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契約文書看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倫理經濟

2012-04-29 04:48:58劉亞男吳才茂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2年2期
關鍵詞:清代

劉亞男 吳才茂

摘要:清水江下游地區,隨著明清時期木材貿易的興起,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民眾經濟意識逐漸增強,并利用契約文書構筑了一個以倫理為支撐的協商社會。通過梳理契約文書,發現白契的份數遠多于紅契,說明民眾彼此之間可以很好地遵守這并無國家法律效力的契約規范,實現經濟秩序的良好運行,這就是禮制維系之下的倫理經濟現象。并且,由于血緣、地緣與神靈相結合而衍生的鄉約與道德規范,使倫理觀念始終伴隨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之中。

關鍵詞:契約文書;清代;清水江下游;倫理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2-0036-10

引言

清水江下游地區在明清時期逐漸被納入到國家的經營范圍,尤其以豐富的森林資源而備受關注,是明清時代“皇木”②②明、清兩代的京城南京和北京,在興建宮殿的過程中,均定例向黔、川、湘等省的少數民族地區征派杉、楠、樟等木材,供宮苑之建設,故名曰“皇木”(參見貴州省編輯組:《侗族社會歷史調查》,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7頁)。的主要采集地。待至“皇木”的采辦由官及商,商品經濟便應運而生,由此也加劇了當地山林和土地的買賣,圍繞財產權屬問題出現了各類豐富的契約文書。從1964年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的調查材料到1988年出版《侗族社會歷史調查》,錦屏縣的契約文書由此受到學界之關注。近年來,也因清水江文書不斷的發掘與整理,清水江下游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方熱土。但通過檢索已有的研究成果,可知目前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史和法制史上。例如張應強著力于人類學領域和社會經濟史研究,通過對清水江下游鄉村社會生活的描述及村落社會歷史衍變過程的梳理來考察清水江下游的木材貿易及鄉村社會變遷;③③參見張應強:《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市場、權力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羅洪洋致力于考察從人工造林到林木買賣等林業生產全過程中的法律問題;④④參見羅洪洋:《清代黔東南錦屏人工林業中財產關系的法律分析》,昆明:云南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6月。徐曉光則注重通過對歷史中存在的林業經濟糾紛事件的梳理,試圖勾勒出清代至民國時期清水江流域林業的法制全貌。①①參見徐曉光:《清水江流域林業經濟法制的歷史回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而以契約文書來討論倫理經濟這一視角的研究成果似未見到,只是在2010年11月在“錦屏文書暨清水江木商文化研討會”上,張新民、張應強、謝暉等學者開始思考將“禮”“信”等概念引入到對清水江下游地區經濟交往的研究中來,提出清水江文書中大量白契的存在,是清水江中下游地區倫理經濟存在的主要支撐材料。實際上,在徽州文書的研究者中,日本學者岸本美緒業已闡釋了中國小農中存在的“道義經濟”,②②參見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胡連成審校:《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6181頁;又可參見三浦徹,岸本美緒,関本照夫編:《比較史のアジア所有·契約·市場·公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版。張研亦通過契約文書訂立過程中的“鄉規俗例”看到了“道德經濟”的存在[1]28。因此,本文首先通過對清水江文書中白契③③契約分為紅契和白契,白契是民間私人土地或山林買賣、租佃的契約文書;紅契則蓋有官府鈐印,具有法律效力。在楊國楨看來“官府鈐印的賣田‘紅契及其附屬的官文書,是具備完全法律效力的文件;‘白契在實際生活中也具有產權證明的性質,但從法學觀點看它只是不完全的文本”(參見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修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版,第54頁)。的統計,闡述清水江下游倫理經濟存在的表現,并從4個方面詳細解釋其原因,以期改變傳統社會認為該邊圉之地“人以剽悍為上,苗以劫奪為生”④④王復宗等修撰:《康熙天柱縣志》卷上《風俗》,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22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58頁。而毫無秩序可言的觀念,同時也試圖為研究清水江下游木材貿易長期繁榮提供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

