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華
1 國家安全教育和危機意識
國家安全是國家民族安全所系,國家利益所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居安思危,可是現在國家經過了一段和平發展時期,很多人思想便松懈下來,特別是現在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既沒有像建國50年代中期以前的老一輩戰火中生與死的考驗,60、70年代經歷的那種劍撥駑張的陣勢,也沒趕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周邊沖突,甚至都很少碰到巨大的自然災害或政治危機。有的只是在改革開放承平繁榮中成長起來的經歷,從他們出生開始到上大學,都沒有什么國家安全的體驗與親歷,很少有對國家安全重要性的體會。在意識形態上又受到各方面的沖擊,也沒有多少兵役和國防、軍事知識、救災知識的受訓與教育,在現代國家安全教育這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失,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國際和平的表象所蒙惑,如果真的有什么變化來了,突發事件來了,很容易驚慌失措,手足無策。相反,如果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訓練經歷則一般能沉著冷靜,從容不迫,即使國家遭遇突然不測,只要有一批有思想有準備的“生力軍”存在,國家就會很快重新恢復、崛起,在世界范圍內有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這樣的先例。所以,在和平年代,我們仍然要重視對當代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科學家們做過一個試驗:如果把一只青蛙放進一鍋已燒好的熱水里,青蛙會奮然一躍,死里逃生;但如果是把青蛙先放在冷水里,然后慢慢加熱,青蛙則渾然不覺,等到水已燒開時,青蛙已沒有逃生的機會了。國家社會都是這樣,承平日久,日益松懈,問題堆積越來越多,各種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而人的思想意識反而越來越松懈,結果事情一發生,如決堤之水,不可扼制。正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歷朝歷代的更替無不應證這一規則。在外在敵人比較明確的情況下,大家還有可能團結一起,聯合起來抵御共同的敵人,但當外在的敵人一旦消失后,反而有可能馬上陷入內斗;長期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能夠長期保持警惕,反而能夠預備和應付各種突然打擊和未知局面,存在和發展下來。實際上不斷斗爭和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高自我的過程,美洲和非洲以及亞洲在19世紀之所以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既和帝國主義侵略性有關,也與他們長期與世界潮流隔離,安全意識長期消失殆盡有關,結果不言而知,甚至有滅絕的可能。現在的中國自20世紀80后代改革開放以來在相對和平的國內國際形勢下經過了相對平靜的30多年時間。而現在的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在這過程中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快就要承擔起維護國家的安全的責任。如果他們還沒有對國家安全的憂患意識,那對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來說將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2 國家安全形勢分析
國家安全教育不簡單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不僅是對國家的熱愛,而且要知道怎么去愛,做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怎么樣把祖國保護得最好。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是要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現在的國家安全形勢:
經過新中國來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增長的基礎上,我國的國家安全形式有很大改善,但我國的國家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從地理上講,我國是一個易受攻擊的國家,和二十幾個大大小小國家接壤,有些軍事實力強于我國,在近現代也有侵略過我們國家的歷史,潛在的侵略勢力也大量地存在,并且很多國家都有不斷上升追趕我們的實力,中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趕上和超越;經濟上,這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總量上是增長了不少,但平均水平仍然很低,資源消耗水平卻很高,經濟和產業結構也不甚合理,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很嚴重,可持續發展壓力很大,中國已是經濟大國,但并非強國,現代各國的國家安全更多是經濟科技實力的比拼,而我國在這方面,特別是科技方面與發達國家,甚至是與周邊國家差距都很大,這導致我國在軍事科技上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社會上,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差距也很大,社會貧富差距、地域差距、文化差距、工農差距、城鄉差距也很大,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扶助等制度也有待健全,治安壓力不小,自然災害頻發,社會上不穩定因素都大量存在,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面臨的挑戰不小。
意識形態上,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來,我國是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仍時常用意識形態來衡量制約我國,并在人權、自由、民主等問題上對我國大肆渲染,對我國青年一代更是念念不忘“誘導”,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防東歐劇變這樣的事情重演;國家政權組織上,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健全的政權組織體系,國家政權比較穩固,但在民主、法制、權力監督、政黨的建設過程中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特別是“依法治國”更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國家統一民族問題上: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我國順利發展的保證,但是目前海峽兩岸仍然沒有統一,臺灣島內的分裂分子和分裂勢力蠢蠢欲動,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和恐怖勢力仍然威脅著民族團結和國家的邊疆;軍事科學技術上,我國現在的軍事技術水平與軍事強國有著明顯的差距,特別是在電子裝備、作戰飛機、船艦技術上,與軍事強國差距仍然較大。在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以及成果利用轉化方面,也急需發展提高。
