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中韓兩國出版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兩國出版業之間的合作已由版權貿易向深度資本合作邁進,并取得初步成果。政界、出版學術界人員互訪為兩國出版交流活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利契機。書展和出版資助推廣項目成為兩國出版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對上述中韓出版交流現狀進行深入思考后,提出在國際出版全球化、數字化這一大背景下中韓出版交流的發展設想。
[關鍵詞] 中韓 出版交流 現狀
[中圖分類號] G23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 02-0094-0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and Korea have been carrying out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ublishing field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The cooperation has stridden forward from copyright trade to in-depth capitalization, which has yielded preliminary fruits. The mutual-visits between the people in political and publishing academic areas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Meanwhile, the book fairs and financial-aid programs have become significant platform for the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After in-depth rethinking on the above-mentioned situation of Sino-Korea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ino-Korea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of world publishing.
[Key words] Sino-Korea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1 中韓出版交流現狀
近年來,中韓兩國出版交流活動日趨頻繁,互相成為重要的合作伙伴。雖然版權貿易仍是雙方合作與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兩國出版業之間的合作開始由版權貿易合作向深度資本合作邁進,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兩國政府、出版學術界的人員互訪為兩國出版交流活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利契機。此外,兩國書展平臺和出版資助推廣項目更是兩國出版交流與合作的助推器。
1.1 版權貿易增長迅速
近年來,韓國一直是中國重要的版權貿易伙伴。2009年中國向韓國輸出版權253種,從韓國引進版權799種,較2004年分別增長159%和134%。2004年—2009年中國向韓國輸出版權數量的比重為10%—20%,韓國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版權輸出國;同時期,中國從韓國引進版權數量的比重為3%—6%,位列美國、英國、日本之后,入圍中國版權引進國榜單前五。
1.2 企業合作成效顯著
中韓兩國出版企業間的合作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報紙海外版印點在韓國開通,到與韓國當地出版機構合作出版報紙韓文版,中國出版企業“借船出海”實現出版、發行本土化運作;從兩國圖書出版機構合作出版,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合資或收購的方式落地韓國,實現中韓出版企業的“同舟共濟”,策劃出版兩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
2004年7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中文版)首爾印點開通, 2007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韓國周刊》(韓文版)在首爾創刊,《人民日報》海外版(中文版)還將繼續在韓國出版發行。2009年7月1日,天津《今晚報》韓國版《新華報》在首爾創刊發行,是該報在1年前創辦日本版后在亞洲地區創辦的第二個海外版,是韓國發行量最大的主流華文報紙。
2007年中國出版集團所屬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韓國熊津出版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互相引進優秀當代文學作品,韓國已引進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小說《所以》和《月亮背面》。2008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和熊津開始正式接觸,5月首爾國際書展期間雙方高層經協商決定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9月第1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簽約儀式。2009年6月,雙方聯手成立海外合資公司——中國出版(首爾)有限公司(木蘭出版社),為韓國讀者量身打造漢語學習教材和介紹中國的圖書,計劃每年出版圖書20種以上。