一、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

“清水江流域是在清雍正年間開辟‘新疆之后,才真正被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2]4,此前一直處于“化外之地”,或許是“受限于山區地形環境,政府公權力遲遲不能施展”[3]125。不過,由于氣候溫和、雨量調勻,清水江下游形成了“層層白石宛云聯,古樹彎彎曲與穿。自昔蟠根幾錯節,于今拔地更倚天。縱橫老干神龍似,蒼古青萌翠蓋然。次日巍巍殊可仰,未知初植是何年”⑤⑤錦屏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姚熾昌選輯點校:《錦屏碑文選輯》,錦屏印刷廠1997內部印刷本,第14頁。的森林生態狀況。于是大明帝國早在武德九年(1514年)就開始到這里采辦“皇木”。⑥⑥《明實錄·武宗正德實錄》卷117,正德九年十月己酉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校印本,第2369頁。“清朝沿襲了這一慣例,并將不定期的征派改為定例按年征派,成為‘例木”[4]27。另外,亦由于清水江處“沅水上游,下通湖廣,上達黔、粵”[5]14272,地理位置顯要,且作為運送木材的主要通道,雍正八年(1730年),貴東道方顯“招撫疏浚清水江,舟楫通行,木材流放入湘”[6]82。使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獲得了“商業化發展的契機”[2]4445,進而“形成了苗疆邊地蔚為壯觀的區域市場網絡”[7]37。而處于這一市場網絡中的民眾也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商品經濟貿易的環節中來,他們挖山栽木,積蓄資本;伐木放排,植興產業;當江貿易,構筑市場。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加劇了清水江下游地區山林、土地的買賣,契約文書隨之被民眾廣泛運用。同時,由于許多“山客”在木材交易中成為大商巨富,并不斷利用所獲錢財購買土地(如姚百萬、姜志遠),成為大地主。當地無地的民眾和各地的移民只能佃山栽杉,求得生存,租佃契約亦大量出現。“產生于清水江流域地區林業商品經濟活動中的大量契約,恰恰是在民族地域社會里,人們普遍要求經濟生活的規范化、法制化的具體反映”[8]17。那么這種維持經濟貿易之間的“意志關系”[9]102如何規范著民眾的經濟和生活行為?從大量存在的白契可知,民眾主要靠倫理來維持這種經濟秩序,他們彼此互信,遵守契約文書(即使是缺乏國家法律認同保證的白契)所簽署的內容,使得倫理道德伴隨在整個清水江下游地區經濟交往的發展過程之中。

二、清代清水江文書中倫理經濟的表現

“在中國,地方群體之間的相互依存,是非常密切的,在經濟生活中尤為如此”[10]13。清水江下游地區的民眾當然也不例外。在人工林業興起之后,經濟交易開始產生,除了與外來商人之間進行木材貿易,最主要的則是本村人之間以及與鄰村人之間的山林、土地買賣。在經濟互動中,清水江下游地區形成了一個類似“互惠”的村級市場,⑦⑦參見羅海山:《傳統中國的契約:法律與社會》,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6月,第5258頁?;セ轀蕜t在馬林洛夫斯基看來,是傳統社會中友誼和同盟得以建立的基礎(參見馬林洛夫斯基著,原江譯:《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并且作為“城墻”之外的地區,中央王朝“統轄權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地減弱,乃至消失”[11]98。因此清水江下游地區實質上是一個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形成的村落自治共同體。在這樣的村落當中,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盵12]6因而維系當地秩序的實際上是復雜的人際關系、家族倫理、互惠和道德等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其既是一個“自治社會”,更為重要的還是一個“禮治社會”,這在經濟交易過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因為經濟利益歷來都是引起矛盾的根源,但在清水江下游地區,經濟秩序卻能夠得到充分的維持。當然,具體的則是“借助于自發形成的契約來規范彼此之間的經濟行為”[4]259。

通過閱讀已發掘的清水江文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白契遠多于紅契。換言之,當地民眾是依靠倫理道德的信用體系,使得白契能夠充分保障其各自不同利益。在這個“村級市場”中,相互之間都能夠承認、遵守契約內容,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民眾已將白契作為與紅契具同等效力的財產權憑證,因此白契才會大量存在并占有重要的位置。為了更加清楚地表明這一現象,茲將已出版的清水江文書中的紅、白契各占份數及百分比統計見表1。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在這24村寨中,加池寨、文斗寨、魁膽寨、平鰲寨等契約文書較多的村寨,其白契所占比例在95%以上,換言之,契約文書的數量越多,白契所占比例越高,見圖1。3個比例圖的統計正好顯示了這種趨勢。由此可以充分證明清水江下游之苗、侗民眾并非史書所載的“習俗鄙陋,性格野樸”①①鄂爾泰等修,靖道謨,杜詮纂:《乾隆貴州通志》(一)卷七《苗蠻》,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4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20頁下。的野蠻群體。相反,在這種以白契為主的社會經濟交往中,他們形成了“合于禮”的行為模式?!昂嫌诙Y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12]41。反之,若違于禮的則將視為恥,下份同治二年(1863年)的清水江文書亦可說明。圖1張應強,唐立,陳金全等編著已出版之清代清水江契約文書中紅、白契所占比例圖

