重視發展鄉鎮企業;1993—2000年,第一產業的比重約為70%,該階段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2001—2009年,第一產業的比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4]。三產業在總產出中所占的比例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明顯看出,第一產業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但仍不足,第三產業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目前,長海縣的產業結構為一三二模式。
圖1 三次產業的比例
1.第一產業占主體地位,養殖業比重上升
海島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海洋生物資源、濱海旅游資源和港口資源等,是一種“資源依賴型”經濟,依靠生產要素,低成本發展[5]。也就是說,第一產業是長海縣經濟發展的依托。從1983年第一產業占據62.3%,至今第一產業比例為68.1%,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50%以上。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如圖1所示。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發現,雖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處于主體地位。
長海縣的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漁業一直是長海縣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在第一產業中占絕對地位。憑借天然的優勢,順勢而為,漁業經濟高速發展,但由于資源數量有限,人們開發手段粗獷,過分依賴漁業將不利于長海縣的可持續發展。長海縣漁業在第一產業中的地位如圖2所示。目前,長海縣的漁業經濟主要包括捕撈業、養殖業。發展勢頭如圖2。
圖2 漁業在第一產業中的地位
(1)捕撈業在漁業中比重下降
捕撈業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遠洋捕撈,二是近海捕撈。從經濟學意義上說,海洋里的魚是公有資源,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這就難免產生公有地悲劇。人們毫無節制地捕撈大海母親的給予,不計后果。這種低成本高收益的領域必然會吸引大量人進入,這已體現在近些年漁船的數量和人的就業方向上。然而,近幾年很多人退出漁業市場,這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油價的飛漲,使養船的成本增加,再加上捕撈量下降,許多業主入不敷出。二是由于過度捕撈,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出現了枯竭(這是從主要經濟魚類的單位捕撈努力量產量中看出的),人們將目光轉向別國的漁業資源。很多中小船只無法從事遠洋捕撈,不得不退出漁業市場。
(2)養殖業比重上升
在海洋環境的惡化和漁業資源短缺的雙重壓力下,長海縣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漁業模式,選擇了“以養為主”的路線,大力發展沿岸淺海栽培漁業和海水養殖業。至2005年,海水養殖業產值已明顯超過了海洋捕撈業產值,海水養殖業成為長海縣漁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選擇,也是當地漁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2.第二產業顯著落后,建筑業增勢強勁
海島縣獨特的區位環境是其產業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憑借自然優勢,長期以來,長海縣一直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產業,第二產業發展滯后,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海島陸地面積有限,淡水短缺,運輸成本高,不宜大規模發展工業,因此,工業基礎薄弱,生產規模小,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慢。其經濟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其他海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對比表1和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些發展較為迅速的海島縣,其第二產業比重都較高,如玉環縣和定海縣,而長海縣僅不到10%,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第二產業滯后是長海縣發展的瓶頸。然而,除了主導產業水產品加工業正常發展外,在大好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建筑業生產增勢強勁有力,這也可以作為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的解釋。
表2 海島縣產業結構變動
3.第三產業發展逐步加快,旅游業勢頭十足
近年來,現代服務業在海島縣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這些服務業具有鮮明的海島特色,已成為其新的經濟增長點。據資料顯示, 2009 年長海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82 548萬元,占GDP比重19.6%。長海縣的交通運輸業、批發與零售業、住宿與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在整合和創新中得到發展提升, 港口物流、旅游、房地產、金融業、信息咨詢等海島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 發展了一大批在規模和實力上都有巨大潛力的海島服務業企業,提升了長海縣的海島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在第三產業中,以旅游業發展勢頭最猛。憑借優美的海邊環境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長海縣將“旅游興縣”提升到全縣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以“海景、海鮮、民俗”為特色,共同筑起了長海縣海島旅游的基礎,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二、對長海縣產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長海縣的產業發展模式為一三二,這種結構不利于長海縣的長遠發展,優化海島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然而,伴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短缺和遠洋捕撈成本的加大及政府對二三產業的扶持,捕撈業已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依托,此外,一些轉業漁民需要新的工作機會,因此,應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下,綜合考慮海島具體的有利因素和制約因素,優化發展第一產業,可持續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一)優化發展第一產業