2008年5月14日,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與韓國阿里泉株式會社(AREESEM)在首爾國際書展中國展館舉行股權戰略合作備忘錄簽字儀式,以現金購買股權方式,實現同韓方的股權戰略合作,6月13日完成此宗收購。作為雙方合作的首批產品,阿里泉株式會社出版的《恰同學少年》《愛城》韓文版同時首發。
1.3 人員交流涉及面廣
自20世紀80年代末,中韓兩國出版學研究者在中日韓共同主辦的國際出版學研討會上有所接觸、了解之后,經過中韓雙方努力,中韓出版學術研討會自1996年起至2010年已經順利召開了十二屆。自1997年起,中日韓三國輪流召開大學出版社研討會,三國大學出版社之間的交流合作機制由此啟動。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韓兩國出版交流的深入開展,盜版問題也成為困擾兩國出版從業者的一大頑疾,在中韓兩國版權行政主管部門的支持下,自2006年起由兩國版權保護相關機構組織召開中韓版權研討會,至2010年已順利舉辦六屆。以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物市場監管考察團訪問韓國為契機,韓方遞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與大韓民國文化觀光部關于出版交流合作的合約(案)》,中韓兩國新聞出版行政機關于2006年正式簽訂《出版交流合作協議》,為兩國間的新聞出版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政策保證。
1.3.1 中韓出版學術研討會
中韓出版學術研討會(The Sino-korea Publishing Seminar)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和韓國出版學會共同發起。1996年首屆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除第三屆和第五屆為隔年舉辦外,研討會每年舉辦一次,由中韓雙方輪流主辦。截至2009年,中韓雙方借助研討會這一平臺共發表論文近80篇。這些論文代表不同時期中韓出版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僅為兩國出版學術界相互了解研究動態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為兩國出版業提供了寶貴信息和有益借鑒。
1.3.2 中日韓三國大學出版社研討會
1997年8月,經中日韓三國大學出版社協會領導協商,第一屆中日韓三國出版社研討會在日本召開,三國交流合作機制開始啟動。此后,按照日中韓的順序輪流承辦,每年召開研討會。2006年第10屆研討會在日本舉辦,為進一步加強合作、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振興大學出版事業,三國大學出版社協會簽署合作協議書。2007年第11屆研討會在中國杭州召開,三國出版社代表就體制改革、經營管理問題以及出版物市場的新變化進行深入研討。2008年第12屆研討會在韓國召開,與會人員以“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市場地位和發展戰略”和“各國大學出版社間的版權交流”為主題,結合各國、各出版社實際進行互動交流。
1.3.3 中韓版權研討會
中韓版權研討會由中國國家版權局和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主辦,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和韓國著作權委員會共同承辦。2006年9月、11月分別在北京和首爾舉辦第一屆和第二屆研討會。此后,研討會每年舉辦一次,由中韓雙方輪流主辦。
2007年9月在第三屆研討會上,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與韓國著作權委員會簽訂《促進中韓版權貿易與保護合作機制建立倡議書》,旨在加強兩國版權機構及企業間合作與交流,促進圖書、音樂、電影、電視劇、卡通、網絡游戲等版權產業核心領域的合作,共同探索促進兩國版權保護及版權貿易發展合作方案。倡議書號召共同建立中韓版權法律信息、版權貿易相關信息及合作交流、專業版權法律服務“三個窗口”,向兩國有關行業、企業、權利人提供優質專業的版權服務。
1.3.4 出版物市場監管考察團
2003年11月,以范衛平為團長的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物市場監管考察團對韓國出版業現況進行考察,先后拜訪韓國文化觀光部、大韓出版文化協會、韓國刊行物倫理委員會、韓國電子出版協會、韓國復印傳送管理中心、教保書店、坡州出版文化園區。韓國文化觀光部文化產業局局長李普京先生向范衛平先生遞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與大韓民國文化觀光部關于出版交流合作的合約(案)》(中、韓、英三種文本)。
2006年5月18日,中國國家版權局與韓國文化觀光部簽訂《出版交流合作協議》。《協議》約定:將交換保護著作權的相關技術及法規信息;不定期舉行司局長級會議,協商兩國的著作權法及政策,交流防止著作權侵害信息;就著作權交流及合作交換意見,并就著作權領域的政策制定、人才培養及信息交流等進行磋商,不定期舉辦著作權保護問題論壇;加強兩國著作權相關政府官員之間的交流及培訓,并促進雙方著作權團體之間的交流;在世界貿易組織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機構舉辦的會議及工作項目中互相協助,謀求兩國共同利益。
1.4 書展平臺作用明顯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和首爾國際書展為中韓兩國出版人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臺。2008年首爾國際書展上,中國作為第一任主賓國參展,使兩國的出版交流與合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筆者相信,2012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韓國的主賓國活動會為兩國出版界帶來更多驚喜。