說明:比例圖中所統計的契約主要包括買賣類、租佃類、借約類等,雜契等已排除。立錯界限杉木字人鳳形吳仁開,今買到邊[沙]楊德和青山一塊,地名同古坡,為界不清。今錯到□鳥范秀斌、加池寨姜世道、扒硐姜國順、太栽之木,地名同古坡,錯數十余株,經中理論,自知情愧禮虛,蒙中勸改,今將錢乙千四佰文培(賠)還,日后不得翻悔,倘有爭論等情,任憑中等執字赴公,自干罪淚所立錯界清白字是實。

憑中楊應文

代筆楊光松

同治二年十月十一日立[13]217

這是一份錯界字,吳開仁新買到青山一塊,由于界限不清,錯數到范秀斌等所栽之木數十余棵,“經中理論”之后,“自知情愧”,于是做出了一定數額的賠償。這樣的契約實際上存在不少,有的知道自己錯砍別人之木甚至上門賠禮道歉,比如:

立錯字人文斗寨姜永松、甲寅、登元等,為因生理尚到平鰲寨姜盛魁等賣到地名皆依丈二名榮昌山乙塊,不幸盛魁等止錯界限越砍為召等之山乙幅,為召等今中理講,盛魁等認錯退銀與客,請中登門求讓賠禮,應補山價銀八□〇八分,□中清楚了事。盛魁等之字中人說并無界限,為召等之字四抵朗然,今坎錯字為召之幅界限,上抵盛廣以盤路下二三丈每土墾[揰]巖為界,下抵活堵溪,左憑山主,右憑嶺與盛魁等之山,以[揰]巖為界。日后照錯字以老契官(管)業,不得爭論,立此錯字為據是實。

光緒廿八年三月十九日永松親筆立

憑中姜為烈尚錦東山[14]137

另外,在一方《擬定江規款示》的碑刻中也有“江有規而山有界,各處各守生涯,或靠水,或靠山,隨安本業,是以鄉村里巷恪成規”。②②錦屏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姚熾昌選輯點校:《錦屏碑文選輯》,錦屏印刷廠1997內部印刷本,第56頁。這樣的規范已經根深蒂固,由于侵犯別人的財物時,民眾自己會感到愧疚,因而在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禮治社會中,經濟交易是必須遵守道德倫理,假如不遵守則是沒有規矩,自己也會抬不起頭,所以內在的規范習慣和良心在促使民眾主動地去維持這一系列的契約規范,從而使經濟秩序得到良好運行。

除了錯界字可以看出清水江下游地區的民眾是“尚信知禮”③③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五《鎮遠府·風俗》,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1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59頁下。之外,從戒約中我們仍可以得知,當地是一個講求人情的“道義社會”,比如:

立戒約字人本寨姜義宋,為因豈心不善,偷到姜鳳儀賀(貨)勿(物),不料惡貫滿銀(盈),鳳儀雙手拿獲,人將兩勿(物)當時交與頭人,蒙姜光秀、龍文連解勸,求鳳儀滾前義宗娘子[窮]等,義宗自愿寫出戒約,日后再犯在如眾人究治,義宗母子不得異言??挚跓o憑,立此戒約求遠存照。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日義宗筆立

憑中姜光秀龍文連①①張應強,王宗勛主編:《清水江文書》第1輯第1冊,113058《姜義宗偷盜被抓戒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頁。類似的契約可參見張應強,王宗勛主編:《清水江文書》第1輯第1冊,113082《姜作琦所立戒約》,第381頁;第1輯第8冊,135028《姜啟□戒偷保證約》,第206頁;第3輯第1冊,1421015《羅永芳立戒約字》,第447頁;第3輯第7冊,271125《姜正高立戒約》,第130頁。

契約中寫到姜義宋偷盜姜鳳儀的貨物,不料被抓獲,但是看在義宗母親的情面上沒有究治,只要求寫出戒約保證不能再犯,以此完成調解。實際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民眾在長期生活中已經植下了嚴密的“人情”,成為“鄉村‘道德經濟的一部分”[1]28。因為“人情之所便”也是“王道之所許”,②②沈衍慶:《槐卿政績》卷6《奪繼絕嗣事》,同治元年刊本,第16b頁。所以,清水江下游地區,在人情、道德、禮的維系下而產生的大量的白契,足以說明倫理經濟運行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倫理經濟存在的原因

