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定朝
〔關鍵詞〕 新課程;教師角色;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9—0053—01
教改制度的變革,特別是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課程環境的轉換,不僅為傳統教師角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進一步拓展了教師角色的發展空間,新課程需要新型的教師,需要教師從傳統的角色中解放出來,需要教師形成新的課堂教學行為方式。教師角色的轉換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那么,教師角色該如何轉變呢?
一、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傳統的看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把學生置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境地,老師儼然成了知識的權威,在多數情況下,非但不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某種程度上還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與學習期望。新課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的轉變;二是實現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教師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導”,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傳授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方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二、從控制者到引導者
在傳統的課程環境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控制者,同時也是課堂秩序的維護者,學生時時處處受到教師的控制,失去了思考和想像的空間。而新課改中,學生發展是最重要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課堂教學必然是開放的、動態的、充滿活力的,學生不僅是自己學習的主人,而且是課堂教學過程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成長規律為出發點,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把沉睡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喚醒、激活。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和取向。
三、從權威者到合作者
傳統教學中,老師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話,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教師幾乎壟斷了課堂里的所有話語權,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而新課程則把教學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教師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導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朋友;既是教育學的合作者,也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既是為達成教學目標“學習共同體”的一員,也是關懷學生成長的有心人。交往的本質就是師生通過平等對話交互發生主體性,各自發揮人的本質力量,師生間人格平等。
四、從教學者到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新課程呈現的是不確定的、動態的課堂,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的內容、目標、方法及評價都處于不停變化中,這需要教師不斷進行研究、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學與研究是相脫離的,教師鮮有可能參與教學研究。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不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能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教師自己就應該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實際上是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五、從教材的執行者到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即課程。確立了由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的政策要求,將原來屬于國家課程開發的權利部分下放給學校和教師,要求課程的開發必須與教學相結合,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教師不再僅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設計者。教師把教學作為課程開發的過程,教學不再是實施課程計劃的過程,課程與教學便開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教師單向”走向“師生雙向”,并在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