總之,從總體上比較看來,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國家安全提供的扶持進步顯著,但與軍事強國的差距仍然明顯,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存在,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盡量縮短這個追趕時間,況且,現代社會科技變化一日千里,形勢更多變,挑戰壓力極大。我們只有在各方面做足功課,掙足資本,取得較多的比較優勢,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掌握國家安全形勢的主動權。
3 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的要求和措施
從以上對國安全形勢分析的嚴峻情況來看,對現代的大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教育,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既不能是簡單的“軍訓”后了事,也不是單純的說教理論,而在原來的基礎上,廣泛深入地了解我國的國家安全形勢,探尋我國的國家安全對策,并以自身切實的本領和行動從大學開始起貫入到實際生活、學習、工作中去。具體要做到:
首先,深入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教育,讓大學生樹立起維護和爭取國家榮譽的責任意識。上世紀60年代蘇聯美國大搞意識形態的對立,美國特別重視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肯尼迪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曾有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為你們做了些什么,而要問你們為國家做了些什么”。在那時成長起來的一代成為如克林頓、布什等維護國家安全、重新振興美國的堅定力量,他們并不是“迷惘的一代”,而是成功的一代。相反,蘇聯等國家的那一代青年反而成為自身政權的掘墓人,這給我們很大的警示。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除兒童少年等時期外,大學時期是愛國主義精神和實踐報效祖國結合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進行國主義教育,要從以前的愛國之心轉變為愛國之志,為投身愛國之行做好準備。要從簡單了解愛國人物,愛國主義歷史事跡,深入轉變到愛國主義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上來。對國家安全了解得更加深入、透徹、全面、客觀,能看到問題,也能分析情況,還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實際行動,身體力行,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對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是參政擁政意識的培養,積極支持和推動國家的發展。國家安全需要青年大學生,青年大學生們也有能力,有條件更好地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決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要關心國家大事與方針政策,放眼世界。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積極參與班級、年級、學校、小區、城市、乃至上到國家的各項事務管理,不要以為國家的事就只是領導人的事,是少數人的事,只有從上到下同心協力,國家的方針政策也才會更加合理,也能得到更好的實現,也才能達到國家發展的既定目標,也才能更迅速地為國家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不能只報喜不報憂,提高憂患意識,形成良好的國家安全政治氛圍。
第三,國家安全教育要求大學生們能夠明辨是非,不偏激,不消極,不迷信。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克,從正面對抗上來說,資本主義國家幾十年來一直沒能打倒我們,他們只有在我們中制造混亂才能給自己創造機會,所以,利用現在國家在某些方面的上些問題,在廣大青年大學生中撒布一些歪曲是非的言論,以達到挑撥的目的,成為近些年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常用的伎倆,我們青年大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要能夠明辨是非,知大是大非,不偏激,不消極,不迷信。
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要求大學生學好本領。國家的安全靠新一代大學生們來保衛,而保衛國家安全最終靠的是人才,是本領。如果沒有切實的才能,保衛國家安全只是一句空話,一句空口號,大學生要利用好大學有利條件,把自己培養成各行各業所需的人才,才能為國家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盜門、安全網,提供源源不斷有創新能力的支持。
第四,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要加強大學與軍隊的密切聯系,從整體上把握國家的安全形勢。軍訓兵役更好地結合,短期訓練與長期鞏固相結合。讓大學生全面認識和了解地理、環境、氣候、歷史、政治、國家政權、國際形勢、自然災害救助、應急處理等各方面的知識,使大學生們有較好的綜合判斷能力;軍事技能與軍事文化相結合,身體素質與紀律意志的相結合。現在青年大學生個性鮮明突出,有個性但共性不足,許多大學生很自由散漫,而國家安全的每一項內容都是科學、嚴肅和認真的,來不得半點馬虎。不但要掌握一定的軍事知識,而更重要的是鍛煉出頑強的精神和意志,培養嚴守紀律的品質。
第五,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要把維護國家文化、經濟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現階段,要把文化和經濟安全放到一個特別重要的地位,國家文化是維系民族精神意志寄托所在,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征和標志,并且也能為一個國家帶來不錯的綜合效益,他們和經濟安全一道,構成了當今社會中國家安全最矚目最重要的部分。
當然,維護國家安全絕不是閉關自守,盲目排外。歷史證明,任何形式的封閉都只能導致更加貧窮和落后,更容易被動挨打,我們決不能再重演清朝閉關鎖國所導致的一系列悲劇。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既要堅決要維護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也絕不允許視野狹小,閉目塞聽行為,只有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才能提高與壯大自己,真正地維護與保衛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