相對于國家規范而言,清水江下游地區存在的這種獨有的地方秩序有其“穩定性和自律性”[15]94。正是在這樣的特征之下,使得過去無人問津的莽莽林海以商品的形式遠銷各地;使得清水江下游地區興于明、盛于清的商品經濟貿易持續數百年;使得曾經死氣沉沉的土地關系活躍地牽動著苗、侗族民眾的生活。是什么因素促使倫理經濟在中國古代一直以來處于偏僻之地的清水江下游地區形成并且穩固發展,當然,這和費孝通先生所言“道路愈是淤塞,愈是封鎖,反而越好”[12]126的農村市場概貌有關。不過,這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原因,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禮俗相交——鄉約的規范

鄉約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發軔于宋,北宋時關中呂氏所撰《鄉約》就規定:“凡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有善則書于籍,有過若違約者亦書之。三犯而行罰,不悛者絕之?!盵16]1084清水江下游地區一直屬于苗、侗少數民族聚居地,擁有獨特的風俗習慣,民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鄉約組織,主要表現為苗族的“議榔”和侗族的“款約”。前者是苗族區域社會中,由幾個甚至是幾十個村寨共同組成的進行民主議事或制定規約的一種特有形式,每次舉行“議榔”時,都要進行“殺牛盟誓”的宗教儀式③③對于宗教儀式不止“殺牛盟誓”,“有的要埋巖,有的飲生雞血酒盟誓,有的掛牛頭為記,務使群眾深信規矩的嚴肅和穩定,不許任何人違反”(參見徐曉光:《原生的法: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的法人類學調查》,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頁)。,目的在于增強這種組織權威性和神圣性,由此訂立的規矩能夠達到使人們深信其嚴肅性和公平性,從而震懾其不敢違反,一旦違反則由民眾民主推選的首領當眾進行處罰,以起到一種側面“教化”的作用。后者則是侗族村寨之中或者之間的一種有較強地域性特點的民間性的自治聯防組織,通過“盟款”的形式訂立款約,這作為寨眾在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中必須信守的規范準則,以達到“加強款社間的睦鄰互助友好,同心同德,共同維護社區安寧,防匪防盜和外族入侵,禁止亂伐森林,協調和處理內部紛爭”[8]110的目的。同樣其款約具有神圣之意,同時更加注重“立碑戒告,萬古不移”。苗、侗社會的鄉約組織,主要教育民眾“尊老愛幼,對人和氣;為人要忠厚誠實,不狡不詐;勤耕勤織,不偷不摸,不盜不搶,關心村寨大小事,履行自己對村寨所承擔的義務”[8]37。這就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誠信互助的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使得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經濟社會秩序依然得到很好的維持,茲舉契約文書一例說明之。

立合同文斗、平鰲、巖灣、加池四寨人等安靖地方以保身家事。近因地方人心不一,故外境匪徒結黨,時或數十人或數百人擾害地方,偷盜木植、棚,阻木排,牽耕牛,磕油火,兇萬橫行,地方受其欺壓,無可奈何。竊恩我等地方山多田少,貧富全靠木植養活身家。遇客商來則砍木放排,雖無大利,而每日獲錢亦可早晚資用,免受饑寒,且大則撥本錢行買賣,小則削木皮資炊焚賣柴薪,生意多路。今遇匪徒如此,將山木砍盡,何以為生,且本處并外鄉客販,凡作木植生理屢被匪黨惶情,強阻強放,東家聞知不發資本,眾等豈不束手待斃?是以齊心聚議,書立合同。凡遇外來匪黨阻排偷木等情,必須齊為努力追捕擒拿,倘至斗毆殺傷不拘,彼此不得怨悔退縮。如有等情,眾等將此怨悔退縮之人捆綁呈官究處?!蹩秩丝陔y憑,特書合同四紙,各執一張為據。

黨憑神靈罰咒如口是心非者,神靈鑒察必受譴誅。文斗姜春發存加池一紙

平鰲姜啟書存巖灣一紙意合同

巖灣范紹學存文斗一紙

加池姜之模存平鰲一紙

代筆姜東智

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立[17]205

這一份文書所涉及的地域范圍較廣,主要是文斗、平鰲、巖灣、加池四寨共同訂立的“自治條款”,為了抵御外匪掠奪木材而相互之間協商團結一致地對其進行追捕擒拿,實現該區域經濟社會生活的和諧穩定發展,充分體現出要求人們依約行事、依禮做人的規范。除了跨越村寨界限的鄉約外,亦有本村內部甚至是本家族內部都訂立有各種規約與合同。①①這類契約文書較多,可參見張應強,王宗勛主編:《清水江文書》第1輯第8冊,135089《三營條規》,第269頁;第3輯第1冊,1311019《楊純鈔等立聚議公山規條合同字》,第302頁;亦可參見唐立、楊有賡、武內房司主編:《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年)》第三卷史料編,F—〇〇四五《文斗四房人等雜契(鄉規族約)》。這些鄉約是建立在清水江流域這一具體地域范圍內,而根據當地的各種風俗習慣、社會現象所確定,大家“同心同德,為了一個公共的企圖而分工努力,在這種契洽關系中,才發生道德,而不是利害”[12]360。這對于清水江下游地區經濟活動的交往和契約行為相當重要,因此苗、侗民眾選擇這種“具有一定的規范性”的“鄉規”和“俗例”,②②參見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修訂版·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運用到社會經濟交往中來,以保證社會經濟秩序的良好運行。

