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人們首選關注教師如何“育人”,而對教師如何“育己”及如何學習則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但是在終身學習思潮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學習正日益成為當代教師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內容。教師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從而使自己獲得幸福的教育生活,提高自我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如果教師不熱愛學習,不終身學習,那么他的生命質量就可能變得非常低劣,他的生活也就可能變得非常蒼白。因此,教師要永續學習,創造性地工作,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在這種背景下,對教師學習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
1 教師學習的內涵
在英語中,“teacher learning”、“teachers'' learning”等都可被稱為教師學習,學者們對教師學習這一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心理學上教師學習常被作為教師發展的同義詞,著重于教師自身專業知識與能力的發展過程。科克倫·史密斯(Cochran·Smith)和萊特(Lytle),闡述了教師學習的三種觀點:(1)教師學習是掌握和應用已知的教學法和學科內容理論知識的過程;(2)教師學習是通過經驗的反思進行的實踐知識的建構過程;(3)教師學習是教師教學所需要的知識的生成過程。①
分析上述觀點,筆者認為分析都是片面的。從學習內容看,教師要根據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不僅要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與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應重視豐富實踐性知識;從學習過程看,教師學習是不斷進行建構的過程,是由于個體與外界環境的互動經驗所導致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的持久的變化。②教師是在原有的知識結構及其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的有關建構;就學習方式而言,教師學習是合作參與的過程,其中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構是促進教師學習的有效方式;就學習結果而言,教師學習是強調理解的學習。只有在教師的已有知識結構與新的知識不斷進行融合,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得到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學習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當教師學習是理解性學習時,教師能更有效地理解學科內容的本質。教師學習是教師為追求自身專業發展而進行的主動學習。
2 影響教師自主學習的因素
2.1 教師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個人進行學習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動因。學習動機能夠將教師引向既定的學習目標,并積極地努力去實現。教師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教師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推動教師進行自主學習的既有內在動機,亦有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教師自身要求不斷學習,教師需要更新知識結構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外在動機主要是來自教師所處環境帶來的壓力,如學校領導的重視或教師同事之間的競爭。
2.2 教師學習內容
教師要根據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要選擇那些能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效果的內容。對于教師來說,要學習的主要是相關學科知識和通識知識。即教師應該要首先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每一位教師都是特殊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對于教學科目應該掌握的知識因人而異,但是對于普通文化知識及其授課學科的專業知識的掌握確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現在的教師對于知識的掌握存在片面性,對于高考必考的考點就了如指掌,其他知識就視而不見,長此以往,對于教師學習內容的擴充十分不利。
2.3 教師學習方法
教師的學習是一種“成人”學習、“在職”學習、“專業”學習。教師學習不能單純地聽任別人灌輸或閉門讀書,而是要以自身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在學校工作情境中,圍繞專業需要,通過參與教育實踐活動,主動地積累豐富的教育經驗,獲得多方面的教育智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工作當作學問做”、“為解決問題而學習”。因此,教師的學習,既要合乎“成長”、“在職”的特點,又要滿足其專業活動和專業發展的需要。教師采取的學習方法一定要“適用”,用“適用”的方法學習才會有真正的效果。現在的教師學習更多的是學校內的培訓,即“校本培訓”或“校本研修”,基本上以教研組或者觀摩聽課的方式進行。但這并不能代表所有教師的意愿,教師還是希望能夠外出培訓學習以了解別的學校教師的特點,學習別的學校教師的長處。
2.4 教師學習環境
從社會大氣候來說,在當今社會中,有不少人追逐金錢,崇尚物質享受,教師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有對金錢和物質享受的需求,因而一些教師就心浮氣躁,不太重視文化生活質量的提高。從學校環境來說,部分地區經濟條件落后,政府對學習經費投入不多,學校辦學條件差,不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不注重給師生提供學習資源。學校各種讀書活動、文化活動開展得極少。許多學校不注重資源建設,師生難以獲得學習資源。許多學校不愿花錢添置新的圖書。有的學校還沒有建立電子閱覽室,師生難以從網上獲取學習資源。從教師自身來說,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壓力大,要備課改作業,管理班級,應付學習各種檢查,還要忙于家務。因此,如何為教師學習爭取更多的時間、空間、信息資源保障成為當務之急。
3 教師自主學習的幾點建議
3.1 教師學習的動機:強調自主學習,進行教學反思
《辭海》當中“自主”被解釋為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③換句話說,自主是在尊重個體意愿的基礎上由個體開展的自愿的并愿意為之負責的行為。強烈的學習動機將積極影響教師自主學習主體性的發揮,對自主學習具有強大的啟動作用。教師的自主學習,是在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和動機的支配下,以自學為主要方式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自主學習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它不僅是現代教師的權利,更是教師的義務。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只有成為一個能自學、會自學、愿自學、堅持自學的自主學習者,才能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
3.2 教師學習的機制:開展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
Stoll(2007)等人認為教師學習共同體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是,有一個共識就是,當你看到一群教師用合作分享互動的方式來分享和批判性地質詢他們的實踐時,你就知道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是什么樣子了。學習共同體形成的首要條件的就是教師群體的學習合作。很多教師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與他人無關,習慣單打獨斗。不可否認,這種學習方式確實有助于教師獨立思考,但是卻不利于信息的互通有無,也無法提高教師團體的學習成長。合作學習是教師之間在一種合作的環境中開展的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交流和提高的活動。
3.3 教師學習的途徑:開展專業性學習和培訓
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學習途徑,通過多樣化的模式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日常教學與觀摩課、參加研討會和聽專家講座、專業性學習與培訓、大學與基層學校建立合作研究的伙伴關系等學習方式。其中專業性學習與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最為主要的推動力。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都期望教師進行專業性學習,而進行專業性學習的核心是掌握專業性知識和技能。上世紀90年代美國州際教師評估與支持聯合會發布了關于各項學科的基本原則,原則當中對于教師的學習內容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至于培訓學習,我國教育部也在1999年頒布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認為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相關培訓是每個中小學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強調了培訓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須參加繼續教育,參加培訓學習,因為這不僅是你的權利,而且是你的義務。
3.4 教師學習的支持:完善制度保障,改善學習條件
完善制度保障,改善學習條件對于教師能真正將學到的新理論、新方法運用到教師的日常工作學習中有極大幫助。首先,需要學校加強制度管理。學校對教師的管理要采取彈性制度。即要采取中庸的態度,掌握度的真正含義。對教師的管理要松緊適度,游刃有余。其次,需要學校完善教師評價制度。學校的評價激勵制度對于教師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激勵政策,因此,學校對于教師評價制度的完善對于提高教師學習動機極為必要。
注釋
①張敏.教師自主學習調節模式及其機制[D].杭州:浙江大學,2008:3.
②張建偉,孫燕青.建構性學習:學習科學的整合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6.
③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2281.