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
摘要:傳奇中有大量的神怪異類情節,這些情節的儀式特征和儺戲十分相近,考查傳奇的藝術特質,不能忽視掉這些特征。本文從儺戲的儀式性特征入手,探討傳奇在舞臺表演上,如何滲透著儺戲的成分
關鍵詞:傳奇;儀式性;儺戲
明清傳奇中經常會出現戲中串戲的場景,如《紅蕖記》中“龍神出場”,《清忠譜》中“迎神祭賽”,等等,大量戲中戲的產生有其深層的原因。
一方面是當時戲曲的普及,作為搬演日常生活的戲曲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戲中人物觀賞參演戲曲的場景,這和當時“舉國若狂”醉心戲曲的心態一致。另一方面,戲中大量神鬼戲祭祀戲則可以說是儺戲對傳奇的滲透,所謂“江南多媚神信鬼”,作為傳奇創作的中心,江西和三吳地區,一直保存著儺戲的傳統,每逢神誕或是節慶,經常會看到儺戲的影子,和傳奇一同在民間上演,這種關系,使二者不可避免產生某種聯系,儺戲逐漸滲透進傳奇,對它有所改造。
儺戲出現甚早,它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宗教的需要,即承載著祭神娛神、祈福驅兇的重要功能。學術界廣泛接受的一個看法,原始部落中的巫術儀式,因其具有模擬生活和表現生活的表演特性,被認為認為是戲劇的雛形。巫術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是一種最為重要的存在,巫術是他們調節主觀世界與模擬征服客觀世界以及構建人類早期團體的重要工具,而在所有的巫術儀式中,巫術本身的神秘感和敬畏感都會在巫師那種載歌載舞式的表演中得到強調和升華。這種表演的儀式通過行動、姿勢、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活動個對象、場景等實物安排構擬出一個有意義的儀式情境,并從這樣的情境中重溫和體驗這些意義帶給他們的心理慰藉和精神需求。
《周禮·夏官》所說:“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楊盾,帥百隸而時娜,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柩,及墓,入塘,以戈擊四隅,毆方良。”在儀式的整個過程中,表演活動和場景、實物都是表達和表現意義的手段。這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儀式劇的形式。儀式劇的故事表演多和祈禳之儀式所關聯,它的結構主要是以祭祀鬼神、驅兇納福的儀式為框架,它可以說是以驅兇納福為宗旨的祭祀儀式及其相關的故事化表演。在這種情形下,它就存在著成為戲劇的重要因素,即現實的需求和難以實現的超驗世界的沖突,在這種沖突中,表演者運用以模仿為主的藝術化表現手段,使儀式呈現出可供觀賞的戲劇表象,從而使這類儀式成為戲劇。
到了明清時期,儺戲在民間的演出更加頻繁。范濂在《云間據目抄》記到:“倭亂后,每年鄉鎮二三月間迎神賽會。”張岱在《夢憶及時雨》中所說:“壬申七月,村村禱雨,日日扮潮神海鬼,爭唾之。”這些祭神娛神的儀式,寄寓了人們的理想愿望,寄寓了人們納福禳災、招祥袪兇宗教式的心理情結。
儺戲正是在這種夸張的表演中承載了它的功能。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儺戲逐漸擴散及許多的藝術品種,它把“娛神樂人、借神打鬼”整合統一,使得其中的巫術性和原始性與娛樂性統一起來。傳奇在民間發展而來,它從開始就或多或少受到儺戲的影響。儺戲和傳奇主要的區別就是一者以儀式性祭祀性為主,一者以娛樂性為主。從儀式性到娛樂性的嬗變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極大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迷信和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逐漸弱化,相反對娛樂民俗的追求卻一再強化,因此,作為面向民眾演出的戲曲,它的儀式性特征就逐漸弱化,內質中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和祈求也嬗變成為一種潛伏的存在和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之相對的是娛情抒懷的民俗文化功能卻被不斷強化。
傳奇借用儺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借用儺戲的神秘性。《雙熊夢》第十三出夢警,有一段“二熊銜鼠”寫到“二野人跳上,舞一回介,作銜二鼠跪哭介,又除外冠翻轉,又與戴上介,跳下”,這段戲中戲出現在戲中人物的夢里,沒有一句唱詞賓白,只是簡單的幾個舞蹈,作者力圖用虛幻模糊的夢境來傳達神靈的啟示。這和儺戲十分相似,儺戲表演者用舞蹈動作甚至咒語,希望實現和神靈的溝通,而這一過程往往十分的神秘,傳奇正是把儺戲的這一特性挪用過來,增加了本身的傳奇色彩。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儺戲的儀式在傳奇作品中的重現。《清忠譜》中“迎神祭賽”;《紅蕖記》中“廟祝祭拜龍王”,在祭拜儀式引導者的指引下,眾人供奉福品,有一人祝念禱詞,并有音樂伴奏,祭拜主持人往往還要表演說唱。此外很多傳奇作品中都有這種祭拜儀式的情節,傳奇中的儀式雖然經過處理,比較簡單,且插入嬉笑詼諧的情節,以插科打諢的方式娛樂觀眾,表演性要大于儀式性,但其中主要儀式環節仍保存著儺戲的特質,比如按儀式準備供品,祝念禱詞等。
儺戲屬于娛神的范疇,傳奇則屬于娛人的范疇,儺戲對傳奇的滲透,是傳奇創作博采眾長,吸收其他藝術形式優秀成分的過程,傳奇總是要“非奇不傳”,儺戲神秘的色彩正能為傳奇所用。但是傳奇是曲牌聯套體制,創作者在制曲填詞時往往帶有詩情,因此傳奇總是抒情的,這就和儺戲有所沖突,因此傳奇中所滲透的儺戲成分,并不總是那么突出,它只能作為傳奇劇本的裝飾,在內在邏輯上服從傳奇抒情娛樂的功能,所以在傳奇的發展過程中,儺戲的成分只能作為隱性的因素存在于劇本當中,豐富著傳奇的表演。
參考文獻:
[1]劉懷堂. 儺戲與戲儺——儺戲學——視野下的——儺戲——界說問題[J].文化遺產,2011(1).
[2]劉禎. 儺戲的藝術形態與形成新探[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3).
[3]岳勝友. 恩施儺戲的歷史源流及功能探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4).
(作者簡介:馬 明(1986-),男,漢族,山東泰安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