(二)血緣紐帶——宗族的勸諭

自唐末至清中期,中國總人口由8000萬左右增至425億,商業化、商品生產等經濟規模逐漸擴大,社會體系也向大規?;?、復雜化發展。然而,施堅雅(G.WilliamSkinner)的研究顯示,自中唐以后中國內地設置的縣級行政治所總數增加甚少,且政府效率長期下降、基層行政中心職能一代比一代縮減。③③參見施堅雅主編,葉庭光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9頁?;鶎有姓δ軠p弱或者是沒有觸及的山區——清水江下游地區,整個社會經濟實體也靠家族、宗族或者是族紳、鄉紳來主持,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經濟與精神社交圈,這種“以相互扶助和自衛為目的的宗族結合”[18]167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該區域的秩序性和穩定性。而且,因為族是“上湊高祖,下湊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合聚之道”的血緣共同體,可以使得這種相親相愛的內在情感而衍生的“鄉治”形式“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1]70。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構成了國家第二層次的統治,尤其清代雍正之后,“國家賦予宗族首領治理地方社會權力,特別是承認其對族人的控制,族權迅速膨脹”[19]47。于是民眾通過聚族而居,共同修建宗祠、修族譜、舉行祭祀活動并訂立規約,于“國法之外,重以家法”[20]224的狀況使“地域家系”得以完備。

現存清水江下游明清以來的族譜中,大多有明確的族規與族訓,如錦屏《龍氏迪光錄》中的祖德就包括了訓戒、訓言、家訓、傳家殷監、約等內容,對族眾進行勸諭與教化,使眾人遵照風俗、和睦相處、避免紛爭、依約行事、依禮做人的道德情操得以培育。④④參見龍紹訥編撰:《龍氏迪光錄》卷一《祖德》,同治三年刻本。另外,清水江下游地區多數村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都要舉行曬族譜活動,族眾在族長的帶領下閱讀族規、族約和家訓,并強調以此來規范各自的行為,⑤⑤曬譜當日族中所有人都要聚在一起,所需費用由各家均攤,婦女則主要負責做飯,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遵祖敬宗的祭拜。據筆者2011年8月21日天柱縣坌處鎮三門塘村田野調查日志,同行有姜明,李波,史露等。使族譜起到杜贊奇所言“約束其成員使其言行更為符合封建的道德和行為規范”[21]92的作用。實際上,除族譜外,契約文書同樣體現了家族這一“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22]287能夠很好地穩固地方社會經濟的運行,比如:

我們情同共揖,唇齒相依,一家有驚,合家救之;一寨有驚,合寨救之。相友相助,毋稍躲閃,竟分畛域。自議之后,愿大眾齊心,家家相扶持,寨寨相聯絡,并無殊于此界彼疆。則外匪聞風遠遁,而地方樂業相安矣[17]269。

因而,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經濟繁盛的狀況下,家族和鄉族的相互扶助、相互信任的規訓也隨之滲透到其中,契約文書中“親鄰先買權”便是很好的例證。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在交易中發生糾紛,雖然他們有機會訴諸法庭,但其理想卻一直是設法達成私下的和解,而不是依靠司法體系強制解決。①①參見韓森著,魯西奇譯:《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頁。同時也因為苗、侗民眾自來“性情質實,畏法少爭訟”②②鄂爾泰等修,靖道謨,杜詮纂:《乾隆貴州通志》(一)卷之七《苗蠻》,第123頁下。相關記載還存在于清水江下游錦屏的《重修狀元橋碑記》上,所謂“士樂詩書而敦崇禮儀,民勤稼穡而習尚淳和,絕少鼠牙雀角爭質訟庭”(參見錦屏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姚熾昌選輯點校:《錦屏碑文選輯》,錦屏縣印刷廠內部印刷本,1997年,第24頁)。,于是糾紛首先交由族眾進行協調,一般都能夠得到圓滿的解決,在同宗同族的親緣關系下,“已經初步形成了族人、鄉人之間的某種商業經營上的誠實信用機制”[23]54。比如:

立和息了局字人姜世昌、永隆、永旺、永祥、姜學廣、必□等,為因爭論同古坡四方山,二此來城意欲控告。幸賴黃輔廷等從中排解勸令,兩造均係同宗,不便呈控,所有姜世昌執管契約當中焚燒,此后仍歸姜學廣父子管業。兩造均不得聽人唆翻,免傷骨肉,茲憑中等酒席笑散后,仍敦族誼理合同,立和息字據為據。

憑中黃輔廷、陳木庵、陳玉田

代筆馬輔□

宣統三年四月初一日立[13]244

約中“兩造”本為爭方山便生爭執,但賴中人排勸,后因系同宗,選擇和解,并仍舊遵守族誼合同,代表糾紛之后仍如族人相親相愛。因此,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商業糾紛我們不能說不存在,但是發生之后多通過公親調解,且彼此服膺。從另一角度而言,每一次的調解實際上就是滋賀秀三所言之“教諭式的調解(didacticconciliation)”,③③參見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載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等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頁。這種調解可以起到一種“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24]126的社會教化效果,對保持村寨安定團結,維護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倫理道德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正是由于民眾以這種血緣為紐帶,以相親、相助、相信為宗旨倫理觀念,使清水江下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始終以倫理道德為主線而持續發展。

(三)眾神信仰——神明的審判

道德上的公平正義支撐著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契約秩序,生活在類似圈子里的民眾始終追求和睦相處、團結友愛的精神生活,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共同的圈子里糾紛也就不可避免的相對于某種規范而凸顯出來。④④“家族是最初的司法機構,家族團體之間的糾紛及沖突首先應由族長仲裁,不能調解處理,才由國家司法機構處理”(參見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5頁)。但是“(苗人)爭訟不入官府,即入亦不以律例科之,推其屬之公正善言者,號曰行頭,以講曲直”⑤⑤田汝成:《炎徼紀聞》卷4,載紀昀等編:《四庫全書·史部》第35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50頁。的特點給社會帶來一種“無訟”的理想狀態。除了這傳統的習俗之外,對民眾最起威懾作用的便是“善有善報,惡有惡果”的信仰原則,使得他們相信“鬼神也監視著所有種類的契約,他們拒絕監護強制性的或非道德的契約。因此,道德的合法性,具體地受到泛靈論的保證,而不只是作為一種共同習性得到保證的”[11]177178。

面對神靈提出的對契約絕對忠實的倫理要求,清水江下游地區的民眾對“行頭”進行的糾紛處理不服時,便通過“宰牲聚而論至侏離終日,負者詞窮則罰財畜以與勝者,飲酒血為誓”⑥⑥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卷七《黎平府·風俗》,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1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76頁。的方式來祈求神靈的裁判,從下面這份契約中我們便可清楚地看出。

立請字人姜東賢、東才弟兄等。為周有祖遺山場杉木地名沖講,匆被啟略越界強賣盜斫,以致我等溷爭,央中理論,未獲清局。今我二比情愿宰牧鳴神。我等實請到中人姜宗友、文光以并勸中姜懷義,言定明晨初六日,各帶堂親一體齊至沖講木處,宰牧鳴神,毋許大聲毒罵,更毋許伸手揪扭等情。此乃我二比心平意愿,并非中等強押。且宰牧之后,言定限於四十九日內,如神明鑒察,報應昭彰一家者,任將此木大共二十六棵,輸以未受報之家。復定各比堂親之名、務要實名列案,如無,以輸為定,決無異言,立此為據。

○西代筆憑族人東卓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初五日立*沖講①①唐立,楊有賡,武內房司主編:《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年)》第三卷《史料編》,F—〇〇三三《姜東賢、姜東才雜契(神靈裁)》,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2003年版。

民眾始終相信神靈在公正地監督著他們彼此之間的契約訂立過程,能夠給予社會威嚴有力的正義和邪惡的評判標準,因此在中人理論無法得到滿意的結局后便訴諸神靈,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依偎。約中“兩造”在宰牧之后,神明自會鑒察,報應會隨后彰顯在理屈者家中。下面這份契約文書便是訴求靈驗、神判公正的結果:

神祗靈矣,訴斷分明,茲惡理靈。今當□姚紹先、石祿、黃昌文、龍錦勝、周繼武、雷蕭天。誅惡無存,抑強扶弱干混爭,口吐鮮血,全家俱忘,降伊滅絕,□免后,爭儆來后效善護安寧,良民有業未致爭侵,茲圣力巨展神功有驗,誅惡除根,民等善良永沐。圣恩洞,□顯順。