1.4.1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由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文化部、科學技術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聯合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承辦。1986年9月,首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成功舉辦。2005年第12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首次設 “主賓國”, 2012年韓國將作為主賓國參展。2005年—2010年韓國參展商數量從19家增至30家,其中大韓出版文化協會、建筑世界株式會社、PK版權代理公司、胡蘿卜圖書版權代理公司、韓國愛力陽代理公司、熊津出版集團、知耕社、藝林堂、大教出版、教元幾乎每年都來參展。
1.4.2 首爾國際書展
首爾國際書展,在韓國文化旅游部和韓國書商聯盟協會的支持下,由韓國出版文化協會、韓國文化廣播公司和韓國展覽中心聯合舉辦。2008年5月書展首次設 “主賓國”,中國作為第一任主賓國參展。中國主賓國展臺面積600平方米,共展出中國圖書近1.5萬冊,來自國內89家出版單位的代表和作家代表、文藝團體代表共計260余人組成中國主賓國代表團,共接待韓國參觀者5萬余人。中國展團達成版權貿易協議、意向共計386項,中國展臺現場銷售圖書2100余冊,組委會組織各類活動43場。
1.5 資助推廣項目粗具規模
進入新世紀,中韓兩國政府非常重視兩國圖書在國外的推廣工作,分別通過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韓國文學翻譯院的相關資助推廣項目向海外推介各自的優秀作品。
1.5.1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新聞出版總署發起并實施,2006年1月正式開始運行,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已經成為我國新聞出版業對外開放的品牌工程。該計劃主要采取資助翻譯費的方式,鼓勵各國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圖書,通過作為文化載體和溝通橋梁的圖書,為外國讀者用自己熟悉的語言閱讀關于中國的圖書,使其更完整、更真實地了解和認識中國。截至2010年10月底,該計劃工作小組已與黃梅、熊津、西格馬、宇鏞、多樂園、Darunsaenggak、Gimm-yong等近60家韓國出版機構簽訂124項資助出版協議,資助圖書類別主要涉及傳統文化、兒童圖書、名人傳記等。
1.5.2 韓國文學翻譯院資助推廣項目
韓國文學翻譯院2001年4月成立,旨在推動韓國文學走向世界,積極援助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活動。2008年11月開通中英雙語網站koreanbooks,具有韓國圖書信息檢索功能,提供韓國出版社與代理商的信息、韓國圖書摘要與節選、國際書展參展信息等。該院自2008年參加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設獨立展臺。據該院事業部本部長金允珍介紹,截至2009年9月底,該院已資助約70種韓國作品在中國出版。
2 中韓出版交流發展設想
在國際出版全球化、數字化這一大背景下,中韓出版交流要跟上國際新聞出版業發展步伐,以傳統媒體和新興數字媒體為載體,以中韓大型出版企業為龍頭,以資本運作為紐帶,促進中韓兩國全方位的出版交流與合作。
2.1 重視新興業態,擴大文化產品貿易
網絡、手機、多媒體閱讀器、電子期刊等新型媒體為國際出版交流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方式。中韓兩國出版企業應該積極開發利用數字、網絡等現代傳播技術,通過網絡出版、按需出版、數字圖書館和網上書店的建設,采取連鎖經營和網上銷售等多種方式擴大各類出版產品的實物和版權貿易。
2.2 培育市場主體,推動出版企業合作
鼓勵和支持中韓兩國有條件的新聞出版企業,通過融資、合資、合作、參股、收購兼并、企業重組等方式到對方國家去,實現兩國新聞出版企業交流與合作的“本土化”運作,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的外向型出版產品,豐富兩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3 培養外向型人才,提升人員交流水平
加強面向中韓出版合作與交流的外向型、復合型、國際性新聞出版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力度,定期對專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隊伍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借助中韓高校的力量,建立中韓翻譯人才庫,將對中韓文化興趣濃厚、翻譯水平高的人士納入人才庫,使翻譯類圖書更適合雙方國民的閱讀習慣。
2.4 利用好書展平臺,深化出版項目交流
要繼續利用好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首爾國際書展及其他國際書展,促進中韓兩國出版企業、出版從業人員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中韓出版交流項目、示范園區和基地,通過重大項目帶動更多的中韓新聞出版企業參與到合作交流活動中來。
(收稿日期:2011-07-28)
[作者簡介] 王卉蓮,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