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蓮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新課改;課程設置;教學條件;教師指導;專業成長;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23.0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54—01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中小學課程改革中增設的一門新課程,它不以傳授系統知識為主要目的,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為中心,突出學生經驗在課程中的獨特地位,注重學生親身經歷、接觸社會、反思自我的過程,是學生不斷獲得新經驗豐富人生的過程,旨在讓學生在經驗基礎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綜合實踐活動課力求學生在“調查”、“考察”、“訪問”、“設計”、“實驗”和“探究”等系列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提高創新能力。我校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實踐結果令人歡喜也令人憂。探究之路有艱辛,有坎坷,有收獲,有積累,也有困惑。在此,我談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的困惑,期待與專家、同仁商榷,共求解決策略。
一、課程設置理念方面
學生與家長受傳統教育思想和學校教育宣傳的影響,仍覺得考分最重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認識不準確,應該完成的活動任務不能主動及時地完成,即使勉強完成,質量也不高,深度欠缺。有些家長純粹認為學生搞社會調查是鬧著玩,是不務正業,對孩子橫加指責。如何盡快轉變學生、家長、社區民眾的觀念,與他們建立起統一、協調的關系,使家庭、社區的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并且互動合作,形成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合力,是教學困惑之一。
二、教學條件和環境方面
1.學生家庭條件、生活現狀和經濟能力制約著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方面困難重重,活動時常受阻,使教師力不從心。本校農村孩子居多,且大多數家庭較貧困,沒有網絡和充足的課外書刊,收集查閱資料很不便。還有一部分同學是寄宿借讀生,是留守兒童,有些是祖輩或是親戚代管,還有些是自管自或是大管小,缺乏父母的監管與幫助。如何幫助這一部分同學完成課外實踐活動,確實令人一籌莫展。盡管分組時教師會照顧到這些同學,但畢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如何保障學生的安全。現在的孩子在校安全問題令人擔憂,老師們心存憂慮,不敢輕易把學生帶到室外去讓他們自己自由探究,生怕有閃失,使學生的身心受到傷害。教師不放心,學校不放心,家長更不放心,沒有人敢為學生的安全買單。所以只能采用折中的辦法,要么在教室里討論,要么讓家長代勞。盡管實踐活動課不排斥這些方式,但僅憑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3.大班額對活動開展的影響。大多數班級人數在八十人左右,人數多,教室小,課堂活動受到限制,難于管理。如何更好地開展大班額的實踐活動也是一大困惑。
三、教師指導方面
1.如何正確處理“扶”與“放”的關系。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很多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普遍存在過度“放手”的問題,沒有及時地給學生必要的方法指導。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對課程模式的操作不熟練,另一方面是因為評價機制不完善。
2.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這涉及到把握好“導”的時機與“導”的方向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教師的知識儲備就得充足,還要有引導技術方面的造詣。
3.學生自選主題與教師預定研究主題如何有機結合。如果是為學生預先設定好研究主題,有時候會遏制學生自主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從而影響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學生自選的主題隨意性較大,有的也沒有多大的研究價值,許多教師對此非常頭疼。
四、教師專業成長和管理評價方面
1.教師如何提高自己,使研究與專業同步成長。通過多元的學習、設計、實踐、研討等活動,教師專業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實踐活動課綜合性、開放性強,涉及的內容大大超越了教師的專業知識范圍,況且老師的時間、精力、專業知識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解決學生所有的問題。那么如何更好地使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學校的教師協作指導,更好地開發利用社會團隊中各領域的人才資源,這是所有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面對的共同問題。
2.如何完善評價與管理機制。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身上很多內隱的有價值的東西是無法用簡單的分數來描述和揭示的。要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就必須大力運用許多非量化的其他替代性評價方法。這對現有的評價體制提出了一個新的難題,亟待解決。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