天運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九月□日[25]429

約中提到惡者口吐鮮血,全家俱亡,神靈起到了抑強扶弱的作用,面對這樣“對契約經濟關系中公正與信賴的超自然約束”[26]85,民眾便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盡量“使神道高興或是不去觸怒神道”的愿望使得清水江下游地區經濟倫理秩序的構建得以實現,這毫無疑問應該要歸功于神靈超越性的“隱喻價值”[27]66。

(四)地緣穩固——熟人的互信

諺語云:“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充分說明清水江下游地區山多地少的局面,正是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當地民眾多選擇聚族居于一塊狹小的地域范圍內,世代定居成為常態,村子里幾百年來都是這幾個姓,很少有外人來,自己也很少踏出這塊土地。因此,這是一個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的“‘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12]7。在這樣一個生于斯、長于斯并且死于斯的社會,小孩在熟人眼中長大,老人在熟人眼中終老,在無數次的擦肩而過之后,他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12]8,每個家庭從小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禮”,就在這樣潛移默化之中,守禮重道成了一種習慣,這樣便在“熟悉”的基礎上建立了相互的“信任”。同樣長期生活于此,自己的行為必須要基于對預期后果的考慮,因為在這樣一個講求人情風俗和道德輿論的寨子中,自己的人格必須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尤其是在進行經濟交往時,熟人之間的變相“監督”實際上“比運用官府訴訟機制更為有效地支撐起社會規范”[28]143。在彼此之間的褒獎或者是譴責之上,能夠幫助民眾更好地遵守當地的契約交易規范,形成穩固的倫理秩序。一份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契約文書可資說明:

立甘伏填償杉木合同巖灣寨范紹仲。情因先年父子商議,將地名冉路杉山一塊賣與邊沙楊和承受管業,我紹仲空乏無依。后復將此山賣與加池寨姜左興之值(侄)松喬,以致二比爭論,請中理講,中等將地名冉路杉山一塊,照依銀兩多少分□,以作三股均分,楊姓占二股,姜姓占一股,以補不足。我紹仲自知悔過,自愿將得買地名鳥格溪杉山一所左領一塊,上憑巖坎,下憑天[淂][樕]木,左憑沖,右領三塊上一塊,上憑巖洞,下憑流家[樕]木,左憑領,右憑沖中一塊,二股將一股賣與爐溪屯范姓,上憑領,下憑路,左憑沖,右憑[樕]木。下一塊上憑路,下憑溪,左憑沖,右憑沖,四至分明,憑中將此杉木填償。楊姓占一股,姜姓占二股,日后長大發賣照依股數均分,一不許弟兄外人爭論,如有,不干買主之事。今幸有憑,立此杉木合同為據。

外批:此山分為四十八股,紹仲本名占二股,所賣此二股得買紹□、宗

二人二股。

合同為據。

憑中楊昌用、姜文玉、姜文成、范宗堯、玉堂

嘉慶二十三年八月初九日親筆立[29]346

契約中范紹仲先年將山場賣與楊和承管,后又將同一山場賣與姜左興,導致二人爭論,后范紹仲自知悔過,情愿將自己的另外一塊山場均分三股,賠禮道歉。實際上,范紹仲重復賣一塊山場已經構成了破壞社會習俗的行為,此種行為在其生活的團體格局中將會被視為不守規矩而受到憎惡,為了重構其值得信任的形象,于是選擇了用地賠償。這充分說明清水江下游地區的民眾始終堅持著“道德信守論”的原則。在他們的熟人社會中,互信才是經濟行為能夠進行的前提。相對而言,當地民眾對于陌生人的態度則是:

不準停留面生歹人,竊攔路打劫,明火擄搶等弊。緣近無窩家,強盜不能展翅飛來,此后凡遇面生不識之人,無論火鋪人家,必問姓名來歷,方準住宿一夜,不可人留。至于游食乞丐,三五成群,可怪之人,立地驅逐,如有敢犯,一經發作,大眾定將窩家罰處,如此究無容,而賊亦可息矣[17]269。

他們對于陌生人的不信任足以使他們拒其于村外,這也是邊圉之地的民眾自我保護的一種措施。同時,在“熟人社會”的道德維系下,使得民眾對情、理、法充分維護,從而彼此之間契約訂立的信心得到高度的提升,哪怕經歷數百年,人們仍然選擇“遵從老契”,這種“高度的契洽”[12]120使各人的行為都是心領神會的,因此,信任永存,習俗依舊,經濟繁盛,倫理隨之。