長海縣的發展仍離不開第一產業,而漁業是第一產業的牽引車。但由于其對環境依賴程度過大,我們必須發展生態漁業,進而優化第一產業,建立起捕撈、養殖、加工、銷售補給、技術服務和漁港建設為一體的綜合性漁業基地。具體措施如下:(1)換種方法吃“海”,擴大遠洋捕撈規模,占據更多的公海漁業資源;(2)對近海捕撈的船只網具進行調整改革;(3)堅持以養為主的方針,確立養殖業在長海縣第一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并結合科學技術研究,加快海水養殖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和引進珍稀海產品,提升海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創建自己的海產品品牌,利用品牌效應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第二產業
對長海縣來說,第二產業比重嚴重不足。然而第二產業的發展與海島縣的發展之間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第二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海島縣的自然條件不適合大規模工業的發展,不正確的發展工業會給海島縣的生態系統帶來壓力。因此,一方面,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增大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提高長海縣的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對第二產業的發展要設定嚴格的環境標準,要以對環境友好為前提,以生態產業為方向,以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為目標。體現在:
1.保證水產品加工業的主導地位,并繼續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2.對一些新興工業,如造船業、臨港工業、海產品精深加工等,要采取可持續的發展策略;
3.利用獨特的區位條件,發展能源工業;
4.充分利用海產品的營養價值,引進新技術,發展海洋藥業;
5.加快建筑行業的發展。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依托海洋資源和適宜的氣候,長海縣成為人們向往的“天堂”。目前,長海縣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是在旅游業和服務業。由于第三產業的附加值較高,我們必須下大力氣,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努力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體系。
1.完善發展第三產業
近年來,長海縣已經開展了許多休閑漁業活動,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來說仍不盡如人意。該縣活動與其他海島縣活動相似且地方行業間無序競爭嚴重,這嚴重影響其發展。為此應該充分利用其區位的獨特性及人口的復雜性,發展特色休閑漁業,提供特色服務,吸引更多游客,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服務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享受海邊旅游帶來的舒適時,人們也希望享受到高端的服務。發展高端旅游服務業,既會刺激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也能提升海島形象。比如:向以海洋物流、海洋休閑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轉變;發展海島養生、生育旅游,利用原始海島風貌、純凈的海洋環境、純美的海鮮,讓游客回到原始的自然環境中體驗蜜月,完成生育和養生活動[6]。
2.綜合發展第三產業
以旅游服務業為核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國際金融服務,發展轉口貿易,著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群島自由的金融服務政策,逐步實現國民匯兌外幣自由,國外游客享受國民待遇;完善物流運輸服務體系,建成以海運、空運為主,以陸上公路運輸為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7],實現海陸空一體化;加強文化建設,形成海島獨特的文化產業。
(四)政府政策措施
長海縣政府應加大政策建設,保障長海縣的發展。首先,地方政府應明確責任,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辦事,不能徇私舞弊;其次,因地制宜,制定相關規劃保證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再次,經濟上給予大力支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現代化的一流服務設施;最后,吸引高技術人才流入,注入更多科研力量加快研發海洋技術。
參考文獻:
[1]樓東,古樹忠,朱兵見,劉盛和.海島地區產業演替及資源基礎分析——以舟山群島為例[J].經濟地理,2005,25(4).
[2]宋樂,劉毅飛,蔡廷祿,王欣凱,程林,楊志宏,夏小明.浙江省海島縣產業結構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27).
[3]長海縣統計局.長海統計年鑒(2003-2009)[Z].長海縣:長海縣統計局,2010.
[4]俞金國,王麗華.海島縣產業結構及轉型對策研究——以長海縣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0,12(3).
[5]張耀光,劉恒,張巖,王圣云.中國海島縣的經濟增長與綜合實力研究[J].資源科學, 2008,30(1).
[6]孫兆明,馬波.中國海島縣(區)產業結構演進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29(3).
[7]張耀光,王國力,肇博,王圣云,宋欣茹.中國海島縣際經濟差異與今后產業布局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2).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