四、結語

清水江下游地區,明清時期由于“木材之流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民眾在社會經濟的互動中,運用最多的是契約文書,從前文對已出版的各類清水江文書中的紅、白契約所占比例的統計數據可知,白契數量龐大,這種并無官鈐的契約文書,何以能維系各類經濟貿易的有序運行?這與清代官府承認白契亦有效力有關,但較之與紅契,其法律效力又要低得多。那么,何以民眾一般選擇在經濟交往中使用法律效力較低的白契?實際上,不管是紅契還是白契,在其格式和內容上的表述,體現了多重倫理道德的交織監督,舉凡“先問房親”“親鄰先買”“永不反悔”“神明鑒察”“一賣百了”,等等,無不顯示出作為倫理道德監督下的經濟交往方式是民眾所奉行的信條。民眾在經濟互動中發生糾紛訴諸官府只是最后選擇,通常情況下,即便有爭端,亦“因係同宗,選擇和解”,或在“中人”調解無果的情況下,都還可以訴諸神明。①①已有三篇文章著重討論這一方面的問題,武內房司在《鳴神和鳴官:清代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所見苗族的習俗和紛爭處理》一文中,以苗族的鳴神和鳴官說明林業契約的民間性,出現復雜林業糾紛以神來評判,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進官府和國家權力機構聯系,由官府朝廷處理。相原佳之《清代中國貴州清水江流域的林業經營的一側面——<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平鰲寨文書事例》和岸本美緒《貴州的山林契約文書和徽州的山林契約文書》,兩文比較系統地從林業經營中各種原因、林業糾紛的處理和漢族林業契約的比較等多方面對林契進行了闡述。他們認為錦屏的林業契約基本上都強調了清水江林業契約的民間性,很少和國家進行聯系。而且在經營中是按當地的地方性制度進行,以家族土地公有而合作,表現為互助合作關系,而不是雇傭關系。此三篇文章載唐立,楊有賡,武內房司主編:《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年)》第三卷《研究篇》,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2003年版,第83190頁。因為民眾相信在血緣與地緣構筑下的社區中,相互之間都是“熟人”,“熟人”之間不管是協商還是講理,都有另外的“熟人”可以從中調解,而這種調停,是在倫理道德的規范下進行的。正因為民眾對紅、白契的抉擇基于這種考慮,因此,我們才會在清水江下游地區看到如此眾多的白契,可以說,他們在倫理道德的框架下,嫻熟地運用白契,這正是清水江下游地區明清以來經濟得以繁榮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張研.清代社會經濟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張應強.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的市場、權力與社會[M].北京:三聯書店,2006.

[3]陳英珣.清代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4]梁聰.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會的契約規范與秩序——以文斗苗寨契約文書為中心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趙爾巽,等.清史稿·土司傳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貴州省天柱縣志編纂委員會.天柱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7]張銀鋒,張應強.姓氏符號、家譜與宗族的建構邏輯——對黔東南一個侗族村寨的田野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6).

[8]徐曉光.原生的法: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的法人類學調查[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9]馬克思.資本論[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洪天富,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2]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第2輯,第2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4]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第2輯,第1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5]吳佩林.清末新政時期官制婚書之推行——以四川為例[J].歷史研究,2011(5).

[16]脫脫,等.宋史·呂大防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7]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第1輯,第8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8]中島樂章.明代鄉村糾紛與秩序[M].郭萬平,高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19]常建華.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傅衣凌.明清農村社會經濟,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1]杜贊奇著.文化、權利與國家:1900-1942的華北農村[M].王福明,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22]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范忠信,何鵬,晏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3]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東南族商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4]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25]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第3輯,第3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6]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族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M].范麗珠,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7]王斯富.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M].趙旭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28]S.斯普林克爾.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M].張守東,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9]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第1輯,第5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劉鶴]

猜你喜歡
清代
試論清代滿族統治者對儒學的重視及影響
宗族倫理視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從《創建蔚文書院官紳士民捐輸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書院教育
清代崇明縣鄉村產業交易中“過投”的討論
淺論清代《漁家傲》十二月節詞的嬗變
略論清朝蒙古族“那達慕”概況
武術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22:52
永遠的末代皇帝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14:22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人民論壇(2016年32期)2016-12-14 19:41:06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16: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综合第一区|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99在线视频精品|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成年人福利视频| 99re视频在线| 久综合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日韩高清欧美| 一级片一区|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看看一级毛片|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欲色天天综合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第五页|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高清不卡|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超碰免费91| 亚洲乱强伦|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91色在线观看|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91麻豆国产在线| 啪啪永久免费av| 精品99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老司机| 国产黑人在线|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91亚洲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美女毛片在线| 久久国产乱子|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啊嗯不日本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a级片|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色视频在线|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日韩色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